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促进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研究面向大学生就业的各种信息服务模式内容、特点与作用,主要分析政府服务模式,高校服务模式,社会人才中介机构服务模式,大众传播媒体服务模式,人际关系网络服务模式和企事业服务模式。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服务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6.023
〔中图分类号〕G647保常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6-0090-05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热词,该词频频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报告、计划报告、各类媒体的报道中,还被称之为民生之本,这都体现了对大学生就业现实问题的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的特点是数量众多,据教育部自2009-2011年的高等教育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毕业人数均超600万大关;时间紧逼,每年7月份之前毕业生必须离校进入社会;涉及面广,大学生就业是一项涉及到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构成该系统的基本要素是政府、学校、企业、人才市场、学生及其家庭。为此,我国各级政府、高等院校以及有关组织部门、家庭和个人都积极寻求对策,采取措施,为毕业生成功就业提供各种支持和信息服务。本文以就业服务为研究切入点,分析论述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信息服务模式,以期为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价值。
1 政府服务模式
政府在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政府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一分配”,改革开放后的“供需见面”与“双向选择”,到如今以市场导向为主的“自主择业”3个历史时期[1]。每个时期政府所承担的责任,行为选择,服务内容,政策制订等各不相同。现阶段,我国政府紧密围绕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大学生就业的信息服务。
1.1 制订发布大学生就业政策法规,并以宏观调控为主,促进就业1.1.1 政策法规制订发布者
(1)国家相关部委
包括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财政部等中央部委政府部门,这些部门单独或多部门联合一起制订、发布出台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如教育部制订《五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将享优惠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七部委《关于印发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的通知》等文件。
(2)各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
各省级人民政府、直辖市政府等有关部门,如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科技厅等,以国家相关部委发布的宏观就业政策文件为指导原则,根据所辖区域的实际情况,制订与本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就业政策法规文件,例如广东省政府2010年首次出台的《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少数地级市、县区等政府机构也积极制订仅适用本地区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如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2010年度《深圳市接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管理办法》。
1.1.2 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分析
据统计,从2009年起至目前,国家各部委单独或联合发布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国性政策文件共107份。各个地方政府出台的文件数量从十几份到几十份不等,北京市近三年出台11份,上海市13份,广东省15份,四川省20份,天津市32份[2]。解读这些毕业生就业政策文件,主要内容有:
(1)就业渠道政策
政府为了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就业服务,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制订了一系列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就业政策。如积极鼓励发展服务外包、动漫、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创造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积极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农业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政策,统筹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切实做好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做好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工作。鼓励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等。
(2)就业服务政策
为了向高校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直接、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创新就业信息服务内容,政府推出多项服务举措。如鼓励组织企业进校园、召开就业宣讲会、专场招聘会和供求洽谈会等活动。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发布、岗位信息、网络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等就业服务。加强人力资源市场需求预测,完善职业供求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鼓励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全面落实为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活动[3]。
(3)就业能力政策
即加强毕业生能力政策,包括就业指导服务政策,如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举办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学习与生活,提高就业技能与实践能力。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包括课程的改革及专业设置),如教育部通知要求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实习培训政策及宣传引导政策,如鼓励创建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支持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等。
