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奕青
一栋400平方米的日光温室草莓,能带来2万多元的收入,草莓已经成为京郊效益最好的种植业之一。
每年2、3月份,一种酸甜可口、晶莹剔透的水果——草莓总会在第一时间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今年2月18日至22日,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被誉为“草莓界的奥林匹克”的世界草莓大会首次走进亚洲。
小小草莓到底有多大的经济价值?对北京的旅游业、农业产业又有何影响?
经济新地标
10年前,当第一棵草莓苗,翻山越岭落在北京时,谁又会想到,这个“水果皇后”会在这里开花结果,并肆意地快乐生长。那红的、紫的,胖的、瘦的,大的、小的草莓,在为游客营造一个浪漫春天的同时,也悄然地助推着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兴起。
短短几年时间,北京的草莓就从不足1000亩发展到了1万多亩,成为农业产业中的第一大产业,仅2011年一年,北京昌平区就接待草莓观光采摘游客达32万人次。章姬、红颜等优质品种也从陌生变成了妇孺皆知。更重要的是,通过打造了“草莓”强大的产业链,获得了2012年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的主办权。
2008年3月,在西班牙第六届世界草莓大会上,北京以129票的绝对优势胜出美国、日本,取得了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的举办权。
每四年举行一次的世界草莓大会,都会汇集世界草莓学术界、产业界的精英及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极大地推举办国草莓产业的发展。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也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打开了走向世界的一个窗口。现在,世界上先进的草莓生产要素正在不断聚集北京,仅北京昌平一个区就已储备国内外草莓优新品种135个、先进栽培模式17种,建立了中国草莓种植资源基因圃和6000亩种苗繁育基地;共建成草莓日光温室1万余栋,草莓年产量突破1200万公斤、年收入超过2.4亿元。
近几年来,昌平都市农业经济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既有“苹果节”的辉煌,也有“草莓大会”的契机。昌平区副区长苏卫东对此表示,昌平将休闲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以“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农民”为出发点,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引进国内外先进要素聚集昌平,培育高新技术人才克服发展瓶颈,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进行研发和创新,推动整个产业健康蓬勃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要素流动,第一产业必然向二、三产业延伸。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依托都市的辐射、按照都市的需求、运用现代化手段,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其核心就在于一二三产的有机融合。而大力发展会展农业,将会展的经济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注入农业产业发展之中,正是首都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目前,北京草莓产业的发展已经达到领先国内、接轨国际的水平;形成了以草莓生产为中心的“草莓产业链”和“草莓文化”;以“草莓经济”为中心,成功整合了以草莓观光采摘为代表的休闲旅游产业链。
如今,随着昌平草莓成功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一个国内领先的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基地正在悄然崛起。这标志着昌平“草莓”为载体一个新经济地标的形成。
