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可持续发展

2012-04-29 00:44郭秀清
鄱阳湖学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中国道路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摘 要]在十七大报告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并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具体战略部署,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为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也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本质;中国道路;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2)06-0025-06

[作者简介]郭秀清(1971—),女,法学博士,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部队政工系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上海 200433)

Title: Strengthening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nsuring Socialist Modern Roa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uthor: Guo Xiuqing

Abstract: In the report of the 17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e great strategic thought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as proposed. In the report of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General Secretary Hu Jintao stressed again the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made concrete strategic plan for strengthening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us socialism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grows into an overall plan for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n inevitable choice of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eco-civilization; socialist nature; China Roa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在十七大报告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并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具体战略部署,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为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也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文明: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现代化道路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必须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思想,可以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影响深远,意义巨大。实际上,生态文明并不是一种新的思想和观念,因为按照马克思及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在本质上就是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内涵或本质的必然要求。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必然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理论上来讲,马克思和生态社会主义理论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虽然马克思并没有直接提出生态文明的论断,但其理论却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其中最为明确的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揭示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内在关联性。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人类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现代文明尤其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基础上的社会,而这个社会同时是一个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①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这种解放不但是人对人的解放,而且包括人对自然的解放。共产主义社会真正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从而就为实现人对自然的解放、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了基础和条件,因为人类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改造自然的,生产方式影响、制约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难以避免,而人与人之间这种不平等、不公正的关系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必然导致人类对自然无限的剥夺,因此不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会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②所以,生态文明是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的,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同样,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也认为,生态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建设生态文明存在着“制度性”优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产目的从根本上讲是反生态的,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决定了它会无尽地剥夺自然,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建成真正的生态文明。但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实行公有制,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合理的、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社会主义社会能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应该是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

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身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对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和属性认识不够深刻,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忽视甚至遗忘了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甚至是相辅相成的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更加丰富和深刻,由此我们也越来越感觉到,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具有高度生态文明的社会,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相一致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之一。

在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公正、公平、和谐等基本价值原则是与生态文明的基本主张相一致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试想,如果没有生态文明的发展,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在一个人与自然高度紧张的社会里,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竞争,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不平等的存在,将使消灭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难以实现,而这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大问题。同样,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②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它不仅仅是指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满足,而且包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的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这既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人在发展过程中应享有的基本权利。胡锦涛同志说过:“要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③这些重要的论述实际上都是当代条件下“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主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而这正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甚至可以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将从根本上适应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既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也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涵。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发展的迫切要求

生态文明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生态文明的建设也必须和中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相结合,和中国当前的历史任务相结合;否则,只是僵化地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但在实践中会碰壁,也无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创新。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④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加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对未来中国道路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的重大意义。

当前,世人惊叹于“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也正是他们谈论“中国道路”的原因所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发展”构成了中国道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得益于中国道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国际地位都有飞速的提升。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全世界独一无二,经济总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外贸易量名列世界前茅……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应归功于中国道路对“发展”这一主题的正确抉择。但在“发展”主题下的现代化道路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中国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中国继续以较快的速度来实现发展,但按照原先的发展速度和方式,我们的发展还可以持续下去吗?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能如期实现吗?

随着中国进入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期,一些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开始显现出来,这些问题和矛盾是中国道路继续前进不得不面对的。对这些重大问题应对是否正确、成功、有效,攸关中国道路的未来,攸关中国道路的前途命运。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就是中国道路继续前进中需要面对的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的发展道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来带动经济的增长。如果说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环境下还有其可能性、必然性的话,那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其矛盾和弊端则越来越明显,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也越来越小。这是因为:首先,从国内来看,中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条件本身不利,加上严重的污染和浪费,使得当前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的强制性制约。其次,从国际社会来看,如果按照这样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走下去,到2040年中国达到发达国家发展水平时,即使按照工业化国家中的低资源环境消耗水平,中国在未来的30年中,将消耗全球50%左右的石油、天然气、钢铁等资源,形成全球50%甚至更多的碳排放。①这种结果,不但国际社会难以接受,中国自身也难以承受。面对如此严峻的未来,中国应当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呢?答案只能是唯一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使中国的现代化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大的发展阶段来看,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水平,要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即到2050年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发展”这个主题仍然不能偏离。但要如何实现“发展”,我们却必须给出新的答案。依靠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方式显然不合时宜,而且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这种以自然资源的投入为主驱动的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它对资源、环境和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强度高出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20%”,是名副其实的“高碳经济”,经济、社会、资源协调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要比其他国家严重得多。胡锦涛同志也曾指出:“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源资源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那样,我们不仅无法向人民交代,也无法向历史、向子孙后代交代。”②因此,如果我们继续坚持传统的发展模式,那么不但不能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反而连工业化的成果也会葬送掉。

那么,我们如何发展才能推动中国道路在正确的轨道上继续前进?答案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的健康、持续、协调发展,因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虽然是丰富多彩的,但其最核心的内容是对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的选择。生态文明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所谓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二是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三是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③所谓循环发展,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①这些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式能显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大资源的利用途径和方式,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通过再生、转移、循环、转化等得到再利用,因此,它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能够避免、克服传统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从而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持续发展

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比较选择而坚持下来的道路,因此,中国道路不是一条固定化、模式化的道路,它的生机和生命力就在于不断适应时代和历史的要求,适应中国新的历史任务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不断给自身赋予新的内容,以确保社会主义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就是在当今资源环境的挑战日益严峻、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为实现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可持续发展、为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而提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是一个简单的环保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政治问题。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各不相同。要完成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就要根据形势的需要,与时俱进,充实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内容。当前,我们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要使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要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而要完成这些历史重任,就必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胡锦涛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②他充分肯定了生态文明在文明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向共产主义迈进的重要目标和价值追求。因此,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任务来看,它是一个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对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从明确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到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再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任务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提高。深入贯彻这个部署,当代中国必定会得到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定会展现出新的勃勃生机。所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中国道路内涵的丰富和扩展,这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确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要完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就要求中国道路实现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结合,这是中国现代化可持续的关键和保证。在传统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发展中,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带来了严重的负面生态效益,粗放型经济带来了高环境损害的代价,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的强制性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接下去的现代化道路如何走,如何使我们的现代化道路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经济生产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环境空间是有限的原则,生产活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要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甚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小,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为中国道路的发展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确保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中国道路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进。

在发展中坚持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道路的根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也是检验中国道路是否正确及成功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指引下,中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可以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正逐步得以实现。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带来的问题也不断增多,且在某种程度上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违背。比如,近年来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民群众的健康、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物质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最基本的生命、健康的权力却受到了损害。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活、工作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但人们丧失了享受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机会,而且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条件。同时,如果人们生活在一个人与自然高度紧张的社会里,那必然会带来社会的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不公正,这样的社会主义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更不是人民群众所要的社会主义。而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让人民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保证环境公平、环境正义得到实现,真正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只有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本质逐步得以实现,保证人民各方面的权益得到落实,从而保证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对中国未来的美好规划,也是赋予中国道路的新历史重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中国的必然选择,也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顺畅的必然选择。

责任编辑:胡颖峰

猜你喜欢
中国道路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中国道路与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