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维 廖纯红
摘要:通过信贷结构调整来防范和化解信贷资产风险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核心问题,这既关系到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和经营效益,也关系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信贷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信贷结构;产业生命周期;退出机制;路径选择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几大国有银行,在经历了市场化的股份制改革后,信贷管理的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不良资产得到较为有效的控制。然而由于长期的非市场化惯性运作,信贷结构没有完全得到科学有效的调整,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信贷市场定位的认识尚存在偏差,信贷投向过分偏好于成熟期的大企业,对大型企业的依赖性强,信贷资产的集中度较高。商业银行对成熟企业有着天然的特殊偏好,其原因主要是成熟企业经营比较稳定,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现金流比较正常,能够有效地对其偿债能力进行评估。然而,企业在进入经营稳定成熟期后,如果不能顺应产业结构升级,则很可能由成熟期转入衰退期。此外成熟期的企业市场行为会趋于保守,企业创新精神不足,惰性加大,而新的竞争对手的不断成长会给企业带来潜在威胁。在实际操作中,许多进入成熟期的大企业、大公司由于业绩稳定,成为商业银行争相贷款的对象,在竞争的压力下,部份潜在的风险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值得一提的是对大企业的依赖也提高了我们信贷的集中度,信贷风险不够分散。
第二,缺乏对产业周期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深入研究,过分关注企业短期的盈利性而忽视了企业未来的成长性和风险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生命周期的形态日趋多样化和快速化。以往,大多数企业的企业生命周期一般呈现出较长的创业期、缓慢的成长期、漫长的成熟期和正常的衰退期。而今,许多企业的企业生命周期出现了快速创业、快速成长、快速衰退等特点。面对这一变化,我国的商业银行较少采取应对措施,没有根据企业的生命周期特性来制定信贷策略。商业银行常常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处于其生命周期的哪一阶段,资金需求量是多少,可以发放多长期限的贷款,主要凭借企业的短期的销售业绩或经营效益分析来决定和安排贷款。在企业的生命周期中,资金需求曲线与经营效益曲线存在不同步现象,效益的高峰期间滞后于资金需求的高峰期间。因而在制定信贷策略时,不应单单把企业的经营效益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还应在对企业生命周期进行充分考察的基础上,确定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并以此作为对企业发放贷款的重要依据之一。此外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国家产业政策研究的缺乏使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和结构调整没有前瞻性,增加了后期信貸结构调整的成本。
第三,信贷退出机制不健全。科学的信贷退出机制是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安全,稳健发展的制度保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的信贷管理形成了重贷轻管,重进轻退管理模式,造成了信贷退出相关制度还比较缺乏,相关标准也较模糊,甚至仅有一些描述性的语言。信贷管理人员在选择信贷退出时,缺乏科学可量化的标准,更多的是依赖自身的经验判断,而每个人进行判断的侧重点各有差异。二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有效的信贷资产交易市场,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退出的渠道狭窄,工具匮乏,市场化程度低,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市场化退出的难度大。通用的信贷退出手段就是贷款的提前或到期收回、贷款余额压缩、催收追索、 法律诉讼和以物抵债等手段。三是信贷退出也面临着来自政府、社会、法律和企业的多重壁垒,约束了银行的信贷退出。特别当中大规模的信贷退出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发展时,政府出于宏观经济运行或地方保护的考虑对信贷退出设置退出壁垒,增大退出的成本。并且在退出价格方面有时也受到地方政府的严格控制。四是在制度设计上偏重于考核信贷增量指标,客观上也使员工缺乏信贷退出的意识和积极性,没有形成有效的信贷退出机制。
第四,缺乏信贷结构调整的激励制度。商业银行系统内各级行目标的差异及激励制度不健全,导致信贷结构高调整的全局意识不强。在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经营管理体制中,下级行接受上级行委托人的委托、部门接受同级次委托人的委托,形成了多重、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同时由于银行领导频繁的调动,存在部份领导追求短期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在这种体制下,缺乏一个权威性的部门系统地考虑信贷业务的布局、行业重点和品种组合等诸多结构性问题,即使有这样的部门制定系统性的规划,也会由于各部门、各行利益不尽相同,存在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短期考核目标与长期结构调整目标之间的差异甚至矛盾。加上现行考核指标过多,甚至有的指标之间相互牵制,实施信贷结构调整也有很多顾虑,常常需要牺牲短期经营绩效,造成信贷资产结构调整的主动性不够。各个信贷部门、各级行都难以从全行、全局、长远的高度考虑信贷结构调整。
二、商业银行进行信贷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
商业银行信贷结构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调整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信贷结构调整是建立在对现状的理性分析和未来的准确预期的基础上作出的一种超前性调整。对未来的分析判断、预测本身就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性,这对决策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应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比较优势,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信贷结构,通过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来防范和控制风险,来提高单位信贷资产的盈利能力,来提高市场竞争力。
首先,把握好产业生命周期的特征和风险,根据产业生命周期对信贷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加大对宏观经济运行和产业政策的研究力度。生命周期是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一般分为形成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四个阶段。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产业内的企业数量、产业规模、市场结构、市场壁垒、产品价格和质量等方面的特征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不同产业阶段的信贷风险是不同的。因此商业银行要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信贷政策,作好布局,为信贷结构调整打好基础。同时,商业银行需要培养前瞻性的信贷理念,研究企业生命成长周期和区域的产业政策,资源禀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信贷战略,针对不同产业的技术水平、集中度、发展前景等制定的行业信贷资源配置的信贷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产业发展状况不断出现交替,行业内的技术升级也导致企业之间发展状况的变化,潜力客户不断更替,银行信贷投入的方向也发生变化。总行信贷管理部门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和世界技术水平的发展趋势,研究不同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企业的格局变化,加强行业动态分析,并据此制定相应的信贷政策,提出主要行业的信贷进入、限制和退出计划及意见,推动信贷结构调整。
