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共产党在党员意愿表达方面的教训与启示

2012-04-29 17:49崔建周
桂海论丛 2012年6期

崔建周

摘 要:导致前苏联共产党亡党亡国的原因很多,在党内民主建设上的失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党员意愿表达是党内民主的基础。前苏共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在党员意愿表达方面经历了党员意愿受到尊重、备受压制和党员意愿无边界表达三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应借鉴前苏共的经验教训,在党员意愿表达上要始终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不动摇,正确支持引导党员的意愿表达。

关键词:前苏联共产党;党员意愿表达;教训启示

中图分类号:D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6-0052-04

前苏联共产党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早的无产阶级执政党,但在执政74年之后却失去了执政地位。众多研究文献都把党内民主缺失作为导致前苏共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党员意愿表达是党内民主的基础。在前苏联共产党的历史中,既有党员意愿得到尊重的时期,也有党员意愿表达受到压制、党内进行残酷斗争的时期,更有盲目推进民主化改革导致党员意愿无边界表达、党内生活混乱的惨痛教训。深入总结前苏共在党员意愿表达方面的成败得失,对于加强和改进我们党的建设,发展党内民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列宁时期苏共党员意愿得到应有尊重

列宁在严酷的环境中建党,坚持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基本的组织原则,在强调集中的同时尊重党员意愿,形成了一些尊重党员意愿表达的体制机制,推进了党员意愿表达。

(一)确立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明确了党员意愿表达的制度基础。列宁指出:“我们在自己的刊物上一向坚持党内民主。但是我们也从未反对党的集中。我们主张民主集中制。”[1]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会议通过《党的改组》的决议规定:“代表会议确认民主集中制是不容争论的,认为必须实行广泛的选举制度,赋予选举出来的各中央机构以进行思想领导和实际工作领导的全权,同时,各中央机构可以撤换,它们的活动应广泛公布并应遵守严格地做工作报告的制度。”[2]列宁认为,“党组织应当是统一的,但是,在这些统一组织里,应当对党内的问题广泛地展开自由的讨论,对党内生活中各种现象展开自由的同志式的批评和讨论。”[3]十月革命之后,面对与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武装斗争的严酷环境,列宁虽然更加强调党的集中和统一,但仍然支持党内党员意愿的表达。俄共(布)八大把“指出苏维埃组织和党组织的错误和缺点”作为党和苏维埃报刊的“最重要任务之一”。俄共(布)九大提出:“在党内生活中必须更广泛地开展对党的地方机关和中央机关的批评。”1921年俄共(布)十大指出党内要实行“工人民主制”,并就党员意愿表达问题专门指出要保证全体党员包括那部分最落后的党员都应该积极参加讨论党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

(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法,为党员意愿表达提供实现渠道。列宁在其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实践中,提出并建立了诸如集体领导制度、党代表制度、党内监察制度、党内讨论制度以及发行党内讨论专刊等有助于党员意愿表达的体制机制。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党的建设问题》决议,决议指出:党内的工人民主制“能保证全体党员甚至最落后的党员都积极地参加党的生活,参加讨论党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并且积极参加党的建设。”[4]在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共(布)中央专门出版了不定期的《争论专页》和专门文集,主要任务就是开展党内批评,讨论有关党的战略、策略以及经济建设方面的问题。列宁主张党的监察委员会与党委会能平等地行使职权,中央监察委员应“出席政治局每次会议”,不顾情面地“提出质询,检查文件”,使“各项事务严格按照规定办事”[5]。

