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真是孩子想要的吗

2012-04-29 00:44游涵
中华家教 2012年5期
关键词:遗书小华恐惧

案例:2012年3月1日下午,福建漳浦县前亭镇五年级小学生小华和同桌小美(化名)分别留下遗书,一起跳进了村中池塘。经调查,事件的起因仅仅是小华发现自己弄丢了自家卷帘门的遥控器。小华的遗书中透露了害怕家长责怪的心态,而小美的遗书则写明了她的两个目的:陪伴和穿越。

透视分析:

“这一辈子,我有两个秘密,一个是要穿越时空,到清朝,拍一部皇帝的电影,一个是要到太空。”这句看似轻松的梦话,却沉重地承载着两条鲜活的小生命。

案例新闻一出,社会反响强烈,很多人将矛头直接指向目前穿越情节盛行的影视作品的导向问题;也有人将之归结为孩子心理脆弱;还有人在感慨家庭教育中生命教育环节的缺失。不能否认,这些认知各有道理,但讨论之后依然是没有结论。成人在困惑:真搞不懂,现在的孩子在想什么?事实上,这才是关键之所在。大家讨论的全是些外因,但似乎忘了一点: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作为家长及教育者,想要避免这种悲剧再次发生,当务之急就是要清楚地知道孩子们究竟在想什么。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什么样的心理可能让12岁的孩子做出让人不解的决定?我们不妨从事件本身以及其它有共同点的事例当中寻找线索吧——

遗书中的线索

事件中无庸置疑的一点是,小华因丢了钥匙而产生了强烈的恐惧。这种必须要用极端方式去逃避的恐惧来自何处?

这让我想起了药家鑫事件。据说有一次,药家鑫因上网被父亲看见,未等父亲采取行动,他就主动下到地下室(这是父亲惯常的惩罚)。他很自觉地替父亲惩罚了自己。然而,这不是所谓的自觉和自律,相反,它基于孩子这样一种心理——犯错时,父亲不会原谅我,我必须接受惩罚。不难想象,伴随其间的,一定是疼痛、羞辱、恐惧的记忆。于是后来当他撞了人,第一个占据心理的不是救命或承担(这些都是理性思维和平常心发展出来的应激反应),而是在长期的恐惧训练(刺激)中产生的下意识的本能反应:“千万不能让人知道,否则我就完了!”他的极端做法就是被强烈的恐惧心理缔造出来的。

试想,一个小女孩丢了一块钱或一支笔,或将作业落在学校,或是犯了其它错误,父母会怎么做?很可能会因此给孩子一些教训,通过打骂让她“记打”,以免再丢。而当这些遭到惩罚的经验累积起来,孩子会产生怎样的本能反应?就如小华,她应该对于打骂的痛苦记忆深刻,于是当她真的丢掉了钥匙,强烈的痛苦记忆便让她无法忍受,于是她采取了永久性逃避。

这种推论并非空穴来风,她的遗书中写道:“我也经常惹妈妈不高兴,实在很对不起。”而在小美的遗书中也不难看出一些端倪:“她怕回去被骂,她要去死……”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会把父母施暴的全部原因安在自己头上,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才惹得父母生气,而父母则是为了他们好。至于自己哪里不对,孩子也不知道,所以孩子只有通过否定自己,才能为父母的打骂找到理由。

因为丢钥匙而惹妈妈不高兴,如此小事居然足以让一个小女生自杀,那么以往在小华丢东西的时候,她又经历过什么?我们虽无从考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若非强大的心理压力,孩子是不会如此恐惧,乃至选择轻生的。

孩子真是为了“穿越”吗

人们热议“穿越”梦想是事件的元凶之一,我却不以为然。虽然小美的遗书中的确涉及了“穿越”和“去太空”,但那也许只是小姑娘为自己的轻生寻找的一份借口,却非内因。或许下面的个案会提供些思路——

有个小女生特别迷恋网吧。治疗网瘾时,老师发现她的家庭关系很不好,父母成天吵架,妈妈还说因为生了她才导致今天的不幸,于是她认为正是因为自己的存在让父母不和、家庭破裂。她在网上找到了情绪的出口,因为网友都愿意听她倾诉,游戏会让她暂时忘却不愉快的感受,回避心理阴影。当另一个世界接纳她时,现实世界就可以放弃了。

可以这么说,“穿越”的心理基础一定是逃避现实。在小美的现实世界,一定有令她迫切想要逃避的东西,那是什么呢?我们不能臆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她和小华没有同病相怜之感,就不会走到一起。当两个小生命均生出厌世之心,自然就有一拍即合,彼此壮胆了。

孩子在为家长的心理买单

近闻一个初中女生也想死(可能是在说气话),原因是她的母亲逼着她去考护士学校,而她的理想是当一名舞蹈演员。尚未独立的女儿在和母亲的较量中一定会妥协,但让步的同时,也伴生出另一件事,那就是厌学:你不让我选择自己喜欢的,我就不做你希望我做的。可她也知道不上学真正耽误的是她自己。这种纠结让女孩子近乎崩溃,甚至说出“想去死”的话。

为什么妈妈一定要让她考护校呢?因为在妈妈看来,跳舞成名的可能性太小,如果不成,便身无一技;而护士就不一样,即使老了,也不会被淘汰。因此,母亲不敢让女儿,或者说让自己去冒这个险。再进一步剖析这个问题,就是由母亲的无力感导致的自信匮乏。母亲的心理需求只停留在生存这一层,至于生活质量,她或许从未想过,所以无力承受成败起伏,也因此,她强迫女儿对她的这种不安负责。而当孩子为大人的不良状态负责时,便极有可能产生因力不从心而逃避现实的心理。

比如药加鑫的父亲,他逼迫孩子学习、练琴,日常严加管教的初衷很可能是为了孩子将来更好地活着,未曾想却让儿子不堪其痛,选择了极端的逃避方式。

又比如小华的母亲,她可能总怕生计没有保障,害怕财物丢失,但又难免力不从心,所以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发泄过情绪。但孩子为了躲避,便躲进了水底。

还有一些父母,可能在不经意中给孩子造成“我不该存在”的暗示。于是孩子真的选择了永远消失……

没有一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想“穿越”和“去太空”,更不知道丢了钥匙和不弹钢琴的后果,这些都是他们的父母以自己的言行告诉他们的。当这些信息反复刺激孩子,他们就会形成自己的经验和观念,而这就是性格的来源。性格决定命运,其中当然也包括死亡的厄运!所以,真正杀死孩子的,决不是他们自己。

这个事件给天下的父母敲响了警钟,我们有必要检视一下自己的行事和家庭氛围,不要把不安、情绪化、打骂和重男轻女等不良心态传递给孩子,因为孩子承担不起这些大人的能量,如果非逼着孩子承担不可,那后果肯定不良,极端者更有可能被这些负担压垮,直至毁灭。

(游涵 心理专家,家教及心理图书作家)

责编:肖云

猜你喜欢
遗书小华恐惧
钟志申遗书:纸短情长载忠魂
遇见小华妈妈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银环桥下的遗书
恐惧更奇怪
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
《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中TK133叙录辨正
偶像与起床
想吃滴答果的慢吞吞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