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娟
[摘 要]高校文科生汉字能力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促使学生提升汉字能力,也相应地成为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全国汉字应用水平测试(HZC)”在学生中的前后测试结果对比分析,提出和证明了通过“以测促学”模式提升高校文科生汉字能力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HZC测试;“以测促学”模式;汉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129 — 03
在信息时代的中国,电脑及互联网的使用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给全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我们在感谢它给我们带来了便捷的生活方式之余,也从另一方面感受到了它的“双刃剑”特点。在高校中,教师往往发现在日常的学习环节中,从考查作业、一些材料的填写,到毕业论文的撰写,甚至在试卷中,学生写错字别字的现象非常普遍,网上有帖称某中文系的大二学生在考试时不仅错字频频,甚至还用拼音来代替。这种现象让人触目惊心,如果这样的学生将来走上中小学的教师行列,他教出来的学生是否更会错字连篇、用拼音来代替?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促使学生提高汉字能力,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高校讲授语言类课程的教师来说,我们更是感到了当前此项任务之艰巨与重大。
目前,为了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加强我国国民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弘扬中华民族文化,2007年开始由国家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实施了一项语言类标准化水平测试——“全国汉字应用水平测试(HZC)”。作为一项国家考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旨在衡量人们在阅读、书写等活动中,掌握和使用规范汉字的数量,以及对字形、读音、意义及用法掌握和使用的准确程度,上海甚至还推出了公务员“持证上岗”的举措。我们依据2006年发布的《汉字应用水平等级及测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从“我的汉字测”备考网上李天明、李宁编写的《汉语应用水平测试模拟试题集》中选取了模拟试题对一些高校中文系(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以及非中文系文科生进行了测试,并通过半个学期的学生自学和教师的几次指导练习后,重新选取了一套试题进行测试,通过对前后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通过“以测促学”模式来提升学生汉字能力是完全切实可行的。
一、实验测试结果前后对比
《大纲》第5章“汉字应用水平等级”规定,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的范围是现行规范汉字中的常用字和部分通用字,《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字表》分甲乙丙三个字表,甲表为4000字,乙表为500字,丙表为1000字,字量为5500字。根据《大纲》,HZC分数满分为800分,一级水平要求甲表字测试部分得分200(含)且总分600(含)以上,二级水平要求甲表字测试部分得分200(含)且总分在500(含)~600(不含)之间,三级水平要求甲表字测试部分得分200(含)且总分在200(含)~500(不含)之间。
我们通过自愿的办法,选取了测试的学生,第一次参加者116人,在测试以前都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应试学习,评阅手段是人工阅卷,尽量按照汉字应用水平考试的阅卷标准阅卷,测试的结果如下:600分(含)以上的2名,达到测试结果的一级,占全部测试学生的1.72%;500分(含)~600(不含)之间的22名,达到测试结果的二级,占全部测试学生的18.97%;200分(含)~500分(不含)之间的24名,达到测试结果的三级,占全部测试学生的20.69%,没有取得分数(即甲字表答对个数在72个以下)的学生68名,占全部测试学生的58.62%。这个测试结果无法让人高兴起来,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没有在测试中获得成绩,这虽然与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和学习有关,但是也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大多数学生的汉字能力水平亟待提高。
第二次测试于半年后举行,第一次参加者中除了10名学生没有参加,剩下的106名学生均参加了测试,测试结果如下:600分(含)以上的12名,达到测试结果的一级,占全部测试学生的11.32%;500分(含)~600(不含)之间的30名,达到测试结果的二级,占全部测试学生的28.3%;200分(含)~500分(不含)之间的35名,达到测试结果的三级,占全部测试学生的33.02%,没有取得分数(即甲字表答对个数在72个以下)的学生39名,占全部测试学生的27.36%。
