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亦藏浊

2012-04-29 00:44秋桐
中国经济信息 2012年5期
关键词:功绩文字狱污点

秋桐

金无足赤,帝无完帝,即使在两年余载的封建社会里,康熙永远是明君典范,也终究抹不去“文字狱”的污点。

其实应该感谢《康熙微服私访记》,这部没完没了的电视剧建构了一个堪称完美的帝王“凡客”形象:爱微服,爱私访,爱惩恶,爱忠臣,他和你一样,只是一个人。但他也和你不一样,他是康熙,姓爱新觉罗。

纵观这个8岁登基、在位61年的清朝第四位皇帝的功绩,的确灿如星光闪耀,但光夸耀他等身的功绩而忽略污点不表,就像吃山珍海味时夹杂了沙子,怪怪的。那么,康熙最明显的污点是什么?恭喜你,答对了,正是文字狱。

或许是孙子乾隆表现太过优异,史学数据控但提文字狱,“百度”乾隆的次数要远多于他爷爷。还好康乾盛世也就三个皇帝,即使“法不责众”,康熙也逃不脱,因为他是始作俑者。

清初开国以来的第一宗文字狱发生在康熙二年。当时,前明相国朱国桢为代表的一众遗士纂修《明史辑略》,被归安县革职知县吴知荣挑出了史书编年仍奉明朝正朔等“毛病”,告到辅政大臣鳌拜府上,鳌拜当即派钦差查究。最终,以庄廷鑨一家全族十五岁以上的尽数处斩,入狱2000余人,死刑者70多人的结果收场,是为明史案。生于浙江海宁的金庸在《鹿鼎记》中借黄宗羲之口曾痛陈:“这‘明史一案,令我浙江名士几乎尽遭毒手。”足见波及之广。

另一个当做特例介绍,并且在中学教材中都有列举的文字狱是《南山集案》,来龙去脉就不多说了,反正就是一个叫戴名世的修史者念念不忘南明年号,而且以“用事实说话”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把多尔衮的不轨之事给曝光了。

康熙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下旨将修史的戴名世凌迟处死,戴氏家族凡男子十六岁以上者立斩,女子及十五岁以下男子,发给满清功臣家作奴仆。

如果从历朝历代皇帝们所标榜的“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标准来断案,起码得判康熙个斩立决。谁来执行?我哪知道。

翻开历史的画卷,即使是一代昏君,在临死之时望着或辉煌或颓败的江山,都会给子孙们留下点儿叮嘱。像法王路易十四,临死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告诫小十五:将来不要太好战,也不要学我太花钱。

从康乾盛世的形成来看,在励精图治方面康熙没少教阿哥们,却单单忽略了“给有识文人一条生路”的谆教。让帝王跳出家天下的思维来揣度菲薄者的心思难免有些苛刻,但文字狱波及之广,死人之众,怎么说都不是好事。

如果说《明史案》时康熙尚处幼年,权因鳌拜所主导的话,那么康熙五十一年的《南山集案》便完全是老人家自己的过错了。更严重的,是他还起了坏的垂范作用,儿子雍正继之,孙子乾隆成了集大成者,在位六十年搞了130多起文字狱,平均每年两起还多,勤快至极!

其实,对于正史早就定调的明君,评价究竟应该三七开还是五五开,没多少人关注。相比之下,时人更津津乐道大明湖畔究竟有多少个夏雨荷。小时候看《宰相刘罗锅》,看到“刘爱卿”屡次冲撞皇帝都没被杀头,就会大赞“乾隆是个好皇帝”。在非严肃的创作中,类同的创作观屡见不鲜。后来明了,当时似乎忽略了家天下的皇朝的根源。臣子不过是打工的,哪有兢兢业业替主子谋将来还被杀头的道理。但康雍乾这爷仨就杀了,还杀了不少。

盛世之下无昏君的思维素来盛行。于是,在以“不是历史”的文艺创作中,往往帝王皆完人,降临尘世间。即使有对文字狱的叙述,也早早就为康熙们想好了貌似可自圆其说的托辞。文过饰非,赤裸裸!

其实,没人否认作为皇帝的康熙的功绩。擒鳌拜夺皇权,平三藩定天下,退沙俄御外侮,征台湾促统一,再加上治理河务、发展生产,堪称皇室劳模儿中的战斗机。即使跳出大清朝的范畴,也算出类拔萃啊!

但是,文字狱也不能藏着掖着,时不时得曝晒一下,免得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再复哀后人。

猜你喜欢
功绩文字狱污点
“文字狱”案例及影响
基于代码重写的动态污点分析
清代碑学兴起并不仅因为文字狱
从曾静吕留良案看雍正朝文字狱
使用Lightroom污点去除工具清理照片中的瑕疵
不应被抹杀历史功绩的北洋政府
国共两党抗战功绩之比较
我国“污点证人”刑事责任豁免制度的构建
清代文字狱受害第一人——诗僧函可
纯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