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甫
责任,反映的是一种精神境界,责任源自对社会对事业对人类的使命担当,责任表现在对工作的极端负责,责任意味着奉献和牺牲。
——题记
编者按:时光如梭,岁月倥偬。“5·12”汶川特大地震4年过去。4年来,防震减灾尤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铭记历史,珍惜未来。值此汶川大地震4周年之际,本刊编发此文,纪念我国第四个“防震减灾日”,以飨读者。
2012年4月20日,作为全省地震监测台网重要组成部分的南召地震台举行揭牌运行仪式,这标志着我市新建、改建的9个地震台站全面并网运行。当天上午,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振强,市政协副主席贺国勤在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地震局局长郭鹏陪同下深入实地详细察看并提出要求,确保地震台、地震监测设施及监测环境的正常运行和安全。
南水北调渠首区地震安全科学探查项目自2011年年初启动实施,至2011年11月底,项目建设基本完成。
这是一个开创全国“四个第一”的项目:第一个由中央财政直接专项投资到地级市的最大项目,第一个由中央财政全额投入地级市开展活断层探测的项目,第一个在地级市建立地震信息资料最全面的综合数据库的项目,第一个我国地震系统同类工程建设工期最短的项目。
这是一个使命光荣而又任务艰巨的项目:三年任务,一年完成。这一项目凝聚了广大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在一年的项目建设过程中,省市两级项目组成员不辞辛苦,加班加点,深入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战高温,冒严寒,风餐露宿,抢工期赶进度,创造同类项目建设工期最短的纪录。
这是一个防震减灾惠及民生的项目:台网中心下辖测震、强震、地下流体、地电、电磁波、断层气等手段共28个台站的监测体系,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1.5级,提前8年实现国务院关于2020年防震减灾工作的要求。
一项惠及万千民众的工程,蕴蓄了几多责任、智慧和希望……南水北调渠首区地震安全科学探查项目开创全国“四个第一”的背后,是期望,是机遇,更是责任。
【决 策】
齐心协力成功申报
——南水北调渠首区地震安全科学探查项目,是党和国家对南阳的重托,我们必须勇于担当,切实负起责任
防震减灾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在各项社会事业中,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公益事业。由于地震具有不可预见性、突发性、速度快、不可控、强度大等特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地震工作在日常工作中通常不被人们所重视。但近年来发生的“5·12”汶川大地震、日本大地震等再次唤醒人们,地震破坏性是难以估量的,地震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地震局局长郭鹏说:“作为地震部门,国家赋予了‘防震减灾这一重要职能,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全力抓好防震减灾的各项工作,承担起居安思危、为民分忧的责任。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也是水源核心保护区。把南水北调渠首区地震安全科学探查项目这项惠民工程做好,就意味着水源地有了安全保证,就意味着能够保证一库清水永续北送。这是党和国家对南阳的重托,我们必须勇于担当,切实负起责任。”
南阳地处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交会部位,位于秦岭、大别、大巴三大构造带接合部,地质情况复杂,境内分布有华北板块南缘断裂、朱阳关—夏馆断裂、西峡—桐柏断裂等多条深大构造带,因此,南阳地震形势不容小觑。
当前南阳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渝高铁等一批重大工程的建设和第七届全国农运会的举办,都需考虑地震影响,特别是丹江口库区大坝加高后,水位由原来的157米提高至170米,新增库容116亿立方米,达到290.5亿立方米,地震很可能给这些重大工程的建设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新的威胁。因此,开展南水北调渠首区地震安全科学探查项目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2009年初,新一届市地震局领导班子决定把完善南阳监测台网系统、开展城市活断层调查、建设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等工作列入未来几年发展规划,并向市委、市政府领导作了汇报,市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项目立项工作。
2009年11月3日至5日,中国地震观测技术讨论会暨丹江口库区地震监测工作论坛在南阳召开中国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专家齐聚南阳,并达成广泛共识,为项目成功申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10年5月项目申报启动,省地震局原局长梁宪章、现任局长王合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光杰,副市长贺国营等领导多次协调,并亲自带队到中国地震局、财政部汇报沟通,介绍南阳发展情况及该项目对南阳人民的生命安全和众多国家重大项目安全的重大意义。