(三)在各项制度的支持下,党员意愿表达较为充分。列宁主张从中央到基层,凡属重大问题都要集体讨论决定,不得个人专断。列宁指出:“党内的一切事务是由全体党员直接或间接通过代表,在一律平等和毫无例外的条件下来处理的”[6]。在列宁时期,党内的不同意见经常进行公开讨论,党的各项决策都在辩论中得到明确、得到认可,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列宁时期苏共党内发生的许多重大争论中找到佐证。从十月革命前至列宁逝世,俄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一个重大决策、每一个历史过程,都伴随着重大争论,“其中包括1917年4月党代表会议上围绕《四月提纲》的争论;围绕参加不参加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民主会议预备会,要不要立即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争论;要不要与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分享政权的争论;要不要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争论;1918年、1920年围绕要不要在国营企业内实行一长制和其他一些国内问题的两次争论;1919年关于要不要实行红军正规化、要不要任用旧的军事专家的争论;1920年、1921年围绕转变农村政策实行粮食税的大讨论;1920年底、1921年初关于工会问题的争论;1922年在讨论成立苏维埃共和国联盟时在民族政策问题上的争论等等。”[7]在这些争论中,列宁充分尊重不同意见者表达意愿的权力,把民主说服的方法作为解决党内争论的主要手段,而没有用简单粗暴的组织手段。例如,在针对布哈林的问题上,列宁指出:“在单独媾和问题上同中央意见背道而驰的同志,严厉责备中央,并认定分裂不可避免,这是十分自然的。这都是党员极正当的权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8]

二、列宁之后苏共逐步压制党员意愿表达

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等继任者虽然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细化了党内民主认知,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论断,但在实践中党员意愿表达却受到了打击和压制。

(一)组织上加强集权,形成了个人专断的权力运行机制。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逐渐削弱甚至取消了党员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乃至其他党内领导同志的权利,形成了个人专断的党内权力格局。斯大林身兼总书记、人民委员会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苏联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数职。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是总书记兼多种职务,集多方面权力于一体。与此同时,个人崇拜的盛行、干部自上而下的委任制、接班人的指定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党内干部的近亲繁殖等进一步加剧了党内的集权。戈尔巴乔夫曾经说:“总之,第一书记是一种特殊现象,是政治体制中的关键人物。他的职位和巨大权力不是人民给的,也不是差额选举的结果,而是莫斯科——苏共中央政治局、书记处、总书记本人——给的。这就是第一书记地位的薄弱环节和自相矛盾之处。每个人都很清楚,只要上面对他的看法有所改变,他就立刻失去权力和职位。”[9]

(二)破坏党员意愿表达机制,各种党员意愿表达渠道形同虚设。“联共(布)十五大作出决议,规定全国就党的政策问题进行广泛讨论的程序和范围。其中规定:“只有当若干省级或区域级的党组织‘承认有这种必要,或者党中央内部在某个重大问题‘没有十分稳定的多数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全国性争论;而且只有在中央作了决议之后,‘全国性的争论才能开始进行”[10]。1925年苏共十四大之后,保障党员意愿表达的各种渠道包括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中央全会等制度逐渐走向了不正常轨道。党代会分别于1927年、1934年、1952年、1971年改为每隔两年、三年、四年、五年召开一次。中央全会相隔的时间也不断延长,1922年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全会,1934年则变为每四个月召开一次全会,1952年又改为每六个月召开一次。党内代议制逐渐失去了搜集民意、代表民意的功能。虽然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党的代表会议能够定期召开,但走过场、形式化问题突出,很多党代表都没有机会发言。而且,随着党内官僚集团的形成,党的各级领导与普通党员距离越来越大,党的上层不去了解普通党员的所思所想,普通党员也没有渠道去表达自己的意愿。