(4)就业保障扶持政策
即保障性政策包括派遣接收政策、毕业生权益维护政策及社会保障政策,如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进行监督规范管理,维护毕业生权益,改革阻碍毕业生异地就业的户籍、干部人事制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加强对各类招聘会的监督规范管理等。对自主创业毕业生、困难家庭毕业生、女性大学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对毕业时尚未落实就业岗位的毕业生及登记失业的毕业生等特定群体的扶持政策。
1.2 创建面向大学生就业的网络平台,开展公共就业服务,实现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在政府的政策文件和通知要求里,都强调要加强相关就业网络使用及维护,提供信息化服务,实现信息共享。为进一步推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纷纷搭建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共建共享,免费开放就业信息资源,开展公共就业服务。形成了国家级、区域级、地区级等多层次的大学生就业网络信息服务体系。
1.2.1 全国性网络信息服务平台
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成立,由政府联合各大行业部门、主要用人单位和知名高校,建立大学生就业网盟服务信息大平台,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网上招聘和推介活动,以满足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毕业生就业需求和企业招聘需求,实现供需信息最大程度的共享。2008年,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新职业)启动,该平台集信息共享、远程面试、咨询指导、教育培训、经验交流、研究监测、政策发布与辅助管理功能为一体,为相关组织和个人提供全方位、高水平、个性化的深度就业服务。2011年,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开通,是教育部惟一一个专门宣传、鼓励、引导大学生创业的网站,是教育部发放《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的官方网站。在充分整合学校、社会、政府等多方资源基础上,网站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讯、创业指导、项目展示、创业项目对接、线上素质测评、在线模拟创业、创业大赛等创业服务。此外,在中国就业网网站上,开辟了高校毕业生服务专栏,提供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联系信息,全国创业项目索引,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名录,各地工资指导价位查询等信息集成服务。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大学生就业一站式服务系统,专为用人单位的招聘和学生求职提供服务。用人单位和学生只需在教育部、省市或高校就业网站上,进行注册、登录和定向发布信息后,便能实现求职、招聘信息定向发布和精准配送,真正实现教育部、省市和高校就业网站的互联互通。
1.2.2 区域性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以省级政府建设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为主,据统计,除台湾、香港、澳门外,全国其余31个省级行政区均构建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政府利用该平台服务于省内各高等院校、毕业生、社会用人单位等,集成共享本区域高校毕业生信息、用人单位招聘信息、职业规划培训资源等。例如广东大学生就业在线,联合广东各高校,设立毕业生个人展示专区,共享各个高校的毕业生信息;江苏毕业生就业网,建设了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开通了就业的官方微博,实现单位招聘、专场招聘、专家在线、就业援助、百校就业联动等信息资源与服务共享。湖南省、海南省和重庆市毕业生就业网均提供本省及全国各行各业的招聘信息、毕业生人才信息。许多省级政府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提供互动式、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等,例如面向大学生提供场景式导航咨询服务,提供QQ、微博、留言版等形式的互动服务,分别为用人单位、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提供个性化系统登录入口和主页面。
1.2.3 地区级政府就业信息网
这些网站绝大多数都是在各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指导下建立,立足本地,主要为毕业生派遣报到,档案查询,单位人才招录等提供服务。
1.3 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完善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就业率就业服务既是毕业生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一个优质的就业环境是衡量政府为毕业生提供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政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机会和环境,不断完善就业公共服务职能。当前,政府分别从责任意识高度、发展经济、政策引导、关系协调、环境创造、制度改革、教育发展、信息共享、保障机制、监督规范等方面着力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多角度、多维度地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努力解决具有社会民生之本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2 高校服务模式
2.1 成立专门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承担全校毕业生就业管理服务工作毕业生是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产品,因此,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学校是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主阵地。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本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服务工作,成立以校级就业指导中心为主,二级院系为辅的专门就业指导服务机构队伍,为大学生实习、见习、就业、创业等提供全程服务。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管部门,承担着全校毕业生的管理、教育、服务和研究的工作职能。就业指导中心与政府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及各用人单位在长期合作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稳定而可靠的供需信息网络,并掌握着很多用人单位的介绍资料和社会需求信息。因此,从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得来的信息,一般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靠性,是毕业生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二级院系层次是一个虚拟的组织,主要由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兼职专家等组成的兼职团队,协助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开展各项就业服务[4]。
