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强
1、“同课异构”教学意义
“同课异构”是教师观课、议课、磨课的良好平台,现在许多地区正推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广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切磋教学艺术,反思自身教学获得有益启示,从而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同。课异构”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同课异构”是避免教学重复失误、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的有效途径。通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师可以总结课堂教学中哪些地方成功、哪些地方不足,在自我总结、自我反思中促进自我的专业成长。如果教师对于“同课异构”形成一种自觉的反思,那么必将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发展,有利于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有利于对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也有利于教学风格的形成。
2、“同课异构”式教学的案例及反思
在笔者20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相同的课型一年又一年不断地重复,但是每一年都有不同的体会。下面试以初中人教版“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在不同时间的“同课异构”为例进行说明。
2.1传统课堂的教学设计
2.1.1学习血液的组成
学生阅读教材P59“资料分析”,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得出:
①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②血细胞包括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2.1.2学习血浆
学生观察血浆成分示意图,回答血浆的组成成分,思考血浆的功能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1.3学习血细胞
学生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讨论回答血细胞的数量及形态特点问题。教师讲述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案例反思:教材的呈现方式较为传统,教学思路清晰明确,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是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的预设前提下有条不紊的进行,学生像是被牵着鼻子往前走,课堂缺乏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的功能。于是,课堂显得激情不够,活力不足,氛围上平铺直叙。
2.2“以学论教、先学后教”的教学设计
2.2.1学习血液组成
观察血液分层现象,结合教材P59资料和P60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图解:
学生合作讨论交流:①加入抗凝剂的血液分层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②血液被称为“流动的组织”原因是______。
2.2.2血浆
学生分析教材P60图,结合教材回答:
①血浆的成分是什么?
②血浆的功能是什么?
学生合作交流:大量出汗或腹泻时血液中主要丢失了什么成分?怎么样来补充?
2.2.3学习血细胞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并结合教材P60~P61相关内容完成表1。
学生合作交流:分析某病人血常规报告单,判断该人的病情,并说明依据。
案例反思:这种教学设计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结构如图2所示。
这是一个以问题为先导的教学模式,教师先营造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设计解决方式,它具有较强地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的功能。
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是让学生带问题自学,经历困惑、苦恼,收获惊喜与领悟。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钻研和探索,当学生快要找到答案但又说不出来时,教师才帮助他们准确地加以表达,这正符合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值得商榷的是,问题再好,毕竟都是教师提供的,学生的思维还是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牵制。
2.3“自主学习、汇报表演”的开放式教学设计
教师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每组学生负责一个小课题,如“血液的组成”、“血浆的成分和功能”、“红细胞的特点和功能”、“白细胞的特点和功能”、“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等。以“血细胞”为例,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观察实验及搜集网络资源等得出各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接着在小组内讨论和完善结论,再由各小组代表在班上分别扮演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说明各自的特点和功能。
学生代表在汇报时,其他学生可以向表演者提出问题,表演者回答有困难时也可以在本课题组内讨论,由于问题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提出的,所以整个课堂争论热烈。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甚至争论归纳出来的结论如有偏差,教师再发表意见进行引导,使学生全面理解三种血细胞。
案例反思:这样的教学过程把知识的灌输改为学生的直接体验,把教师的讲授改为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了表达的激情和欲望,自然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学生在民主、宽松的气氛下便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发散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还把课前学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促进学生互相竞争、培养创新思维;另外也营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同课异构”不是对原来教学设计的回顾或分析,而是从现有的教学出发,进行深层的探索,在新的层面上看到现有教学的不足。教师如果能及时反思、坚持反思、及时总结,必定会积累一笔十分宝贵的教学财富,伴随着反思不断成长;学生也将随着教师教法的改进而改变学法。这样师生双方就都能实现更深层次的发展,最终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