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涛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专业人才培养进展顺利。毕业生的就业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就业制度改革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带来了诸多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素质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我们也要反思就业制度改革带来的诸多问题。现有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也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如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实施给了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更大的空间,但自主权的扩大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待业现象严重,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与现实需求的错位,等等,这就要求就业制度的改革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1]。
一、对我国高校就业制度的理性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社会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与完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这种就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扩大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范围。对于毕业生来说,为了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找到理想的就业单位,不得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自己在竞争中更加具有优势。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为了选择到适合的人才,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从而更好地吸引人才。对于高校来说,为了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声誉,获得更多的资源,就必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制度的改革同时激活了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三方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其次,这种就业制度推动了高等教育各环节的改革。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引起就业制度的改革,就业制度的改革也必然引起高校内部各项运行机制的改革,如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后勤管理,以及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受社会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就业越来越成为影响高校的办学思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关键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业制度的改革全面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2]。
二、就业制度改革对高等教育的导向作用
高校毕业生就业走向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必然。由于市场竞争机制作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优胜劣汰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当毕业生个体素质符合社会需要时,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择业就比较容易。相反,当学生个体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时,就业相对比较困难。大学生就业对高等教育具有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就业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
高校就业制度改革,大大调动了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积极性,通过供需关系和双向选择过程,社会发展对学生素质的要求,由用人单位直接向学生体现。近年来,校园兴起的辅修热、外语热、计算机热,以及学生注重基础文明养成和主动要求承担为集体服务的社会工作,以达到锻炼自身组织活动能力,增强合作精神的目的等,就是就业制度改革带来的积极效应。在一些高校教学改革中,学生踊跃参加教改讨论,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导向的作用。对于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和就业的竞争,大学生从自身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要出发,对教学改革给予了更积极的关注和参与,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全面成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2.就业对学校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
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大促进了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专业设置、教学要求、教学质量,都将把学生的就业情况迅速反馈给学校,促使学校的教学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就业需要。学生就业不但是学生关心的问题,而且是学校关注的重要问题。社会欢迎什么样的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才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就业成了学校教学改革的催化剂,是检验教学改革的信号灯,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人才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3]。
三、利用就业的导向作用,强化学生素质教育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越来越宽广的择业机会,但双向选择使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全面。概括起来,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有丰富而扎实的专业组织、独立的工作能力、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好、身心健康等。为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强化学生素质教育中必须着重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拓宽专业口径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有宽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础。新的科技成果往往是多种专业、多种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结果,所以,在大学教育阶段,我们应该拓宽口径培养学生,不应过早地把兴趣和精神集中到某一个狭窄的专业领域,而应该注意拓宽知识面,打下扎实的基础。对学生要强调两点:一是自觉;二是重视人文知识。自觉就是学生能真正认识到拓宽知识面的重要性,因而能自觉要求自己对各种知识有广泛的兴趣和求知欲,学校和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并正确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
2.重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学生在校学习是为了获取知识,学习知识是为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铺垫的。学校单纯地传授知识显然是不够的,还要强调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对学生来说,学习和掌握知识是基础,经过转化才能成为能力。在当代,任何新的科技成果的取得都需要许多人的通力合作,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种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概括以上所述,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3.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对教育来说,大学毕业绝不是学习的结束,大学阶段是基础教育,学生在毕业时,尚不具备独立担当工作的能力,还应接受几年的实践教育,然后进入继续教育阶段,一直要学到老。教育是终身教育,所以学习必定是终身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当前,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强调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合理的知识结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树立和加强创新意识。
4.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谈不上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学校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部分学生在就业择业上功利思想严重,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是其今后的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针对毕业生普遍存在的理想信念问题,学校可组织有经验的德育教师开设专题讲座或聘请知名的专家学者做形势报告等,力求将政治理论教育转化为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并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信念。
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严峻性、复杂性、长期性特点,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作,机遇与压力同在,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就业机制,大力推进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只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建立起联动默契的配合机制,就一定能够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这对于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蔡文伯,马杰.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30年的回顾与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09,(8).
[2]李志刚.浅析高校毕业生管理问题[J].长沙大学学报,2008,(1).
[3]闵晓阳.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与医学生素质教育[J].广西高教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