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忠
夜幕垂垂,繁星点点,仰望苍穹,你是那颗遥远至极的光芒永恒的星——穿透时空,不可企及。
你的名字叫“路遥”。人如其名,你的名字是你的命运的写照——“路漫漫其修远兮”——充满了荆棘和燃烧的心路历程。厚厚的近视镜片之后那双识破红尘的眼睛,眉宇间写尽人间沧桑。你又是一块赤金,短暂的生命创造了含金量为高纯度的辉煌,你把生命发挥到极致。当你要喘息透口气,然生命之树猝然倒下。因此,称“你是那颗遥远的闪烁的星”。
我最早接触你是在1984年那部名叫《人生》的电影。作品中看似偶然事件,看似戏剧性情节,实则反映了沧海桑田、艰辛坎坷、云诡波谲的人生,反映了横亘几千年的城乡二元对立,着实让人心酸无奈叹息无语。当时教我的语文老师让写观后感,试想一个初中生,生活阅历无从谈起,感想从何而来,只是一味谴责见异思迁的高加林。然而,充满酸甜苦辣咸的无助人生,岂是一个“见异思迁”概括了得!
你给我的最大震撼,则是那部《平凡的世界》。
时值1990年春夏之交,我在省城读书,有幸看到三本装的那套书,一下子被吸引了,花了好大气力才向同学借阅到手。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你写的哪里是“孙少平”啊,你写的是你自己,写的更是我们自己。——村头的袅袅炊烟,地头黄土里的寂寞芬芳无人问津的小黄花,那条通往学校雨后泥泞的小土路,生产队寒冬的空气里人们呵出的热气,勤奋好学、孤独多愁、敏感好胜的主人公,善良质朴、有点无知有点狡黠的村民……你绘制了一副五彩缤纷的平凡人生世间万象的画卷。
我不喜欢把文学作品放置于显微镜下用数据分析考证,凭借感觉印象予以把握可能更切中文学艺术的精髓本质。作为小说,有倚靠感觉才气,不注重情节(甚至把小说写成散文)的“才气型”作家及作品,如沈从文的《边城》;对此类才气型的再加提炼规范,愈益“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情节稍加曲折,就是孙犁的“荷花淀”类型。此两类的共性就是“写意性”。而“写意性”赋予了生活太多主观的“想当然”,“一厢情愿”显然不等于苦涩生活的全部,自然有假的成分。第三类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代表,人物形象高度凝练,着力塑造包括人物和情节都力透纸背的“典型性”。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先生塑造的人物形象与其说是闰土、阿Q等个体,不如说是整个中国国民,一点杂质也没有,总感是“书里”的人物,不是生活在街道弄巷里活蹦乱跳的人(此意思非我原创),尤其作品无处不充斥着“悲悯、冷峻、悲观、绝望”这几个关键词的综合意思,没有一点笑容,阅读总感太沉重。第四类不得不说莫言系列作品,像哈哈镜一样对描写对象进行“部位伸缩”(不等比例的夸张处理),可以把太阳说成饼子,也可以把蚂蚁说成骡子,还可以说成脑袋长在耳朵上,随心所欲,曲折变形的反映生活本质。更有一种抹去时代背景,抽取故事发生地,好像在地球月亮上哪里都可能发生这样的事,人物姓名简直是个毫无意义的符号,意象意义大于实际,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文学艺术形式本无高低优劣之分,从接受美学的观点说,一部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和张力是由读者和作者正解、误读共同创造实现的。从欣赏者个人的喜好角度而言,上述几类我均不太喜欢。我喜欢“树叶是绿色的,人老了要长白头发,不吃饭饿得慌,人是要脸的”这种还原生活本色的作品。路遥的作品就属于这种“还原生活本色”的作品。
路遥啊,你是在用你的心灵写作,你的作品更多表达的是你的悲悯情怀、宽厚仁爱、自重自强、博大笃实、激情热爱。你如啼血杜鹃,用丝丝入扣的语言写世界写人物。作者与主人公是平等的,你以平视角度观察世界,用心灵感悟世界,以自己心灵感知对方内心,用娴熟精准的语言描景状物。你的作品的语言随物赋形,始终是以口语为毛胚,加工提炼成通晓易畅的书面语,内容和语言都是本真的。写到此处,我想起韩柳古文运动,韩柳古文运动传承的是我们传统的“夫不平则鸣”(创作动力),倡扬的是“明道载道”(创作内容),运用的是“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生活,表情达意”的古文(创作形式,即语言外壳)。我想,这也正是路遥的创作理念。路遥根植于脚下的黄土地,血脉相通于黄土地,吸吮并流淌着富有时代特色的新鲜血液,高扬博大精粹的传统文化,讴歌勤劳正直善良进步不屈正义,鞭挞懒惰自私世故粗俗蛮横不公。路遥,你稳扎大地,超越时空。
大哉,路遥!
