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莲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创设形象、领略内涵、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想像力的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阅读;想像力
《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由此可见,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反复阅读,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卫风·氓》叙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重演的生活事件:痴情女子负心郎。诗人们曾千百次用以作为创作的题材;然而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篇章,却绝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习见而厌倦。在阅读中,引导学生从本诗的音乐节奏中去体味女主人公的感情起伏变化。诗的首章,音调于缠绵中带有渺远之音,平顺中微见恻然之感,读起来似闻话语絮絮。这正是刚回到久远的往事中惘然若失的心声。回忆的逐渐深入,使他逐渐忘情,诗的节奏渐趋热烈而亢扬。然而乐极生悲,触物伤怀,从美梦中惊醒,三、四两章长歌当哭般的呼号,又显示出诗人对一去不复返的已往情爱的深重痛惜与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于是更变为五章前半的急调促弦,从中似可闻历数切责之声。至此回忆已尽,想到前途茫茫,从激愤中落入空虚,故音节又急转直下发出五章末的哀叹,并衍为六章的一片如泣如咽之音。“诗言志,歌咏言。”全诗节奏的这种起伏抑扬,曼促变化,正有助于我们理解《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在特定环境下的独特心境。诗人只是将她即时即地(一定情境)所触发的忆念与感喟(独特心境)一一写来,潜在意识的顺次涌现,感情节奏的自然起伏,衍成了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塑成了女主人公浮雕般具体生动的形象。在诵读之中,仿佛能听见女主人公催人泪下的悲怆呼声,仍能看到她那哀丽坚贞的感人形象。
三、创设情景,激发想象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咬文嚼字<题李凝幽居>》一文时,特地就本诗的颔联展开了讨论。首先抛出自己的观点:颔联写诗人月夜来访,到门之时,池边树上的鸟儿已入梦乡。自称“僧”而于万籁俱寂之时来“敲”月下之门,剥啄之声惊动“宿鸟”,以喧衬寂,以动形静,更显寂静。而“幽居”之“幽”,也得到进一步表现。在讲解的过程中,我还特地强调,使用“敲”字,使本诗具备了势能。
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全班学生一分为三:
有的学生不赞同我的观点:他们认为“推”字不会有“敲”那般突兀,反而能联想到木扉推开时吱呀的一声轻响,更能点破夜的宁静。从诗的对仗来看,“推”也比“敲”字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鸟宿”的“宿”是个恒定动词,“敲”却是不稳定的断续的动作,不象“推”字,虽不恒定,却是一下就结束了,不需要反复进行同一动作。这样看来,“推”显然和“宿”对得更好些。
有的学生认同我的观点:他们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并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还有的学生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因为李凝是幽隐之士,与外界绝少交游,作者(也就是诗中的“僧”)深知其为人,一定在家,所以带有自信,径直敲门。另外,既是夜间,怎能知道“鸟宿池边树”呢?想必是敲门声惊起了宿鸟,引起噪动。如果用“推”字,这一句也就没有根据了。由此可见,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的成功之日。
(作者单位:铜仁市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