2010年11月,中国地震局、财政部一审通过,批准国家财政2011年投资1500万元建设《南水北调渠首区地震安全科学探查项目》项目包括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区地震监测台网及应急对策反应系统、南阳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系统,新建6个监测台(井)和1个台网中心、1个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及地震数据信息备份中心,完善丹江口库区监测台网建设。
虽然“南水北调渠首区地震安全科学探查项目”的资金额度与我市其他项目相比较小,但在全国200多个省辖市中开创了全国四项“第一”,意义重大。
【决 战】
责任至上不辱使命
——广大建设者克服“模式新、战线长、网点多、时间紧”等多项困难,使“三年任务,一年完成”成为现实,第一速度保证项目如期竣工投用
面对“三年任务、一年完成”的工作目标,相关部门在土地征用、道路维修、电力配套、通信完善、青苗赔偿、现场施工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广大工程建设者知责有为,不辱使命,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让工程建设体现在具体形象进度上,落实到各个工程项目中,同时保证施工,不耽误工期,使项目顺利建设完成。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关怀备至
地震安全科学探查项目建设是一项科学严谨的系统工程,工程上马的背后,无不凝聚着国家及省、市领导的心血和汗水。
中国地震局、河南省地震局领导和专家多次莅宛,指导我市地震安全科学探查项目建设。2011年1月6日、1月20日中国地震局副局长修济刚、发展与财务司司长牛之俊、人事教育司司长何振德、科学技术司副司长李明等先后莅临南阳,调研项目筹备情况。省地震局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两个实施小组,并开展相关工作,力促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去年2月9日,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田勤俭研究员作为活断层项目技术总负责人,来南阳亲自指导项目设计方案的编制工作。
在项目建设伊始,市委、市政府从整个南阳建设,乃至豫鄂川陕毗邻地区的发展来思考项目布局,并针对地震安全科学探查项目模式新、战线长、网点多、时间紧的特点,给予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光杰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要求各相关单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超常规措施,创新工作方法,统筹协调搞好服务,力争在一年时间内把项目做成精品型、示范性工程,并认真谋划如何借助国家项目,用足用活政策,配套地方经费,力推地震事业发展。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市政府将项目建设列入2011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市政府督察内容,并组织召开了由7个县市区、18个市直部门领导参加的项目动员协调会,印发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要求项目建设涉及地区、部门针对实际问题,密切配合,做好服务。政府督察、目标和纠风部门则加强对项目建设工作的跟踪督察问效,采取现场办公、新闻公告、内部通报等形式,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对行动缓慢,任务落实不到位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市政府办公室专门下发会议纪要,要求各级各部门要为项目建设提供“绿色通道”,特事特办,急事快办,各项建设程序必须按照“三个同步”原则,即项目开工建设、报批手续办理、特殊用地经济补偿等同步进行,有力地支持了项目建设。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市、县两级政府直接投入和减免的费用已达500余万元。同时,规定除农民土地、青苗及地面附着物等按国家标准补偿外,其他行政事业及服务类收费原则上予以全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对该项目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干扰行为,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作为市政府副秘书长而又兼任市地震局局长的郭鹏,身兼数职,公务十分繁忙,但为了工程项目早日落地南阳,他不顾长途劳顿数次赴京,曾在中午被困在高速公路上长达数小时,忍饥挨饿啃方便面充饥;为了争取项目资金,他经常忙于在外抽不开身,甚至在父亲的忌日也无法回家尽孝。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郭鹏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家乡亲人面前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严格要求。对于每一项工程每一项进度,不论炎夏酷暑还是寒冬腊月,不论是在南召还是在唐河、陶岔台站建设场地,郭鹏都严格把关,对不按规划图纸施工、破坏台站监测环境的,他不但对施工方提出严肃批评,而且要求施工方拆除重建。去年10月,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南召地震台顺利建成,道路、水、电各项基础设施都比较完善,但当地个别群众借机在地震台周边修建房屋,严重破坏了台站周边监测环境,对地震监测产生不良影响。郭鹏获悉情况后,立即要求他们恢复原貌。