从路遥这里,我们找到了钦佩追慕的榜样,破解了“怎样当作家,作家应该做些什么”、“当代作家该写什么,怎么写”这个文学现实课题。无论是作品内容,还是文学手法,路遥的成功最终归于“真实”二字,是“浸透心血,真情实感”、“展卷方诵,血脉已张”的成功。基于“真情实感”,任何“主题先行”,任何的“为技巧而技巧”等等,都退而求其次,苍白乏力。正是缘于“真情实感”,当作品主人公感情到了高潮,也正是作者感情澎湃乃至喷簿欲出之时,作者此时干脆跳出来,用戏剧旁白式的语言直接拉近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共鸣升华,运用得那么贴切妥当,丝毫没有突兀之感。心理独白本是西方作品的特长,但作者已完全内化成自己得心应手的表达方式。可见,理到极处都一样。中西方的语言能手在创新的巅峰——“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
路遥作品之于生活,不是简单的像摄像一样的复制实录。他对生活有独到而深刻的感悟和见解,洞察社会发展的大势,剥离去除虚无浮华的杂质,让潜流涌动但不易察觉的潮流的东西大白于读者的视听。现在看来,孙少平,作为一名到城里打工的地道的农民工,他筚路蓝缕,一直与不公命运不屈抗争,少平之“平”,看似“平”,实则“不平”;孙少安自然是一个有能力有思想,德才兼备但被时代和世俗湮没才俊的农村青年,少安,名符其实,被世俗打磨棱角后的委曲求“安”。且那个年代(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造假,说是河南人造假。看似顺手一笔,但针砭时弊,有某种宿命在里面,让人不觉想到20年后的“瘦肉精”事件。此情节不知是偶然与否,可说路遥作品内容超前意义所在之例证吧,让人掩卷沉思。总之,《平凡的世界》”千人千面,无一雷同,我们现实中几乎每个人都能从这部书里面找到自己,像照镜子一样照出了外表,更照出了自己的灵魂。受打压被冷落遭误解仍择善固执义无反顾,从中找到继续坚守本性的激励和勇气,拿相装孙拿龙捉虎虚伪阴暗,若尚有些许良知,找到的是汗颜和反省!
先哲为圣贤君子规划了人生目标:立德立言立功。花开留芳,雁过留声。庸人活于世犹如尘世中多了一粒尘埃,庸人离于世犹如地球上消失一张吃饭的嘴。但庸人从不自认为庸人,无论凡人还是奇才,内心都愿发出不甘于平庸的豪迈声音:我辈岂是蓬蒿人!试问,古往今来,非“蓬蒿”之辈者终究有几人?43岁的路遥过早地离开我们,但创造了与他生命长短极不相称的奇迹,留给我们无尽的精神财富。他的生命沉甸甸的,极富质感,不枉来世一遭。然天妒英才,英年早逝!
我仿佛看到划破夜幕的星辰,伴随着长长的耀眼的弧线,倏然一下悬挂在茫茫无涯的宇宙一角,恒定不动地散发源源不绝的光明,明亮的星辰似乎眨着平和又有点神秘的眼睛,微笑并侧目关注着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面不断上演的悲欢离合故事的人们。
我仿佛又听到有个姑且称之为上帝的苍老悠长的声音在召唤疲惫不堪的漂泊游子——人间使命你已完成,跟我回家吧,孩子,你太累了,也该歇歇啦。
我宁可相信真有“分野”这回事。
人间陨落一个人,天上多了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