从两次测试结果来看,在学生进行了半年的学习后,汉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虽然前后两份试卷的难易程度略有不同,学生学习的个体程度不同,但是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二、测试卷面结果分析
通过解读《大纲》样题,可以看出,HZC第一部分试题主要考查应试人书写现代汉字字形的能力,第二部分试题考查应试人选用现代汉字字形的形式能力,第三部分考查的是应试人对字形与字义的正确理解和应用能力,第四部分主要考查应试人应用现代汉字字音的能力,第五部分主要考查应试人应用现代汉字字义的能力。换言之,其内容主要涉及到字量、形音义的辨识和使用、阅读书写的综合表现等几个方面。我们针对学生的答卷制作了Excel表格从这几个方面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
1.字量
根据“汉字应用水平等级”规定,从一级到二级到三级,应试人认识汉字的使用环境依次由“很广泛”到“较广泛”到“一般”,掌握的字量从“4500~5000个汉字”到“4000~4500个汉字”到“3500~4000个汉字”,从以上测试结果来看,第一次应试学生掌握3500字以上的达到41.38%。第二次应试学生掌握3500字以上的达到63.21%。而根据《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模拟试题集》的评分标准,每套试题中有130题,其中91题为甲表字测试题,26题为乙表字测试题,13题为丙表字测试题,第一次测试时学生平均甲表答对67.57个,乙表20.5个,丙表10.48个;第二次测试时学生平均甲表答对73.87个,乙表答对20.75,丙表答对10.51个。通过前后对比,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学习,对甲表的掌握程度明显加强。
2.字形
试题的第一部分书写填空题,由于汉字存在着字音相同或相近,字形相近易于混淆,字形繁难不易掌握,手写时容易多写笔画、少写笔画,或者错误处理笔画、偏旁等原因,在书写和使用汉字的字形时,应试学生出现的问题很大。我们在阅卷时,对学生采用的字体没有特别严格的限定,用楷书和行书字体书写的都列为允许范围。学生汉字书写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字形的缺笔多笔,如“候车室”中的“候”少笔写成“侯”,“矜持”中的“矜”右边多笔写成“令”,或左边少写成“予”。(2)误写成同音字,如“诟病”中的“诟”写成“污垢”的“垢”,“硬腭” 的“腭”写成“鄂”,“甬道”的“甬”写成“踊”等。(3)不了解字义而误写。有一部分词和成语,应试学生由于不了解不会写或胡乱蒙答案。如“转捩点”中的“捩”写成“劣”,“聊以卒岁”的“聊”,很多应试学生都空着没写答案。
这部分共30题,第一次测试应试学生平均错7.96个,错误率26.54%,第二次测试应试学生平均错误6.84个,错误率22.8%,可见,这两次测试中,学生的错误率还是很高的。
第二部分为选择题,考查在语境中判断字形正误,考查的汉字多为同音形近字,或同音字,容易混淆,如“侮蔑”写作“侮篾”、“凄迷”写作“萋迷”、“拘囿”写作“拘宥”等。此部分共40题,第一次应试学生平均错7.22个,错误率为18.05%,第二次测试应试学生平均错4.42个,错误率为11.05%。
第三部分10题,为选择填空题,考查在特定语境下正确选用汉字字形,需要应试人同时正确掌握前后两个词语中汉字的字形,难度比较大。
如:王氏曾奉敕编刻《淳化阁帖》,但昧于考( ),使帖中( )舛甚多。
A.定/讹B.订/讹C.定/厄D.订/厄
答案是B,第一次测试62.26%应试人都错了,这与学生对“考订”“讹舛”的意义不了解有关。
这部分第一次测试应试人平均错3.2个,错误率为32%,第二次测试应试学生平均错2.8个,错误率为28%,错误比率也很高。看来这方面是需要加强的重点。
3.字音
试题的第四部分是选择题,共30题,考查判断和使用汉字的普通话读音的能力。
从所考查的汉字来看,应试人出现的错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一些汉字容易受声旁发音的影响而误读,如“籼”容易误读为“shān”。
(2)一些容易受形近字发音的影响而误读,如 “垣”受形近字“恒”的影响容易误读为“héng”。
(3)一些汉字为多音字,或者形近字,这就需要应试人正确掌握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发音,掌握形同或形近同音字声旁发音与汉字整体发音之间的联系,对不同的发音或字形进行分辨。
(4)一些汉字是比较冷僻的汉字,其发音与字形或偏旁没有联系,这样的汉字往往丢分。如“兵燹”中的“燹”,读音为“xiǎn”,“牝牛”中的“牝”读音为“pìn”,从字形或偏旁都无法推测出正确的发音。
(5)一些汉字由于各地文白异读、讹读和方音影响而易于读错,如在黑龙江方言中“一节课”中的“节”误读为“jiě”,“教室”中的“室”误读为“shǐ”,“酵母”中的“酵”误读为“xiào”,“取包裹”中的“取”误读为“qiǔ”,等等。
这部分第一次测试应试学生平均错7.89个,错误率为26.3%。第二次测试时应试学生平均错5.3个,错误率为17.67%。
4.字义
试题第五部分为选择题,判断字义正误或异同,共20题,试题考查的内容包括:
一是正确判断汉字中的语素在特定语境中的字义。
如:尸位素餐
A.吃素食B.菜饭 C.白吃饭D.斋饭
