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兰凤
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从过去被动的“要我学”向现在主动的“我要学”发展。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已经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我们要如何利用好新教材,让孩子们乐学数学,会学数学呢?
一、设“疑”导学
生活中数学化、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有趣的卡通人物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的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的心态。新教材重视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这正符合小学生好奇、好思的心理特点。为了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达到最佳状态,我以讲故事、猜谜语、抽奖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信息,使之与原有知识结构产生矛盾,及时抓住学生渴望解除困惑的时机,从而使学生在心理上由最初的“有趣”到产生学习兴趣,进而发展到求知的欲望,从“想学”变成“要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设计富有儿童情趣、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我把教材中一幅幅反映问题情境的画面编成故事、做成动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主动地探究、思考、发现问题,形成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参与动机。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六册中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用电脑课件显示这样的问题情境“分一分”,熊妈妈去超市买来8个苹果,6个香蕉和一个梨,回到家后要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白熊宝宝和黑熊宝宝,你能帮助列出式子分一分吗?学生看到形象的卡通人物,就纷纷出谋献策,很快就列出式子:8÷2=4(个)6÷2=3(个),但是遇上分梨的问题时,很多学生就犯难了,1个梨要分给白熊和黑熊,谁多了不行,谁少了也不行,该怎么分呢?有的说把梨剖成两半,但是又不懂该怎么用式子来表示?在种种疑问未解时,我对他们说: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一个梨平均分成两个该怎么表示呢?于是,板书:分数的认识。告诉学生像这样把1平均分成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例如:1÷2=1/2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2.猜谜游戏,激发学生思维
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他们喜欢的游戏方式,引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七册“年月日”这一课时,我就出示这样的一个谜语: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谁能说说这是什么?学生听完后就争先恐后的回答,最终说出谜底:日历。在学生兴趣高涨的时候,思维最活跃的时候,于是我就导入新课。
二、以“动”促学
1.寓体验“做数学”的乐趣于实践活动中
数学课堂中的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创意的设计贴近实际生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走出课本、走出课堂,体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切切实实的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做数学”产生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
2.寓体验成功的快乐于操作活动中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涉及现实世界物体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空间观念形成是一个难点,需要丰富的表象积累,借助空间想象形成空间观念。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细致的观察,通过摸一摸、摆一摆、剪一剪、做一做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认识几何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在整个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成功的体验。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认识角”这一课时,为了学生能够加深对角的认识,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角。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为了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没有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从已有认识图形上和物体上先去生活中找角,然后让学生用纸条动手折出一个角,学生可能折出大小不同的角,这样通过操作直观的具体事物,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对角的认识由事物到半抽象,再让学生触摸角的各部分,学生可以感觉到尖尖的顶点和直直的边,然后让学生观察结果并用屏幕显示课件: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让学生概括出角的组成是有1个顶点和两条直边所组成的,充分体现了低年级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数学课件中将实践活动融入与教学中,使抽象、单调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让学生从学中玩,在玩中学,心情愉悦地获得知识。
三、以“情”辅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的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潜能。”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在当前课改形势的大潮中,构建和谐课堂是一大重点,在课堂中教师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才能让学生充满信心,积极地学习数学。教师一句信任的鼓励、一个充满爱心的眼神,都会博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二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当学生在说7+7的口算方法时,一个不太爱说话的学生举手问到:“为什么7分成3和4,3和4不能组成34呢?”听了这个同学的发言,我没有流露一点责怪的眼神,而是对他大胆提问表示赞赏,然后再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其他学生也很乐意地帮忙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学生的疑团解开了,他的自信心也得到了保护。教师只有懂得去欣赏每一个学生,保护他们的质疑意识,关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才能不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抓化角色,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在教师善教,学生乐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中求乐,乐而好学,学中发展,乐中创造”,达到“善教与乐学”的统一,“乐学与学会”的统一,让学生在“学中求乐,乐而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