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慕然 唐建文
波哈莱斯教授于1985年率领第一个以色列经济技术代表团秘密访问中国,开启了一个秘密交流渠道。通过这一秘密渠道所开展的活动,实际构成了两国正式建交的前奏曲。
萨姆尔·波哈莱斯教授是以色列一位高级农业官员,被新闻记者称为“柑橘密使”。这个称号的由来,是因为波哈莱斯在中国秘密开展的柑橘合作项目,对推动以色列与中国两国关系正常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回顾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以双方都在寻求接触与交往,开始是军工技术方面,进而在经济与民用技术层面多有交流,这些都是以秘密方式进行的,农业技术则是两国民用技术领域交往的重点。
波哈莱斯秘密访华
作为国际知名的农业和农村问题专家,波哈莱斯教授(以下简称波教授)于1985年率领第一个以色列经济技术代表团秘密访问中国,开启了两国之间经济和民用技术的规模性接触和交流活动,开启了一个秘密交流渠道。
波教授1928年生于波兰,自幼在波兰上学,后就任该国一座重要城市的经济主管。他曾多次出访苏联的一些知名城市如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当年他所能到之处,仅限于苏联和东欧地区。后来他申请移民以色列,没有获得波兰当局的离境批准,幸亏有波兰总理亲自过问,1958年,他才最终得以离开波兰进入以色列。
到以色列之后,波教授一直在农业部门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和农村计划发展工作,先后与11位农业部长共事,算是以色列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的元老之一。1977年以色列领导人沙龙任农业部长期间,波教授出任农村计划和发展局局长,直至1993年。波教授同时在特拉维夫大学和希伯来大学任教,是多家国际农业合作机构以及项目的以色列方面的负责人。自1996年起,波教授参加西蒙·佩雷斯和平协会,负责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合作局的工作,2000年出任协会的副总裁。佩雷斯现任以色列总统,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波教授在他最近出版的《自传》一书中写道,当年以色列中央情报局“摩萨德”责成他去中国,但用第三国护照而不用以色列护照。但时任总理的佩雷斯先生不同意使用第三国护照的做法,他说,要是派一个以色列代表团去中国,所有代表团成员都应持以色列护照,虽然代表团可以考虑采用其他名义。
1985年的一天,波教授应召到外交部部长办公室,受命率领一个代表团前往中国。当时向他交代,代表团共有9名成员,属秘密行动,对外以一家新加坡公司代表团的名义,经新加坡入境中国,离开中国时仍进入新加坡。代表团成员在新加坡集合,时任以色列驻新加坡大使本·雅科夫接见了代表团,他未曾想到,几年之后自己成为了以色列的驻华大使。
当年5月末,波教授率代表团开始非同寻常的访华之行。到达北京后,代表团被安排住在政府所属的官方招待所。代表团成员不得擅自离开住地,但是安排他们集体参观工业和农业现场,也组织观光游览。代表团总共逗留了11天。在此期间,就在招待所里举行了多次会谈,代表团会见来自各方的人员和代表,讨论有关工业、农业和科技方面可能合作的各个问题。
波教授在书中说:“我渐渐明白,访问期间陪同我们的唐先生,代表一家名叫‘华阳的中国国营公司。以色列代表团访华之后不久,中国也派出几名专家从中国到达以色列进行回访。这次访问同样保持高度机密,代表团成员的头衔甚至是编造的。代表团会见各方面不同人士,包括当时的以色列农业部长。”
秘密渠道的建立
坦诚地说,在中以两国接触和交往之初,中国方面看重的是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而以色列方面更希望获得政治外交上的好处,打破它在世界上相对孤立的状态,给外部世界一个似乎中国这个举足轻重的大国开始和以色列建立正常关系了的印象。
波教授是这条秘密通道以色列一方的牵头人,他为确保这条通道的畅通有效和保守秘密,配合中方作出了诸多努力。
波教授在与中国方面的交往中,围绕保密问题还引起过一段小插曲。他在会见中国农业部及农业大学有关人员时,得知中方希望改良奶牛的基因结构,而且中方知道以色列的奶牛品种是世界上最优良的。以色列奶牛平均产奶量超过1.1万公斤,因此中方希望获得以色列良种公牛的精子。为了表示好意,波教授再次访问中国时,特意给中方带来一种非常著名的以色列公牛精子。他安排将盛有公牛精子的两个特制冷藏罐交给中方设在香港的代理公司,再由他们发往中国内地。
