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城乡规划专业城市与区域认知实习定位与操作模式

2012-04-29 20:36杨立国邹君刘小兰
关键词:城乡规划院校区域

杨立国 邹君 刘小兰

摘要:本文针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科内涵和地方高师院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该专业城市与区域认知实习的定位进行思辨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调查、二汇报、三阶段、四总结”的全程互动专业实习操作模式。

关键词:城乡规划;认知实习;地方高师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5-0041-0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愈来愈显得重要,并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用人单位的关注,而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环节[1]。实践教学活动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如何将实践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贯通融合,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在某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中,这个问题更为突出[2]。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本技能、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和人文素质四大模块,其中认识实习是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应用能力模块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认识实习,让学生检验与深化认知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理论,了解和认识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路径,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有诸多不足之处。这是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重要的既定目标。

一、人才培养目标

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特征和高师院校的特点共同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自1998年国家设置城乡规划专业始到2006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125所院校设置城乡规划专业,从设置该专业的学校类别来看,有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农业院校、理工院校、地矿类院校、财经院校以及一些刚刚升本的地方学院。总体来看,以综合性院校、师范院校和理工院校为主[3]。不同院校根据其专业办学优势及师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4]。地方高师院校依托地理学及其师资办城乡规划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考虑学科性、地方性和市场性。

(一)学科性

师范院校办城乡规划专业,其学科背景是地理学,其具体学科应该是人文——经济地理学,因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前身即为经济地理学与城乡区域规划(1999年前)。

(二)地方性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而不同学校应该具有不同的服务范围与层次,地方院校的服务重点应该在其地方性,因此,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是最佳选择。

(三)市场性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应对社会需要,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面临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城乡需要合理的规划与管理,所以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具有很好的市场性。

基于如上分析,我们认为衡阳师范学院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资源管理、城乡生态建设和城镇、村镇规划和环境评价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5]

二、认知实习定位

认知实习通常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进行,时间为两周,旨在通过调研、考察,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城市与区域主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科学地认知实际中的案例城市与区域,了解城市与区域的发展特点,提

高对专业性质的认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逐步培养战略思维、全局观念、总体意识与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使低年级的学生有接触城市、认识城市与区域问题的机会,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和高年级的综合实习奠定基础。当前如何提高认识实习的教学效果,是从事城乡规划基础教学的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对此,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教研室教师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改革,认为认知实习应该至少达到以下五个目标。

(一)夯实学生理论基础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学等方式,学生经过课堂教学已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来说,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系统地消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只有通过认知区域与城市案例才能深化书本理论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知实习前,学生对城市的观察与一个旅游者差不多,认知是零碎的、表象的、非系统的。通过认知实习的一系列主题调查,使学生认识到区域与城市是复杂的系统,可以一项项来解剖。

(三)增强学生的调查技能

认知实习前,学生对区域与城市的认知只有现场观察一种方式,通过认知实习学生掌握文献调查、实地访谈、问卷调查、摄影摄像、绘图标图等一系列调查技能。

(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运用多种调查方式在对主题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区域与城市发展中存在各种问题,通过指导教师的积极引导,将其上升为一系列的专业问题,并思考其存在的原因,这样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强化。

(五)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指导教师积极引导,将其中一系列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提炼出来,并指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检索等来寻求科学解释及解决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及规划思维。

三、实习操作模式

地方高师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认知实习定位,从2008年开始对衡阳师范学院及南岳学院的城市与区域认知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总结为“一调查、两汇报、三阶段、四总结”的全程互动专业实习操作模式(图1)。

所谓全程互动,是指实习准备、实习调查、实习总结三个阶段,包括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习的互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互动、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的互动、小组学习与个人学习的互动等四个互动。具体操作模式如下:

“一调查”,即调查“城市与区域”及其构成要素,初步了解城市与区域的发展特点,理解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发现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全局观念、总体意识与综合分析能力。

“两汇报”,即在实习的每晚,都要向指导教师汇报当天的实习情况;实习结束后,还要向全系学生汇报实习成果。

“三阶段”,即为了保障实习的效果,进行前移和后拖,将本来两周的实习时间拓展为四周,前一周为实习准备阶段,通过下发指导书、计划,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后一周为实习总结汇报阶段,将所有实习成果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总结提炼;中间两周为实习调研阶段,完成原计划的主题内容调查。

“四总结”,即为了提高实习的效果,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每个学生进行个人总结,每个实习小组进行专题总结,每个指导教师对其指导主题进行总结,实习队对实习指导模式进行总结。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本科教学质量是关键。通观世界高等教育,包括所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无不把本科教育放在最重要的地位[6]。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结合衡阳师范学院实际,在充分尊重地理学科内涵的基础上,对地方高师院校城市与区域认知实习定位与操作模式进行初步探索。尽管目前本研究还在进行当中,但从目前已实施的“一调查、二阶段、三汇报、四总结”的效果来看,这种实习模式不仅操作性强,还深受学生和实习教师的喜爱,值得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参考文献:

[1]葛耀峥.暑期短学期教学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1,(3).

[2]王逢贤等.学与教的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2-23.

[3]王如渊,翟有龙.对我国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

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2007,(1).

[4][5]杨立国.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

式优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8.

[6]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

量——周济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

工程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猜你喜欢
城乡规划院校区域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城乡规划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三维仿真在城乡规划全过程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