去年11月13日,星期日,市地震局领导及工程技术人员到南召、唐河检查指导工程后续建设,记者随同前往进行采访。采访当中,忽然传来一阵严厉的训斥声,记者闻声赶到,看到郭鹏局长正在对工程技术人员及施工人员发火。随同的地震局人员对此很愕然,郭局长对大家一向和蔼可亲,从来没见过他发这么大的火,今天究竟是怎么了?原来,台站供水系统水源井建设的一项施工要求必须用通透性强的鹅卵石,而工程施工人员却用了不符合要求的碎渣石,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郭鹏局长要求他们立即进行更换。
正是这种对工作的一丝不苟、亲力亲为的态度,对施工过程高标准、严要求,不仅使工程质量得到了保证,而且使工程建设提速,实现了“三年任务、一年完成”的目标,赢得了上级主管部门和周边省市的肯定和赞许。今年初,河南省地震局给南阳市人民政府发函,建议南阳市政府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南阳市地震局和参与项目建设的先进个人予以表彰。
建设员工:奋战一线 不言苦累
地震安全科学探查项目包括“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区地震监测台网及应急对策反应系统建设”和“南阳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即“台网项目”和“活断层项目”。
“台网项目”建设包括南阳市地震台网中心、应急指挥中心数据中心及南召、唐河、内乡3个地震台豫03井、豫10井、豫17等地下流体观测井数字化改造。
“活断层项目”主要是调查南阳活断层的分布及其危险性,并进行综合制图,开展南阳市地震危害性评价和综合数据库与管理系统建设,基本做到“地下清楚”。
有责任,就有压力;有决心,就有动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广大建设者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克服“模式新、战线长、网点多、时间紧”等多项困难,积极思考,创新工作方法,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采取超常规措施,推进项目建设。
去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初八,大家都还沉浸在新春快乐之中,市地震局副局长、总工程师邱海涛带领市地震局震害防御科科长王晓谦等工程技术人员与省地震局裴宗厂、赵显刚等专家一起,深入河南油田等地进行基础资料收集工作,拉开了活断层探测的序幕。
邱海涛说:“这次开展的城市活断层探测,目的是通过活断层的探测研究,做到‘地下清楚,从而分析出地下活动断裂对未来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以及对城市建筑物造成的影响,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未来的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去避开这些活动断裂可能存在的威胁。”
由于油田数据量大、繁杂,活断层探测项目组成员经常与河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的罗家群主任、张永华教授等一起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共分析图件200余张,整理出有效测线29条,对南阳市范围内的断层位置有了初步了解。
去年4月10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派出15人到南阳投入工作,活断层的浅层物探工作正式开始。
测线是事先根据前期工作成果和实地勘查布设的,黄台岗测线是沿省道布设,测线需要9公里左右,工作时间约一周半。由于是野外作业,王晓谦带着省物探中心人员常常是顶风冒雨,忍饥挨饿,中午只是在现场简单用点餐便投入工作。他们用GPS定位仪确定了起点后,就开始沿线布点,3米一个点(即道间距3米),放置检波器,共160道接收。然后由可控震源的震源车在同一测点进行8次震动(即8次覆盖),之后向前移动15米,后面的检波器由专车收取后放置测线最前方,不断往返。信号在接收车内接收后进行初步分析,晚上再进行汇总。他们常常是披星戴月,彻夜不眠。
去年4月20日,物探工作进展到市区,物探位置正好在南邓公路市驾照考试中心附近。那里道路本来就不是很宽,加之车来车往,震源车如果再在路上工作,就可能造成交通堵塞。为此市公安局给予了大力支援,他们指示涉及路段的几个派出所,派出专门警力维持现场秩序,使物探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市地震局一班人因责任而化作使命,化作动力。几个月过去了,王晓谦和他们那些不知名姓的英雄团队,不眠不休,竭尽全力地工作着。
潦河镇副镇长樊天强等一班人,不顾镇里工作繁忙、天气酷热,与市地震局的同志一起到田间地头协调解决工程占地赔偿事项,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正是由于他们忘我工作,自去年5月中旬开始至去年11月底,他们先后完成了溧河乡老良庄、潦河镇李庄、丁奉店等8个联合排钻,共52个钻孔的钻探工作,总进尺达3600余米。由于钻探工作大多在田地中布设,没有树木遮挡,他们挥汗如雨,经常是“赤膊上阵”,靠藿香正气水解暑,甚至有皮肤晒伤者。
自去年7月上旬开始,项目组对位于王村、遮山,可能存在地震断层基岩出露迹象的区域进行野外考察。在野外作业,时常要翻越山梁,跨越沟谷,穿越林草农田,杂草中不时出现的蜱虫,像蛇一样令人惊恐不已。野外工作时,项目组成员总会看到这些吸血的家伙,所以每行进一段路,他们就要低头检查裤腿和袜子,害怕被蜱虫叮上。
去年8月13日,活断层项目组找到了断层存在的证据,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断层数据的探槽终于可以开挖了。天有不测风云,还没等挖掘机干几天活儿,天又阴了下来。据天气预报,可能会有中雨、大雨!这可是探槽工作最不愿意遇到的天气啊。可开弓没有回头箭,王晓谦会同技术人员马上找民工清理槽壁,刚清了东面半边,照了相,雨就下了起来,而且是一连下了近一周的雨。现场那个惨呀,由于探槽开挖点地层里有南阳普遍存在的膨胀土层,遇水就胀,结果三面墙壁都坍塌下来,把刚刚挖好的探槽几乎填平!
