俞永福 UC优视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近有人问我:今天的创业环境和10年前究竟有什么不同?我的回答是,互联网经过10年发展已经逐步走向成熟,靠一个好的创意,已经很难有机会。技术成为成功的必要条件,没有武功,绝难成功!
产品并非一切
一直以来,互联网界流传着一种“产品至上”的理论:围绕用户需求开发功能,而怎样实现这些功能不重要。这种说法不无道理,过去10年,一些用户需求层面的微创新确实成就了不少重量级的互联网产品和公司。
同时,它却可能造成一种误读——在互联网领域,产品就是一切,技术不再重要。实际上,技术是产品的基础,如果说做产品是造车,技术就是发动机。
外观绚丽,功能亲民的产品确实能在一定时间内吸引用户的目光,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试想拿一台奥拓的发动机,即便外形再像奥迪,也跑不出人家的速度来。互联网公司如果重产品不重技术,只会错失颠覆性创新的机会。
在国际互联网领域,亚马逊的云服务、Google的实时搜索都是技术创新驱动的结果。最近的案例还有苹果推出的Siri,智能语音控制谁都知道有需求,Siri之所以能让大家眼前一亮,就是因为它在业已普及的语音识别功能基础上,整合了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
此外,说到移动互联网,它与传统互联网产业背景的巨大差异,也导致这样一个现实——创业者仅有微创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Wintel联盟的存在,PC终端环境是高度统一的,而移动互联网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从终端到软件再到网络环境都是千差万别的,这些差别导致用户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的。
所以在移动互联网上,传统互联网企业从共性的用户体验入手,利用产品创新,迅速俘获用户的模式基本无法复制。固守产品创新最多只能小打小闹,只有从改造基础技术入手,才能有跨越性的产品突破,也才能支撑得起用户体验的革命性升级。
必须打造真“内核”
那么,什么是“核能力”呢?以浏览器行业为例, 如果把浏览器比做车,浏览器引擎技术,即内核技术就是发动机。“核能力”就是要做“真内核”。
市场上的第三方浏览器多是“壳浏览器”,就是在开源内核基础上叠加更本土化的功能壳,以产品体验上的一些亮点吸引用户。随着竞争不断升级,最近一年,不少原本走“壳”路线的浏览器厂商也开始表示要打造内核能力。但是这些内核究竟有什么差异,似乎很难说清,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技术基础:Webkit。这是10多年前发展的开源项目,Google的Chrome、苹果的Safari、诺基亚S60等系统自带浏览器都基于Webkit内核架构进行开发。而区分浏览器真假内核的关键,就是要看针对Webkit是简单编译还是独立发展。
当通常来说,完整的浏览器内核能力体现在四个方面:跨平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标准引领能力和安全能力。
跨平台能力是指一款浏览器内核能否迅速覆盖多款主流操作系统,同时在不同平台上提供相同的性能体验,它所考验的是一款内核对产品底层架构和技术设计的控制力。同时,拥有自有内核,浏览器才能快速进行功能优化和拓展,引领行业升级。此外,“核能力”还体现对开发标准和应用框架的推动以及对新兴技术标准的引导能力,这也就是所谓的标准引领能力。而提到安全能力,拥有“核能力”,开源内核难免会有安全漏洞,只有具备完整的内核能力才能及时修订这些漏洞,从根源上杜绝隐患。
最后,检验一款产品技术实力还有一个重要标准:是否面向全球市场研发并取得市场认可。如果你的目标用户仅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产品的考验往往只是本土化能力,尤其是发行能力,长此以往无法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移动互联网是中国在全球IT产业崛起的新机遇,作为从业者,无论是立足中国,还是放眼世界,我们都必须锤炼自己的技术实力,才有机会参与国际竞争,有“核能力”,才有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