答案是C,这不仅要求应试人掌握考点汉字的主要义项,还要掌握整个词语(多为成语)的语义,“尸位素餐”的意义是“空占着职位,不干事白吃饭”。
二是正确判明多义汉字的不同义项在特定语境中的适用情况。
如考题中有一题为找出意义不同的一项:
A.会客——约会B.棉花——花纱
C.南征北战——征伐 D.博取众长——博古通今
答案为D,“博”的义项有很多,其中有两个:1)(数量)多;丰富2)广泛地掌握;通晓,这两个义项分别为“博取众长”和“博古通今”中“博”的意义。这就要求应试人在使用环境中,掌握和使用这些汉字的常用意义、基本用法和一些特殊用法。
从卷面结果来看,第一次测试应试学生平均错误5.34个,错误率为26.7%,第二次测试时应试学生平均错误5.12个,错误率为25.6%。两次测试时的出错率都是非常高的。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结果,对应HZC测试的考查点或题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学生通过半年有针对性的学习后,测试结果有了很大的改善。当然,这里面也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但仅从测试结果来看,学生在字量、字形、字音和字义各个方面都有了一些提升,而在形近字选择、字形与字义的联系、成语中的字义、汉字字形的书写上还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今后教学的重点。
三、“以测促学”模式提升学生汉字能力实施的可行性
通过这次HZC的测试活动,我们觉得通过 “以测促学”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汉字能力完全是切实可行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以测促学”模式提升学生汉字能力贯彻了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并于2005年组织实施了HZC测试,与普通话水平测试(PSC)相辅相成,其目的就是通过测试的方式来促使全社会对汉字能力重视起来,一方面检验自己的汉字能力,一方面通过测试来促动学习,提升汉字能力。
第二,“以测促学”模式提升学生汉字能力顺应了当今的国际潮流。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和在国际上地位的逐渐提高,汉语热成为近年来常常听到的词语,汉字也愈来愈被重视。据报纸期刊报道,目前在韩国、日本和越南等国家,尤其是韩国和日本,甚至分别设立了“汉字检定能力考试”、“汉字能力检定协会”, 韩国五大经济团体2003年底决定,从2004年起,积极建议所属会员19万家公司在招聘新职员时进行汉字考试。而日本则将汉字能力当作了大学和高中的录取依据。而作为汉字发源地的中国,我们更应该充分重视起来,仅仅呼吁还不够,而应在高校建立一个模式来提升学生的汉字能力。
第二,“以测促学”模式提升学生汉字能力有着雄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语言测试与教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是对立的,合理、有效的测试系统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每年两次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CET)也是有力的证明,现在大部分高校以外语四级作为获得学位的一个必要条件,为了取得学位证,学生努力学习,通过测试以后,外语水平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我们也完全可以通过这种“以测促学”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汉字能力。
第三,“以测促学”模式提升学生汉字能力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教学平台。目前高校的语言类课程如《现代汉语》课,虽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会对汉字的字音、字义的掌握等提出要求,但是由于课程教学计划和课时等的限制,往往依靠学生自己凭借自身的毅力来坚持学习,而学生又由于开设的课程繁多,无暇顾及汉字能力。即便有学生关注于此,但又苦于没有相应的途径学习。因此,很有必要开设专门的汉字能力课,分别对字形、字音和字义进行讲解,尤其是字形与字义的关系。教师必须改变原来以课本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应注重提高学生汉字基本功,在课堂教学中穿叉进行一定量的模拟考试及指导。通过测试来检验教学的效果,其反馈的丰富信息也能更好地促进后续课程的教学活动,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
〔参 考 文 献〕
〔1〕唐余俊.汉字应用水平测试(HZC)应试指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2〕我的汉字测〔EB/OL〕.http://www.myHZC.com.
〔3〕高更生.推行规范汉字 提高学生素质——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一点想法〔J〕.中学语文教学,2001,(04).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