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六个方面分析图书馆对和谐社会价值的构建,提出各级各类图书馆只有与时俱进地把握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睿智地确定并完善自身的职能,优化服务措施、美化服务环境、强化服务管理、增强服务效益,以积极的态度与其他团体、机构携手合作,共创文明、健康、繁荣的社会文化环境,图书馆才能真正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关键词:图书馆;和谐;社会价值;构建
和谐”也就是和睦协调之意,即“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协调、调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资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和谐社会理想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从古至今已经延续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
一、宣传方针政策 开展社会教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保持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尽管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途径多种多样,但实践表明,图书馆作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阵地和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通过大量文献信息的广泛流通服务和各种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把党和政府治国安邦、关心国计民生的精神和各项方针政策送到人民群众中间,送进千家万户,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二、传播先进文化 提高国民素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先进文化的继承、传播与发展更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图书馆作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与传播科学文化、进行社会教育的文化机构,经历史积淀,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图书馆资源,包括馆藏文献信息、馆舍、信息传播设施与技术手段、人才及图书馆文化资源等等。图书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有着其它机构无法替代的优势。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图书馆工作者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传播先进文化,为人们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信息服务和健康有益的文化成果,有利于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促进国民人格、意志、品格的完善,形成积极、健康、宽容的心态,增加全社会各阶层建设和谐社会的认同感和趋同感,从而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
三、搞好信息集散 推进信息建设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处于信息化的核心地位。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知识信息的爆炸性增长极大地推动了知识信息传播的多元化,但是图书馆根据各地社会发展的需求,经过科学筛选、加工、整序的系列文献群,完全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特别是互联网上纷繁杂乱的信息。我国图书馆事业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在文献数字化及服务网络化工作方面进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图书馆向现代文献信息中心和枢纽的过渡,进一步稳固了图书馆作为各地文献信息中心和枢纽的地位。
四、缩小数字鸿沟 促进信息公平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转型加剧了社会竞争,使得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急增。电子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更加便利的知识信息获取途径,但同时也导致“数字鸿沟”与信息公平的问题日益凸现。所谓“数字鸿沟”,是指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之后,掌握技术的人群与不掌握技术的人群之间,由于信息开发应用能力不同而造成的信息应用差别增大,进而造成社会分化越来越大。数字鸿沟问题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经济时代后面临的新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中需尽快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形成的图书馆精神,即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通过图书馆得到获取信息机会的公平,代表了一种保证社会具有起码的信息公平的制度,对于建设和谐的现代社会是必不可少的。
五、化解社会矛盾 缩小社会差别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由于地域、科技水平、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原因,必然还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差别和矛盾,如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需求同公共产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等。物质需求可以通过经济的发展而取得,而精神文化的需求则必须通过科技文化工作者的创造和服务来满足。图书馆通过文献的阅览、外借、送书下乡、提供信息服务、举办各种报告会、展览、开办技术培训班等一系列活动,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公共服务需求,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劳动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化解了社会矛盾,缩小了社会差别。
六、结语
开展社会协作 提高社会效益。图书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进一步加强对图书馆事业的组织领导和开展社会各界的相互协作十分重要。河南省三大系统图书馆已有合作意向,正积极探索有效的合作途径。以河南省各种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建设以三大系统图书馆数据库为基础的“河南图书情报文献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此外,还要加强各图书馆与社会其他单位协作,可以走出去、请进来,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与方式提高社会效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朱高正.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N].人民日报,2006.
(作者简介:杨树娟(1972-),女,河北承德人,承德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