(三)打击压制党内不同意见,运用暴力手段清除异己。对于党内持不同意见者,斯大林提出了“人民的敌人”这一概念,开启了国际共产运动中采用暴力手段来清除异己的先河。“斯大林时期,苏联前后进行过五次全国性的大清洗,其中1933年到1934年,为了清洗新的反对派集团,不仅清洗了从事派别活动的人,而且清洗了相当一部分只对中央的个别决议和某些政策有不同意见的党员和干部,总数达36万余人。当时斯大林提出‘人民的敌人这一概念。凡是与他意见相左的人,往往被打成‘人民的敌人而遭到迫害。”[11]根据前苏联内务部1954年的统计报告:“1921年到1954年,苏联被判处反革命罪的罪犯高达3770380人,其中死刑的有642984人,25岁以下的实行劳改和监禁的有2369220人,同时还流放和驱逐了765180人。”[12]从托洛茨基、布哈林等苏联共产党的著名领导人,到图哈切夫斯基、叶柳赫尔、叶戈罗夫等军队中的重要将领,都遭到了斯大林无情的清洗。在严酷打击之下,苏联共产党党员人人自危,更遑论在党内表达自己的意愿。虽然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开始揭露并批判大清洗的罪行,但党员意愿表达的土壤已经被彻底破坏,而且赫鲁晓夫以及其后继者并没有放弃对党内持不同意见者的打击,只不过把暴力清洗改头换面为开除公职、开除党籍、禁止在莫斯科居住、管制劳动等,甚至以“精神病”的名义迫害党内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党员。

三、戈尔巴乔夫时期党员意愿表达无序失控

戈尔巴乔夫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党内民主的重要意义,也体察到了党内民主讨论不足、党员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的问题,提出了民主化改革的要求。戈尔巴乔夫认为:党革新的根本问题是“必须清除一切把党同专横官僚主义制度联系起来的东西”,“党的革新要求对党进行深入、包罗万象的民主化,重新认识民主集中制原则,重点放在民主化、党的群众权力上面”[13]。但是,戈尔巴乔夫倡导的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改革,使得党内各种意见的表达陷入失控的状态,宗派林立、无政府主义盛行,最终成为导致苏共分裂与执政地位丧失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改革颠覆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戈尔巴乔夫把党内民主缺失的根源归咎于民主集中制,把党的改革的重点放在“民主化”、“分权化”上。1990年7月召开的苏共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改变了列宁对民主集中制的科学阐述,主张民主集中制原则将保证党内生活的“自我管理、党的利益与每个共产党员的利益相结合”[14],放弃了下级机关“绝对服从”上级机关决议的规定,放弃了中央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管理职责,“民主”走向了极致而集中却荡然无存。党的中央组织、作为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不再对下一级党组织发表指令。当苏联第一次差额选举出现问题时,地方党组织多次向中央全会请求指示,要求党提出明确立场。戈尔巴乔夫的回答是:“你们自己决定如何行动,不要等待中央的指示。自己决定!”,“党的领导不打算向党员代表下达任何指示或从党的纪律角度出发对他们施加压力。”[15]“由民主集中制,转为允许派别存在的‘民主制。结果,造成党内极大的思想混乱,自上而下变成了争论不休的俱乐部,苏共由思想分歧转向组织分裂。”[16]

(二)党员意愿无限扩张,造成了党内生活的混乱。随着民主集中制的否定,党员在党内的活动已无任何约束,党员意愿表达处于失序失控的状态,党员既可以随意组成不受党委领导的派别,可以发表与党组织决议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在对待党内派别问题上,允许党员在党内进行横向组织活动,党员可以成立不受党委领导的党组织书记委员会、党的俱乐部、辩论中心;在思想宣传上,允许党员在刊物上公开发表不同意各级党组织决议的意见;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认为加盟共和国党中央如不同意苏共中央政治局的决议,可以不执行。”[17]伴随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党内派别增多,各种非组织活动猖獗。“1989年党内实际上已经发生分裂。政治局也发生了分裂。党的这个最高机关内部,在激烈的争论中寻求折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政治局已经分成几个无法妥协的派系,一边是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谢瓦尔德纳泽、梅德韦杰夫;另一边是雷日科夫、利加乔夫、沃罗特尼科夫、斯柳尼科夫、扎伊科夫。当然也有泥潭派。遗憾的是我们的战友并非总是一致的。个别的、有时甚至是纯个人的问题上的分歧影响了彼此之间的关系,给共同事业造成了损害。况且自1990年初起政治局实际上已经不起作用。”[18]

