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霞
“只顾别人,不顾自己”(Everything for others, nothing for himself),这句写在墓志铭中的话,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1827)为教育奉献一生的真实写照,更彰显了裴氏对于教育职业最真切的理解。教育,首先需要爱的态度,爱的最高点就是心中有儿童。裴氏不仅笃信此点,而且身体力行,将爱的理念融于爱的实际行动中,这也是他最为后人敬仰之处。
裴氏倡导的爱是爱所有的学生。教育的爱,和人世间其他的爱相比,较为特殊,一个教师需要面向多个儿童,还应把爱施向那些条件较差的孩子,如贫苦儿童、身心有缺陷者,等等。相对于那些聪明伶俐、乖巧可爱的学生,教师最幸福、最满足的事情莫过于看到那些“条件”不好(如顽劣、粗鲁、执拗、笨拙)的学生,经过引导和启发,一天天向善,能力和智能都得到提升。儿童们的变化激励着裴氏满怀欣喜、从不厌烦地从事教育工作。
裴氏强调,爱具有包容性。“妈妈,我没有破坏它,我只是想看个仔细。”儿子说的这段话,被裴氏记录在1774年2月15日的日记中,他希望教师和家长要学会体谅儿童。体谅儿童的关键在于放弃成人的立场,从儿童的“起点行为”来分析判断他,然后再进行辅导。成年人如果明白了孩子并不是想把玩具弄坏,只是想知道玩具的内部构造,恐怕就不会迁怒于他。同时,体谅儿童应成为教师和家长的一种涵养,内化于自身的包容不仅能帮助教师和家长理解儿童的行为,更能促使师长鼓励儿童善于体验,不轻信权威。
裴斯泰洛齐关于“教育爱”的理论与实践启示我们,师长温馨的感情是引发儿童迁善改过的原动力,让所有的儿童都在一个积极的环境中,愉快地做着他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事情,那么,良心的觉醒、品德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将是自然发生的事情。
责任编辑/闫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