为什么是草莓
草莓被誉为“水果皇后”,是国际市场重要的商品和十大水果之一。近年全世界草莓产量约150万吨,接近杏和甜樱桃产量的总和,欧洲占55%,北美占30%,亚洲占15%。在欧洲,波兰草莓产量居首位,素有“小浆果超级大国”之称,年产20万吨。在亚洲,日本草莓产量占第1位。草莓是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水果,其人均消费金额在各类鲜果中仅次于柑橘和苹果,居第三位。其销售价格则居第一位,被称为“贵族水果”。在中国,草莓也已经成为水果产业中发展最快的新兴品种。
由于人工种植难度大,上规模的种植户少,目前草莓市场正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价格逐步攀升,给当地种植户带来了其他种植业所无法比拟的回报率。
负责昌平全区草莓种植技术推广的昌平区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许克仲感慨的说,“一个品种可以开辟一个市场,一项技术可以发展一个产业”。
从上世纪60年代起,昌平区就开始栽培草莓,但草莓作为产业由政府大力发展,却是源于2001年的一次考察。
2001年清明节,时任昌平区财政局副局长、分管农村财政的许克仲随昌平区的考察团到河南漯河考察。听说当地有一家企业的草莓种植很有特点,一行人决定马上去看看。“赶到这家公司时天已经黑了。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了巴掌一样大的‘童子一号草莓,而且味道甜美。”
回到北京后,许克仲等人对草莓的基础知识和市场行情进行了详细调研。他们发现,草莓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草莓不但营养丰富,富含有机酸、果胶、维生素以及钙、磷、铁、钾、锌等人体必须的矿物质和部分微量元素,而且果实鲜红美艳、柔软多汁、甘酸宜人、芳香馥郁,是水果中难得的色、香、味俱佳者,因此被誉为“水果皇后”。
他们还发现,北京发展草莓产业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北京具有发展草莓产业的自然禀赋。昌平的土壤属微酸性沙质土壤,透气性好;北京的小气候特点非常适宜种植草莓,北纬40度是国际公认的草莓极佳生产带,昼夜温差大,草莓生长期光照充足,有利于草莓糖分的积聚和风味的形成。
其次,北京具有生产草莓的区位优势。作为一种新鲜浆果,草莓对储存和运输的环境、时间要求极高。而北京这个巨大的高消费市场,为草莓的销售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刚开始,许克仲提出要把兴寿镇建成草莓专业镇,并把第一个专业村选在了麦庄村。当时,当地农民从未吃过草莓,更别提种植了。对于镇政府的号召,大家心里都没底儿,一到晚上,许克仲等镇领导就给村民开大会,讲解草莓是怎么回事儿。第一年,麦庄村建了70栋草莓温室,村民们担心种不好、销不掉,都不敢承包。到最后,还剩下16栋温室实在“推销”不出去,村支书只好自己全包了……结果,当年每栋温室就净赚近2万元。“现在,要是村里新建温室,村民都抢着承包,得抓阄,根本轮不到村干部。”许克仲笑着说。
幕后的推力
草莓还是原来的草莓,但是原来的小草莓为什么能“红”成现在的大产业?任许克仲介绍说:“一个问题草莓,就可能毁掉一个产业!”
昌平区政府高度重视草莓质量问题。他们意识到,要想种出好草莓,就必须有一套规范化的流程来规范农民的种植行为。于是,昌平区开始建立推广育苗、整地、做畦、肥水管理、植保、保墒、采摘、保存和运输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已经形成了草莓种苗繁育和草莓栽培生产两套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
从某种意义上说,标准制定起来容易,落实起来难。难就难在农民是分散生产,生产过程难以控制。
当地政府一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技术培训,把这些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灌输到农户中去。仅2009年,昌平区就建起了9所草莓田间学校,辐射带动了20个村1500多草莓种植户。开展了草莓科技大讲堂活动,对全区2000户草莓种植户轮训两遍。另一方面,采用政府补贴这一经济杠杆,推出了《昌平区草莓生产用药补贴卡》,草莓种植户凭卡购买区有关部门认定的低毒、低残留农药,可享受50%的政府补贴。为了保证草莓的风味,对种植草莓所需的有机肥给予50%的政府补贴;为了防止种植户到外地购买低价、低质种苗,区政府又推出了种苗补贴。同样,农民建设日光温室也必须符合标准才能拿到温室建设补贴。