其次,建立科学有效的信贷进入和退出机制。不同产业阶段的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是不同的,同时不同产业周期企业的盈利能力也不同,导致了信贷需求和还贷能力出现错配,容易出现信贷风险。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信贷进入和信贷退出机制,是商业银行进行信贷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措施。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商业银行必须使信贷资金的运动与企业的生命周期相一致。这种一致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信贷产品在企业经营相对稳定,融资风险较低的时候进入,二是银行信贷产品在企业不能较好地处理影响其成长的因素,从而将终结其生命周期的时候退出。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实践看,在信贷进入方面已经逐渐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客户风险识别制度和信贷业务操作规程,而在信贷退出方面还没有比较欠缺。
建立科学有效的信貸退出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商业银行主导,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退出某一产业或企业。近年来,随着我国产权市场的发展和企业进行战略性改造的推进,兼并收购越来越成为优化企业间资源配置、解决企业各种潜在风险的重要措施。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己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推进企业间的兼并收购,实现信贷资产的间接退出。2、通过信托、出售信贷资产、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将信贷风险转化成资本市场风险,从而实现信贷资金的退出,也达到调整信贷结构的目的。3、债务重组,即商业银行为达到信贷退出目的而对企业融资的本息支付、期限、利率、方式等进行的重新安排。银行的债务重新安排可根据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方式。通过债务重组可以调整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币种结构等,从而达到优化信贷结构的目的。4、建立信贷退出激励机制。传统上商业银行更多地考核基层行信贷投放量,信贷退出量考核很少甚至没有考核,造成基层行实施信贷退出不仅没有激励,反而降低短期经营绩效,信贷退出往往是被动的,甚至是在出现风险的时候才进行的,没有主动性。因此将信贷退出的进度和数量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打消下级行由于信贷退出导致经营绩效下降的念头,调动基层进行信贷退出的积极性。
再次,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提高信贷资产信用,转移信贷风险,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一是充分利用我国的期货市场,引入套期保值风险规避机制。在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商业银行都把是否参与套期保值业务作为贷款的重要条件之一,套期保值贷款也自然成为了一种减少银行信贷风险的贷款方式。如果借款企业仅在现货市场领域经营,当价格变动方向对其不利时有可能会面临亏损,这样就为银行信贷的安全性留下了隐患。但是,借款企业在现货经营的同时参与期货套期保值交易,仍然能够获得正常利润,银行贷款本息收入也就有了稳定来源。只要商业银行对企业套期保值帐户进行严格监控,实行封闭式管理,避免其进行投机交易,套期保值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保证贷款还款的来源。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期货市场已经形成了品种较多,交易规则和监管逐渐完善的市场,这对企业参与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套期保值,从而提高信贷信用,转移信贷风险,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二是充分利用期权,互换、掉期等衍生金融工具,规避信贷资产的风险,用计量的方法通过确认风险类型和测量风险暴露的数量,有针对性将各种风险剥离出去,并且由于这些工具杠杆比率高,因而能够取得成本低收益好的风险规避效果。鉴于国内资本市场缺乏这些衍生金融工具,因此商业银行要积极参与国际资本市场,利用国际资本市场来进行信贷结构的调整。
最后,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的信贷结构调整政策。根据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商业银行需要制定差异性的信贷政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区域差异化,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以及改革开放步伐和力度的不同,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正是这种经济发展的差异决定了信贷市场的不均衡性。虽然信贷适当向重点区域集中可以提高资金收益率,并增强贷款的辐射效应。但是,当银行贷款过分集中在某些地理区域时,信贷风险也会增加。因此,通过区域差异化的信贷调整,实现资源技术互补、发挥比较优势、提高效益和利益合理共享等经济手段来促进和带动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力求信贷结构在区域上逐步改善。二是期限结构差别化,不同期限贷款的风险是不相同的,一般而言,期限越长,风险越大。因此,在贷款期限的安排上,除了要保持与负债支付期限的对应外,还应考虑贷款存量中短、中、长期贷款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选择期限不一、性质不同的贷款对象,保持银行贷款较强的流动性,降低贷款的风险总水平,避免存贷期限错配,优化信贷期限结构。三是产品差别化,随着客户对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多,必须加强信贷资产多元化匹配问题的研究,使固定资产贷款与流动资产贷款结合、表内资产经营与表外资产经营并举、本币业务与外币业务联动、集中放款与分散放款互补等,加大贷款品种开发力度,调整优化信贷品种结构。
参考文献:
1、王弓箭,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和优化研究,2006(5)郑州大学
2、张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研究,2005(12),东华大学
3、杨小东,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思考,2011(8),山东纺织经济
4、刘建业,推进现代产业体系的若干思考,2010(1),河北企业
5、刘虹,方勤,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的几个问题,2010(10),金融论坛
6、高锦飞,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优化问题与对策,2010(8),财政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