四、前苏共在党员意愿表达方面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作为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大国执政党,处于转轨转型的历史时期,面临着复杂的形势、担负着艰巨的任务。深入回顾总结前苏共在党员意愿表达方面的经验教训,以苏为鉴,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积极推进党内民主,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为什么前苏联共产党的1500万党员会平静地、不加任何抗拒地接受忘党这一终结?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前苏共的绝大多数党员已经对党组织失去了归属感。有效参与是主体性、归属感产生的必要条件。由于苏共压制党内意愿表达,党内决策局限于上层官僚集团,党员被长期排斥在党内事务之外,导致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下降。党员意愿表达能有效增强党员的组织意识,提高党员的归属感,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就必须充分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鼓励党员在党内发表意见和建议。

启示之二:必须始终坚持必要的集中,保证党内思想一致、行动一致。党内派别林立、党员自行其是、党内生活失控失序是前苏共亡党亡国的直接诱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不仅体现在其理论的先进性上,也体现在组织的纪律性上。发扬民主与加强党的纪律并不矛盾,而是互为基础,没有民主就没有集中,没有集中也无法保障民主。我们深入推进党内民主,鼓励党员在党内提出意见和批评,并不意味着削弱党的纪律、放弃必要集中,与此相反,必须保持全党在原则问题上、具体行动上的高度一致。

启示之三:必须使用正确的方法,避免粗暴对待党员意愿表达。前苏共历史上尤其是斯大林时期粗暴对待党员意愿表达的野蛮行径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党员对党组织的情感,而且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负面影响。党内存在思想不一致是政党运行的客观存在,党员的意愿表达必然是正确与错误并存,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应对、合理引导。总的来说,对党员意愿表达要坚持“百家齐放、百花齐鸣”的原则,采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通过说服教育与纪律约束的办法来应对党员意愿表达。无论是说服教育还是纪律约束,都必须做到不草率、不主观,摆事实、讲道理,既不压制党员的积极性,又不放任自流。

参考文献:

[1]列 宁.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0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一分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19.

[3]列 宁.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14.

[4]尹 彦.列宁时期的党内民主[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93.

[5]列 宁.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77.

[6]列 宁.列宁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49.

[7]陈启懋.列宁是如何执行民主集中制的[J].俄罗斯研究,2007(2):76-82.

[8]列 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8.

[9]龚少情.党员主体地位的缺失与前苏联共产党的衰落[J].上海党史党建,2010(6):56-58.

[10]王正泉.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联政治体制的演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11.

[11]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38.

[12]高 放.苏联共产党的党内民主怎样被破坏殆尽[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3):69-76.

[13]戈尔巴乔夫.真相与自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66.

[14]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资料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

[15]檀雪菲.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苏共领导权的丧失[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3):114-118.

[16]王长江,江 跃.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48-49.

[17]沈宗武.论苏联共产党高层权力结构的变迁与苏联解体[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1):24-29.

[18]尼·伊·雷日科夫.大动荡的十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40.

责任编辑 张忠友

The Lesson and Englightenment of the Former Communist Party Members of Soviet Union

Cui Jianzhou

(Party School of Shangxi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TaiyuanShanxi 030006)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reasons destroye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Soviet Union and wrecked the country, but the mistake of inner-Party democracy construc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The willingness expression of party members is the foundation of inner-party democracy. There are three stages of willingness expression from Lenin period to Gorbachev period: respecting the expression, oppressing the expression and expressing unlimitedl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needs to draw the lessons from Soviet Union and insist on democratic centralism of the party for willingness expression of party members and to support and lead the party members correctly to express their willingness.

Key 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Soviet Union willingness expression of party members lessons enlighte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