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

2012-04-29 00:44:03聂荣才
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石猴经典作品大师

聂荣才

阅读经典,润泽童年。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不少经典作品值得学生细细品读与积累。经典是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它们是人性的画像,是人性的注解。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依然是读书人书架上不变的风景。对我们来说,一生精读一些文化大师们的经典名篇,就如同我们自己在与大师们面对面地交谈,让我们得到真正的启示和质朴的震撼,使我们能够在生命的短暂与存在的永恒之间铸造自我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关注真正的价值和拥有真实的生活。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改变气质。

课内经典作品的阅读不同于课外阅读,需要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如何带领学生深入阅读课本上的经典,笔者认为比较品读是促进有效阅读的好方法。

比较就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联系在一起,进行对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阅读是指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集中起来加以比较对照,借助求同、求异思维而进行的一种综合性阅读活动。通过比较可以看清楚读物的内容或形式上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发现问题或矛盾,启发思维,加深认识,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比较阅读的类型多种多样。有人认为可纵向比较,同中求异,区分同类文章、同类语文因素的差异,避免混淆不清;可横向比较,异中求同,加强不同文章、不同语文因素之间的联系。可单一比较,就某一语文因素(或任务、或情节、或环境、或结构、或主题、或语言)加以比较;可全面比较,从内容到形式的比较。可对比比较,将相互对立的语素放在一起比较;可同类比较,将相同的语文因素放在一起比较。可见,阅读的范围越广,可“比较”的地方就越多。笔者认为还可以将经典与通俗比较,文字与画面比较,自我与大师比较等。

一、经典与通俗的比较

经典是永恒的,是凝练的,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其魅力是一般通俗作品难以企及的。通俗是适合群众的水平和需要,容易被群众理解和接受的,但往往缺乏深度,缺少智慧。

《猴王出世》是五年级下学期第五组“中国经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只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吴承恩将石猴的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如何带领学生阅读这样的经典呢?在读懂课文“写什么”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在课文内容学习中发现语言的规律,学习表达的方法。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品出经典的魅力,真正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这是本课教学的目标。在教学“石猴成王”片段时运用比较品读,让学生将它与一般的通俗作品作比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师:我建议大家读读猴子的语言、猴子的话,谁再来读?

生:我进去!我进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吗?

生:猴子非常自信,感觉自己做这件事非常有实力。

生:好像无所不能,我进去,我就能出来,我就是个猴王了。

师:从文字上看,他写得非常的?

生:非常有活力。好像是我能进去,就一定能出来。

师:换一种写法,能有这样的感觉吗?变成“我进去吧”,读读看。

生:感觉到强人所迫。

生:犹豫不决。

生:被逼进去的。

师:再读课文里面的句子。

生: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师: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的作品和二流的作品,往往只相差几个字。

师:同学们,像这样的描写石猴的语言,还有很多。再读读。谁读到了?(接着,学生找到了多处类似的语句:大造化,大造化;没水,没水;进来,进来!从而读到了一个敢作敢为的石猴形象。)

这是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片段实录。我们可以看到教者非常有心地用比较品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究经典名著的语言特点,把经典语言稍作改变,与通俗语言比较,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感受石猴特点的同时发现语言的规律,从而感受经典作品与一般作品的区别,提升学生对经典语言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二、文字与画面的比较

文字有着不可替代的神奇作用,读者在欣赏的时候可以一边回味一边想象,文字本身的魅力和思维里的画面形成和谐匹配;而欣赏画面则是画家或导演安排、演员演绎之后我们被动接受的过程,这个差别之间的距离我们是能感觉到的。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有一定的抽象性。画面是直观的,可感性强。阅读经典要善于将抽象的文字表述的内容转换为直观的画面,就像把经典作品拍摄成影视作品一样。因此将文字与画面进行比较品读也是一个有效的阅读方法。

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节选自经典名著《水浒传》,记叙了林冲流放途中在柴进庄上与洪教头见面并交手的两个经典画面,非常成功地塑造了蛮横无理、心狠手辣的洪教头和谦逊有礼、武艺高强的林冲形象。在阅读中带领学生扣住经典语言进行品读,认识人物形象,感受交手场面精彩是必要的,但是让这些经典语言和经典画面留驻学生心田更重要。在教学中让学生边读文字边想象画面,让人物与场面浮现眼前,并及时呈现与课文相吻合的影视作品画面,看一看,议一议,读了课文后你心目中的洪教头和林冲是怎样的,你看到的演员表现与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有何异同,课文语言与剧本语言又有何异同,并尝试让学生给精彩片段配音练习。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将抽象文字与直观画面比较品读,帮助学生积累经典语言,更好地训练了学生想象的能力、语言辨析的能力,同时也为今后学生自主阅读经典作品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大师与自我的比较

大师是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大师之大,在于其高深的学术修养和与众不同的学术见解,其个人魅力可以影响众人的认识,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作为涉世未深的小学生,其阅历尚浅,认识不足,阅读经典时,仅局限于学生自我的世界,所得就很有限了,很肤浅了。因此,亲近大师,与大师对话,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经典认识的深刻性、全面性。

例如学习课文《三顾茅庐》时,认识刘备和诸葛亮以及张飞等人物形象,学习、吸纳罗贯中的语言智慧时,不妨让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适时、适当地引入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百家讲坛》中《说三国》的相关片段,让学生听一听,易中天大师是怎样认识这一段历史,是怎样评述人物形象的,又是怎样评价罗贯中的语言智慧的,从而让学生不仅全面了解这段历史,深入认识人物,更重要的是能比较出自己与大师认识的不同,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比较品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将同一作家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品读,不同作家同一内容的作品进行比较品读等等。作为语文教师,应承担起引导学生走近经典的责任,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积累经典语言,润泽心灵,比较品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猜你喜欢
石猴经典作品大师
为什么读经典(节选)
大师剪我也剪
少儿美术(2021年2期)2021-04-26 14:10:12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少儿美术(2019年7期)2019-12-14 08:06:24
《猴王出世》缩写
三位一体话猴王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中国化妆品(2018年3期)2018-06-28 06:21:20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紫禁城(2017年9期)2018-01-03 01:30:22
惟妙惟肖的方城石猴
时代报告(2016年8期)2016-05-14 02:13:47
大师版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