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草
1月22日除夕夜,23点后,往金山寺。朋友去烧农历新年头炷香。我不烧香,去干什么?一是陪朋友,二是拍照片,这是第二年。关于宗教或其他的事情,信可以,不信也可以,这都是各人的自由。
蔚为壮观。用蔚为壮观来说金山寺的烧香,我认为是一点都不过分。是夜,往金山方向的车是一辆接着一辆,反方向的车很少。中山北路和长江路交叉口的慢车道被禁止停车,于是,中山北路的延伸段就成了大停车场。这办法不错,反正这条路这时已很少有车走,即使有,中间还留了个通道。我和朋友说,能说得清在这时候来烧香的人有多少吗?最后一致认为:说不清。我是凭记者证进去的,朋友用的是年卡,估计还有老年卡什么的也好进去,卖不卖票我没有注意。沿路,有公安警察和武警战士在维持秩序,如果人不多,一般是不需要这样的。
快到金山大门的慢车道上,一长溜地排着卖香的摊位,去进香的人越来越多,蜿蜒前行,进入大门,人就更多了,直到江天禅寺的大门前,这里是烧香者集中的地方,有篮球场大小,中有香炉,还有几个点香的烛台。和平时不一样的是,在香炉的西边,有一个直径近10米大的地方,堆成了一个大香山。数不清的人,手捧各式的香,有和人差不多高的,有宝塔形的,粗的、细的,长的、短的。香客各自先把蜡烛放在用铁皮做成的槽子里,或者就在地上,慢慢地点香,然后高举着在黑夜里泛着红光烟袅升腾的香,对着东西南北每个方向,嘴里念念有词地说着自己的愿望,鞠上三躬虔诚叩拜,然后,把香投入香山。
人多、香多、火红,烟熏得几乎所有的人睁不开眼睛,许多人在揉着流泪的双眼。然而,人们都在不顾不问地做着同一件事情。
虔诚。在这里只有这两个字。无论男女老少,无论什么职业,无论贫穷富贵,无论对佛信还是不信,还有不管他们的心里对来年有什么愿望。是的,各有各的愿望,但是都在用这样的方式祈祷着来年,这是一份寄托、一种期盼、一种向往。
烧香是中国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汉人烧,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也烧,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无处不烧。烧香历史悠久,现存文献《诗经》《尚书》已有记载,其起源必早于西周。烧香非常普遍,几乎做什么都要烧香。对祖宗要烧,对佛祖天地神仙要烧;对动物要烧,对山川树木石头要烧;过节要烧,平常也要烧;在庙里烧,在家里也烧;作为一种生活情调要烧,所谓对月焚香、对花焚香、对美人焚香;作为一种门第身份,所谓沉水熏陆,宴客斗香,以显豪奢;虔敬时要烧,肃杀时要烧;弹琴、读书都焚香。反正是有事要烧,无事也要烧。烧本身就是一件事。
其实,不只中国烧香,世界上好多民族和国家也烧。
北宋有位陈与义,与黄庭坚、陈师道齐名,曾写过一首《焚香》,诗曰: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香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善男信女,香袅烟绕;虔诚叩拜,愿随风还。
无限心意,若干情怀,寓一炷香,寄一缕烟,喜怒哀乐,追问与探求,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出路。于是,世事变迁而熏性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