怎么办?重新再来吧!不过好在之前已经大致确定了疑似断点的位置,而且也总结了不少开挖经验,第二次开挖就顺利很多,经过几天的紧张工作,断层终于显露出来!剩下的挂网、照相、现场素描和取样也轻松搞定。
当一切风平浪静,回望漫漫征途,南阳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使人最有感触,也最令人难忘。
去年12月初,记者和市地震局技术人员一行出南阳城区上二广高速北行70公里,下高速再行山路20余公里,来到位于鸭河口水库上游的南召地震台。主要负责“台网项目”建设的项目组组长、市地震局副局长王勉说:“为保证测量免受地面活动干扰,地震监测台站一般都设在远离市区的偏僻之处。”
责任源自心中大爱无疆,再苦不言苦,再累不叫累,再痛不说痛。地震台网从选址到建设是最难熬的。王勉副局长带领大家,身先士卒,亲历一线,第一时间冲在工作最前面。在地震台网选址初期,市地震局台网中心主任张锦川、省地震局台网中心主任王志铄博士和台网项目组成员不分节假日,沿丹江口水库、鸭河口水库、虎山水库周边的崎岖山路,察地貌选基岩,踏勘建设地点。几个月来,他们足迹遍布南阳大地,在崎岖山路上徒步踏勘,纵使冒着雨雪,也令张锦川和省地震局技术人员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举步维艰。即使山路再崎岖,他们也不辞艰辛,仅南召地震台选址,他们去鸭河口水库周边考察就不下30次。
台站地址终于有了眉目,接下来就是做当地群众的思想工作,发动村组干部和当地群众,及时除掉地表附属物。为保证按时开工,平整土地,维修道路、通水、通电保证三通一平。去年3月,南召地震台如期开工建设。
自始至终参与台站建设的台站所在地南召县城郊乡上店村村民尹成春、郭树旺说,承担项目建设任务的天工集团直属项目部施工人员有四五十人,由于施工工地离村比较偏远,因此他们吃住在工地,遇上旱天,水库水位下降,建设用水及生活用水还需要从村子里往工地运,有时在无水无电的情况下,他们只好啃凉馒头充饥。台站周边无树木无建筑遮挡,夏天气温有时高达40摄氏度以上,建筑用钢管晒得烫手;工人们住的工棚,数次被大风掀翻,有时只好露宿工地。晚上睡觉黑灯瞎火,毒蛇出没,蚊虫叮咬,一部分人还水土不服,出现脸腿浮肿,其中滋味可想而知。去年7月,正好遇上连阴雨,土路泥泞难行,建设材料无法用大车运到工地,他们只能用小小的灰斗车一点一点从3公里外盘运。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使一部分人累倒了,参与工程建设的天工集团项目部王经理和技术员在南召县医院住了一星期,病还没有痊愈就匆匆回到工地,生怕耽误了工程进度。
责任表现在对工作极端负责。为了观测仪器能早日安装调试到位,2011年12月10日,星期天,一大早,张锦川和工程技术人员冒着刺骨的寒风再次来到离南阳百公里外的南召地震台安装调试设备,一直到下午2点,草草吃了点饭,便向反方向的唐河虎山水库出发,连夜安装调试另一个地震台设备。一路月色做伴,晚上近10时返回南阳,全天近400公里的奔波,使他们疲惫不堪,在回来的车上他们才能小睡片刻。
地震监测人员的工作缺少与人交流,又常常需要争分夺秒,显得十分枯燥。在唐河大河屯豫17井地下流体观测井收集数据的观测员张富林,数十年如一日,每天早上8点整,他到地下流体观测井取数据,更换图纸,一年365天,天天如此,风雨无阻。他说,等观测井数字化改造后,他再也不用天天来取数据了,因为实现了观测数据实时监控,观测数据将更加快捷更加精确。
责任,重要的是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行动负责。正是省市两级项目组成员不辞辛苦,加班加点忘我工作;工程技术人员战高温,冒严寒,风餐露宿野外作业,才保证了项目基本按照施工设计方案如期完成,创造同类项目建设工期最短的纪录。
【决 胜】
防震体系日益完善
——南阳监测体系并入国家和省监测体系,大大提高了豫西南地震监测能力;活动断层探测为南阳中心城区建设发展提供了更加科学的地质构造依据