但是由以色列运到香港的冷藏罐上,写明的接收地址是以色列驻港领事馆,由此引来了一个问题。在以色列驻港总领事看来,这是关系到政治外交的重要一步,坚决要求中方派人直接到领事馆领取。但是中方迟迟不派人来,可能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他们将进入以色列领事馆视为涉及政治外交的一步。这样一来,从以色列领事馆接收公牛精子一事就耽搁下来了,于是有人开始质问:“波哈莱斯的精子出了什么问题?”虽说这只是问话人的口误或无知,但这事一直传为笑柄。后来双方互作了让步,冷冻罐被搬放到以色列领事馆所在商业大楼的大厅内,由中方驻港机构派一名信使前来取走,双方均感满意。当然,最满意的还是波教授自己,一出富于幽默感的闹剧结束了,精子的疑问终于化解,还给了他一个清白。
直到1992年中以两国正式建交以前,波教授通过上述秘密渠道组织安排了数十项重大业务活动,促成了一系列项目的签约和实施,几年间进入中国的以色列人数以百计,他们主要有商人、工程技术专家和科学家。通过这一秘密渠道所开展的广泛而有效的活动,实际构成了两国后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前奏曲。
亲自开创了中以农业合作重大项目
波教授对中国人民怀着友好感情,他为促进中以两国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所做的实际努力以及他的学术成就,受到中方的高度重视,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敬。
波教授以他的学术专长,亲自开创和参与了一些重大合作项目,如甘肃武威的干旱农业规划、广西的柑橘开发、山东烟台的农村发展问题研讨等。柑橘项目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是,吸收美国资金和以色列先进技术的三方合作模式,却是波教授以他的智慧并经过多方奔走、克服重重困难而取得的成果。
波教授及其同事对中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进行过两次考察,并向中国政府部门提出了有价值的研究报告:《甘肃武威地区水土保持和灌溉系统评估报告》。波教授在1987年进行考察时就曾指出,河西走廊由于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已导致环境严重恶化和土地进一步沙化。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不主张从外部调进水源,而是要从内部节约用水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着手,要发展节水农业技术和改进作物品种结构,加大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
1988年,中方公司和当时中国的重要智囊机构“中国农村政策发展研究中心”在烟台联合举办研讨会,邀请波教授就其学术专长论述中国农村规划与发展问题。波教授和他的同事在会上所作报告,引起了来自全国各地农村和农业政策研究及决策人员的极大兴趣。研讨会结束后,当年11月30日,波教授在北京受到中国农村政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润生的接见。两人详细讨论了涉及两国在农村和农业领域里合作的可能性问题,一致认为,当前应着重在干旱农业和经济作物两方面下功夫。后来中以许多经贸和技术交流合作项目均围绕这两方面的课题展开。
一位美国驻华大使声言,中国未来将无法供养本国人口,要生产足够粮食让全部人口吃饱肚子,中国显然力所不及。此言一出,在中国引起了极大愤慨。后来举办了一届国际论坛,主要目的是商议中国未来30年的农业战略,波教授积极参加论坛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他提出将中国现有的小麦种子更换成具有更大基因改良潜能的新型种子,提高亩产。波教授与以色列“哈谢拉”种子公司联系,敦促该公司为中国供应高基因品质的优良麦种。他多次谈到的有关中国必须在改良现有麦种上面下功夫的观点,得到国际论坛的一致采纳,并在研讨会上作为一项决议公布。
波教授对中国农业问题的密切关注,还反映在他的许多著作中。某国际专家小组在美国出版了《中国农业—1949-2030》一书,波教授为撰稿人之一。他的另一部著作《中国2000—2030农业调整和西部开发的战略问题》,专门阐述了有关中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课题,并论及中国和以色列在中国西部开发中开展合作的前景。(本文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1月版《从耶路撒冷到北京》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