尽管种植过程已进行了全程监测,但昌平区农服中心又斥资百万元购买了快速检测系统,对即将上市的草莓还要进行检测,要求违禁农药的指标必须是零。对于使用违禁农药或超量使用农药的种植户,则取消享受相应的补贴政策。
通过技术服务、政府补贴和全程监测,昌平区把草莓种植标准落到了实处,真正形成了“良种、良法、良田”体系。目前,昌平区正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现代农资配送体系,并以此为载体,推进整个草莓产业的信息化管理。该体系将在全区建设“一中心两站十店”。“一个中心”就是农资连锁经营管理中心,建立农资信息、农户信息数据库;“两站”是两个配送站,负责将合格的农资配送到十个直销店;“十店”是十个与中心联网的农资直营店,同时又是草莓医院。农民手持记录了种植户姓名、种植地点、种植面积、品种等基础数据的磁卡购买农资。
到店后由电脑或专家进行病害诊断,然后得到诊断结果、处方及使用方法,然后持磁卡和诊断结果购买相应数量的农药,并缴纳个人承担的那一半费用。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农民及时准确地得到了政府的农资补贴,政府也由此掌握了全区每一个农户的用肥、用药情况,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控整个草莓产业的发展。
草莓长得好,还得卖得好。没人吆喝,好东西也会被埋没,更何况是保鲜期只有短短几天的草莓鲜果。
给草莓宣传造势,农民小家小户办不了,政府出面帮忙吆喝。眼下,正是草莓采摘的旺季,昌平区政府出资,在北京城区100辆公交车上打出了鲜艳、抢眼的草莓广告,公交车开到哪儿,昌平的草莓采摘热线就宣传到哪儿。
怕市民嫌光摘草莓太单调,昌平区又整合区里其它旅游资源,精心安排了十几条吃、住、游一条龙的精品采摘路线,并通过媒体广而告之。甚至在部分社区开出了采摘班车,免费接送居民到地头摘草莓。
兴寿镇东营村的董玉茹去年刚开始种草莓,怕自己没路子,草莓卖不出去,愁得整宿睡不着觉,“结果,好多人拿着报纸自己就来了。”
由现在,昌平草莓已经在京城闯出了名气。冬春季节,大大小小的草莓采摘园里人满为患,堵车更是常事。尤其是草莓最俏的一二月份,想摘草莓还得提前打电话预约,否则很有可能扑个空。
草莓红了,村民富了
草莓热销,当地种植户自然受益颇丰。北京绿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御林汤泉度假村王玉祝副总经理介绍说,一个大棚一个生产季能产草莓3000斤,纯收入至少3万元。
昌平小汤山御林汤泉度假村,在当地草莓采摘园里小有名气。“今年草莓大会太火爆了,仅年后一个月就接待了近1000名游客。一天能有近几万元的收入,比以往全年的收入多很多!”王玉祝这样感叹,“真没想到草莓能卖这么好。往年都盼着采摘客上门,这几天却怕采摘客打电话。”
昌平兴寿镇农户魏国来种了12栋温室草莓,最初心里还忐忑打鼓,怕卖不出去。现在,收草莓的小商贩天天在地头转,魏国来却无暇搭理。两部手机天天热线不断,“尽是联系采摘的城里人。”
老魏家如此,整个昌平区也是如此。“我们老俩口在家种草莓不比你们年轻人上班挣得少!”兴寿镇麦庄村种植户张大爷守在自家的草莓日光温室里,看着即将成熟的草莓笑着说道。如今,昌平的农民不用到处奔波找工作,守着自家的一亩八分地就能把钱赚。种植草莓早的农民如今家家都买上了汽车,种植晚的也都尝到了甜头,纷纷将重心全部转移到了种草莓上,一年一栋标准的日光温室纯利润就能达到3万以上,小草莓成了昌平农民的“金豆子”,鼓起了草莓种植户的钱袋子,草莓产业成为了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新途径。
去冬今春,昌平各大草莓园迎来约330万人次采摘客,3000多昌平农户坐地卖果,赚得盆满钵满。“昌平草莓产值去年突破1亿元,今年预计能达到1.8亿元。”昌平区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据了解,草莓大会开幕以来的5天里,该区共接待采摘游客20万人次,预计共采摘草莓72万斤,实现产值3600万元。
如今,在一排排标准化种植的草莓棚里,己引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竞相来摘……小小一颗草莓,饱了市民口福,鼓了农民口袋,撬动起一方红红火火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