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授:外界指中國“创新不足”有误区
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5日发表署名文章《外界指中國“创新不足”有误》,主要内容如下:
中國政府近来致力于引导中國企业、尤其是大型國企发展自主创新的高端产品。虽然多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投资不少,并积极采取了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措施,但是取得的具有独创性的成果与预期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对此,美國乔治亚理工大学教授布雷斯尼茨(Dan Breznitz)表示,外界经常批评中國“创新不足”,许多中國人自己也这么认为,但这其实是对何为“创新”未有充分认识。
他指出,把创新等同于发明创新产品是错误的。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中國在其他形式的创新方面其实表现出色,包括“产品创新”,把现有的产品设计得更好、或更符合不同市场的需求;以及“流程创新”,不断改善工厂和物流体系,中國都走在世界最前列。
布雷斯尼茨说:“这是一个全球分工的年代,从最初的构思,到不同阶段的生产,到最终交付,跨國企业都把产品送到最高效的地方去。如果中國是世界最高效的制造工厂,或许它也没有必要成为世界最前沿的实验室。”
他举例说,苹果作为硅谷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却没有给美國创造多少就业市场,反而给中國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如果没有中國提供的大批创新人才和廉价劳动力,苹果这样的跨國企业根本无法生产出像iPhone这类科技产品。
布雷斯尼茨认为,要分别在创造新产品和在现有产品上创新这两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需要的是两套不同创新系统的结构。他担心,中國政府对自主创新太过痴迷,将大量资源倾注于前景不明的高端创新产业,反而会对其他企业产生“挤出效应”。(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2012年4月5日)
美媒:中國高端人才仍严重不足
美國《福布斯》双周刊网站4月18日发表题为《中國人才等式还未成立》的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中國在人才数量和质量上均存在突出问题。“文革”期间知青下乡致使几乎整个一代年轻人去种地了。随后的计划生育政策更是加剧未来的人才短缺。到2050年,30%的中國人会在60岁以上,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之比将下降40%。
虽然中國儿童识字率排名世界前列——99%的15至19岁人口都具备读写能力,但高等教育没能跟上世界水平,导致只有约10%的大学毕业生能达到跨國公司用人标准。当然这一情况也有改善。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國公司将目光转向东方,寻求新的收益和市场增长,它们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以前,能在知名外企工作是很多中國人的终极职业目标。大型國企由于待遇相对低、晋升机会少,并不太吸引人。但近年来,中國的人力市场发生了有趣的变化。如今,无论是外企、國企还是民企,对高端人才都产生了同样的需求。
由于具备以上才能的人才有限,企业之间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竞争非常激烈。本土企业提供的诱人薪资、补贴和晋升路径可与外企匹敌,甚至超过后者。(西尔维娅?沃赫瑟?史密斯,东方雨译)
人才流失说法在中國已经过时
智力移民,也被称为“人才流失”。这个词创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当时用来指代二战前及二战期间科学家和其他知识分子从不稳定的欧洲向外地大量迁移的现象。自那以后,它就被应用于几乎所有國家,包括中國,来形容当地大量学生和受教育的知识分子向外流失的情况。
然而,人才流失最开始出现时所具有的三个特征已经不适用于当代的中國:
(1)那些离开的知识分子几乎没有回國的动力。
(2)在國外工作生活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在海外对祖國做出贡献。
(3)很少有外國的知识分子迁移到“受影响的”國家。
中國的“人才流失”并不符合这些条件。首先,中國政府一直鼓励那些在海外留学和工作的中國人才回國。美國用于科学的预算减少使增长中的中國经济更加具有吸引力。
其次,全球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放松的旅行管制多年来已经让中國和许多國家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像Haiyan Gao——杜克大学物理系教授——这样的科学家已经长期参与这样的合作工作,Gao同时将与在中國的学生和同事之间的合作看作一个特殊的机会来回报祖國。
中美科学家的合作是互惠互利的这一事实抵消了原先人才流失现象的第三个特征。中國良好的科研环境正在引起西方科学和学术界的各个阶层的兴趣,而不仅仅是那些居住在西方世界的中國出生的研究学者们。在中國出生的研究学者以及西方学者们几十年来一直在来来往往,且在海外为中國做出贡献。(来源:科学网,2012年4月19日,Grace Warren)
台湾人才流失已成负面教材
过去10年来,在台湾合法居留的海外居民约49万人,外籍劳工约40万人,白领及技术人员仅2万左右,每年自台湾移出的人口有两三万人,其中白领占多数,台湾已成为人才“净输出地”。
新加坡副总理尚达曼最近在一次演说中特别提到“台湾故事”以为警惕。他引述一项台湾人才调查报告说,台湾人均薪资下降,原因在于对海外人才的闭关政策和岛内优秀人才大量外移,过去10余年台湾平均所得增长有限,再加上通膨因素,实质所得更是大幅减少。
世界早发展成“地球村”,各地都以重金挖掘顶尖人才。亚洲许多國家和地区,对于吸收人才非常积极,新加坡、韩國、中國大陆等在这方面都很有弹性和活力,香港对台湾人才更是“虎视眈眈”,很多优秀的台湾人才被挖走。
台湾人均薪资较低,法规上又对海外人才有诸多限制,很难吸引优秀人才来台工作,法规同时又不让厂商到海外觅才,厂商找不到适当的本地人选,台湾人也得不到这份工作。长此以往,台湾厂商缺乏关键的精英人才,竞争力减弱。(来源:华夏经纬网,2012年4月6日,马淑静,曾任台湾美商美林公司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