2.2 高校组织多样化培训活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关于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与就业问题,引起上至高校领导,下至普通教职工的普遍关注。除大学生就业服务专职工作人员以外,高校共青团委、高校图书馆等服务部门,也根据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自身服务优势,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能力培养活动,为毕业生成功就业添砖加瓦。例如共青团组织开展大学生就业招聘模拟活动、组织就业先进典型的报告会和座谈会等形式活动、广泛开展素质拓展计划活动,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文化素质培养活动等,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高校图书馆收集整理与就业创业相关的馆藏文献资源,开辟就业书目导读专栏,或建成就业资料全文数据库,通过文献检索课、信息素质教育等活动,教会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与处理技巧,运用竞争情报方法、SWOT分析法等知识,使大学生规划好个人职业生涯,拓宽就业之路[5]。高校档案部门发挥学生档案管理的就业服务功能,在就业服务的视角下,创新学生档案内容体系,如实地记录基本素质指标、发展素质指标和责任素质指标,具体包括大学生的政治品德、学习成绩、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日常行为、创新活动、大学生涯与职业规划、职业技能训练、诚信教育和志愿活动十个方面的内容[6]。
2.3 依托就业指导中心和二级院系网站,提供全面的大学生就业在线信息服务据调查,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已初步实现了信息网络化,形成国家、省市、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90%以上的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服务网[8]。高校就业网基本上是围绕学生服务、公共服务、用人单位服务、学校管理等服务功能进行建设的。主要提供以下就业指导服务项目:(1)就业咨询和辅导,包括就业咨询和职业发展、求职方法和技巧、简历撰写和面试准备、模拟面试、政策解读等。(2)就业信息和资源服务,包括实习信息、兼职信息、全职信息以及提供网上查询、网络服务和有关图书资料等。(3)举办招聘活动和提供面试服务,包括举办大中小型招聘会、企业宣讲会、为用人单位面试毕业生提供场地和其他服务。(4)就业统计和监测,包括就业状况统计、就业率统计、问卷调查、形势分析和预测等[8]。二级院系网站以发布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为主,有些还超链接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网站,联合服务,为本院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便利。
3 社会人才中介机构服务模式
社会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是指为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中介服务及其它相关服务的专营或兼营的组织。包括从政府人事部门中分离出来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民办从事职业介绍业务的,并经政府行政部门许可的职介服务机构,如南方人才市场、上海人才市场等7大区域性国家级的人才市场,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等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其特点是数量多、分布广,截至2009年统计,上海市正式公布的人才中介机构数量达689家,深圳市达132家。它的功能包括提供人才资源配置平台,完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体系,形成人才市场管理的机制,既为政府也为大学生,亦为社会组织提供服务。
3.1 面向毕业生举办大型人才市场招聘活动
受众多企业委托,为其招聘人才,招聘场所比较固定,定期举办各类人才招聘活动,例如分科类毕业生就业专场,把理、工、农、医、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分别集中起来,与相应的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层次性毕业生就业专场,以区域或省市为基地分别举办研究生就业市场,本科生就业市场,专科生就业市场。区域性毕业生就业专场、行业性毕业生就业专场。
3.2 基于机构网站集成大学生就业信息资源与服务
绝大多数人才中介机构都建成了网站服务平台。目前,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华英才三大在线招聘门户网站都拥有庞大的供需双方数据库,如前程无忧系统库存逾4 300万份简历,发布的职位每天超过210万,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应届毕业生信息。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开辟了校园招聘服务专栏,面向企业和校园服务,为双方推荐所需信息,为招聘企业提供最具针对性的目标院校、生源和专业的建议方案,为大学生提供全职、兼职招聘信息和职业指导等。南方人才网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规划、微博互动、供需见面会、创业就业、政策法规、培训课程等集成服务。
3.3 开展具有指导性、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
通过系统连贯的测试、咨询、培训等方式来增强大学生的求职能力。面向大学生进行专业化的职业教育,帮助他们了解职业的分类、职业性质、职业地位、职业发展、职业需求信息、职业报酬条件等,熟悉认知职业、评价职业的科学方法和途径,建立准确的职业意识。例如中华英才网自2003年起每年举办“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品牌调查”活动至今,是目前国内面向大学生求职者最具影响力的雇主市场调研活动[9]。鼓励学生去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如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注册会计师、律师、秘书、电子商务师、企业信息管理师、营销师、项目管理师等等,以帮忙毕业生增加受聘的机会。
4 大众传播媒体服务模式