地震台网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地震信息及时发布,灾情快速获取、处理,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5分钟内即可提供南阳范围内地震灾情评估结果,为市政府进行抗震救灾指挥提供科学的救灾、调度方案,提高应急救灾指挥与决策的技术水平。
南召、唐河、内乡地震台数字化实时观测设备目前已经全部安装到位,验收后将全部并入国家和省区域地震监测网,将进一步织密豫西南地区的台网,使台站分布更加均匀,观测手段更加全面,形成以南阳市台网中心为总枢纽,南召、唐河、内乡三个数字地震台辐射南阳三大区域,同时连接丹江口库区地震监测台网,使南阳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1.5级。
城市活断层探测项目完成后,可以查清南阳高速公路合围区400平方公里范围,乃至渠首区等重要区域范围内活断层的分布和危险性。根据项目结果划分地震断层避让带,使重大工程避开活断层影响,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御措施,减轻城市地震灾害。项目成果可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按照地震灾害危险程度规划不同的城市使用区块,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整个项目完成后,至少可以发挥四种作用:一是提高应急指挥水平,震后迅速提供灾情评估结果,为政府进行抗震救灾指挥提供科学的救灾、调度方案,提高应急指挥与决策的技术水平。二是综合利用数据中心,将其整合为台网、应急、活断层、宣传及行政办公网络中心,成为集地震监测数据处理、震害预测及震后应急指挥、城市防灾规划数据应用和行政办公、科普宣传为一体的信息处理服务中心,提升防震减灾综合服务水平。三是服务城市建设,活断层项目完成后,可以明确断层通过的区域,确定断层避让带位置和宽度,使城市规划、重大项目选址更加科学,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四是用于科普宣传,台网项目除了可以监测豫西南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情况,将该地区地震监测能力提高至1.5级,提前完成国家防震减灾规划要求外,还可利用台站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地震科普宣传等活动,活断层项目钻探岩芯,也可用作院校、科普馆的教学、科普用具,扩大防震减灾影响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项目刚刚完工,南阳市地震局一班人又开始谋划如何巩固利用成果,筹建豫西南地震监测台网中心暨南阳市应急指挥中心,运筹更大的地震事业——集张衡科学研究、地震知识教育、地震体验为一身的“中国张衡地震科普馆”建设……
责任是丰碑,是起点。南水北调渠首区地震安全科学探查项目犹如一座擎天耸立的丰碑——书写着大爱、责任和精神!
核心提示
2011年,我市成功申报南水北调渠首区地震安全科学探查项目,由中央财政投资1500万元。启动实施项目建设,旨在为适应复杂多变的地震形势和众多重大工程建设安全的需要,改变南阳地震监测台站过少、缺失台网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地下构造不清楚等现状,以重点项目带动防震减灾事业的不断发展。目前,在河南省地震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项目已基本完成,正等待财政部和中国地震局组织验收。该项目开创全国同类行业项目建设中的“四个第一”,项目竣工投用,既为丹江口水库、鸭河口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渝高铁等重大工程及南阳1000多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又将对豫西南地区防震减灾事业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