大众传播媒体是指专门用于大众传播活动的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和图书等。如前文所述,网络是政府、高校、行业、中介公司服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手段,是发布就业信息的主渠道。继互联网之后,手机能够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时尚快捷、便利性、多元化的资讯服务,成为服务毕业生就业的后起之秀。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利用其信誉度较高、普及面广、易于大众接受等特点,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招聘信息、宣传报道、舆论监督等信息服务功能。(1)报纸杂志,与就业相关的报纸杂志,根据办刊目标内容定位,可分为综合类与专业类的,如《中国大学生就业》、《大学生村官》为专业性刊物,如新华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综合类报纸,对大学生就业信息均有报道,报道内容多关注就业新政作用,大学生就业形势问题,提出促进就业举措等,在报纸的广告栏目里,也刊登一些招聘信息。(2)图书,超星数字图书馆检索结果显示,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的电子图书数量已超千种,主要提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内容。(3)广播电视,广播媒体具有很高的时效性,更广泛的受众面,其就业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报道就业新闻,开办访谈类节目等,目前,全国有2/3的省级媒体开办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细心的引导、求职成功的大学生现身说法、心理学专家的现场心理分析,听众通过短信、热线电话等形式参与互动,节目中讲述的求职故事、求职技巧等内容,都对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10]。电视媒体以其直观形象、老少咸宜的特点,在就业服务中的优势明显,如中国教育电视台2011年以来收视率持续飙高的《职来职往》节目,帮助求职者(包括应届毕业生)正确的对待自己与职场,为多样的职场精英提供就业机会的大型职场类娱乐真人秀节目。求职者接受各行业18位行业精英的考评,获得半数以上的支持率,就可以获得全国100家知名企业的入职资格。
5 人际关系网络服务模式
人际关系网络,包括自己的亲戚、朋友、老师、同学以及校友资源等。由于中国是“熟人社会”,通过托关系、找门路来获取就业机会和岗位的现象十分常见。如果具备并利用这种关系资源,在同等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会更高。而在当前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就业难的社会环境中,人际关系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日渐显现。具有血缘关系的父母和亲戚最关心各种就业信息,他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生活背景和就职岗位等情况,对外想方设法帮助毕业生打探用人单位职位招聘信息,对内向毕业生传授应聘技巧等。高校教师也十分关心自己所教学生的就业问题,有些老师利用自己平时积累的社会关系,比如向曾经和自己合作过的科研、生产等单位,或者向自己比较了解的企事业单位,积极推荐本校的优秀毕业生人才,帮助毕业生对口就业。此外,热心的校友和同学朋友,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帮助毕业生联系、推荐他们所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和职业信息情况等,以助毕业生个人一臂之力。
6 企事业服务模式
许多大型企业、公司和事业等单位,除了在各种公开的社会媒体上发布招聘广告之外,还会在其单位办公地方的宣传栏等公开张贴招聘信息,或者在其公司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例如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在其人事部门主页上公开招聘教师信息,大型企业通常都设人力资源部,负责公司的人才引进和培训计划,发布招聘广告。多角度地宣传公司并提供职业服务。另外,有些企业单位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假期实践、就业实习和社会兼职等锻炼机会,通过双方的全面深入了解和熟悉,这些企事业单位能够为毕业生提供更具体、更合适的职业信息。
7 结束语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大学生就业的综合性信息服务体系,政府政策扶持引导,发展国民经济,打造良好的就业社会环境,共建共享毕业生人才信息资源;高校发挥毕业生就业主阵地作用,通过教师育人和管理服务,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社会人才中介、企事业单位以及家庭个体积极参与,提供专业化、个性化、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或成功创业。据调查,51%的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是通过“学校组织的招聘会”,20%的学生选择了媒体及网站,有15%的学生选择了政府组织的招聘会,7%、4%、3%的学生选择了亲友介绍、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其它[11]。可见,政府、高校、社会和家庭个体应该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方法,为毕业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信息服务选择,是大势所趋,也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建民,陈令霞.浅析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1):103-106.
[2]新职业.政策法规[EB].http:∥www.ncss.org.cn/zx/zcfg/index.shtml,2011-12-27.
[3]李晓靓.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文本分析[D].沈阳:东北大学,2008.
[4]王丽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5-97.
[5]龙必尧,陈峰.利用竞争情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07,(11):21-24.
[6]于基伯,侯德伟.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就业服务功能研究[J].兰台世界,2010,(22):39-40.
[7]冯向春.图书馆面向大学生就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服务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1,(1):95-97.
[8]中国教育报.高校在就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EB].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0-05/24/contentz29367.htm,2012-01-01.
[9]中华英才网.大学生最佳雇主品牌调查活动[EB].http:∥vip.chinahr.com/aboutus/intro/home.asp,2012-01-03.
[10]赵秀明.浅谈广播媒体的就业助力[J].现代教育科学,2010,(S1):126.
[11]刘铎.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本文责任编辑: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