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悦旗
横亘在中东亚的中华古国与被大西洋、地中海、北冰洋环绕的欧洲大陆,同日不同辉,同天不同地,两地民族之间,方方面面千差万别。婚姻风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婚俗饱含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在欧洲人的眼中具有浓厚的东方韵味;而欧洲民族的婚嫁习俗,在中国人看来也别具异国风采,更是时下年轻人流行效仿的对象。
回首近二十年来中国年轻人的婚礼:从西装成为新郎的正装,到红色婚纱的出现;从浅色婚纱的普及到以白色婚纱为主导;从热闹欢庆的拜天地、闹洞房,到新人携手走进装饰豪华、西方气息浓厚的星级酒店……西方婚礼文化充斥着现代时尚的中国婚礼,时至今日,大行其道的已是所谓的西式婚礼了。但严格地说来,当下最流行的西式婚礼并非真正西式的婚礼。那些身着雪白婚纱与笔挺西装站在教堂前亲密合照的中国新人,在蜂拥效仿西方模式的时候,又有几对真正了解这些婚俗所体现或隐含的文化背景呢?
婚礼进行曲——看中西婚礼形式差异
(一)中式婚礼仪式繁琐,西式婚礼仪式简洁
中国的传统婚俗讲“三书六礼”,所谓“三书”,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时用;礼书(过礼之书)实为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用;迎亲书即迎取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时用。所谓“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古时婚礼之首,男方属意女方时,宴请媒人做媒,今称“提亲”;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俗称“合八字”;纳吉:经占卜之后若属吉兆,男方遣媒人致赠薄礼;纳征:男方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请期:由男方家算命先生择日,即选定婚期;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方家迎接新娘。而在这之间还有换庚谱、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动。婚礼中的每项活动都有大量的禁忌和规矩,比如新娘嫁妆中一定要有寓意繁多的物品:剪刀喻蝴蝶双飞,痰盂喻子孙桶,尺子喻良田万顷,片糖喻甜甜蜜蜜,包银腰带喻腰缠万贯,花瓶喻花开富贵,铜盆和鞋喻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和碗喻衣食无忧,七十二套衣服、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喻丰衣足食等等。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婚礼当日程序也较为复杂。首先,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须先祭拜祖先,而后在一路随行的鞭炮声中前往女方家接亲。“接亲”对新郎来说,并非轻而易举。新娘的密友会设置重重关卡阻止新郎见到新娘,新郎必须顺利渡过所有难关,方可见到新娘。新人在女方家中上香祭祖后,新娘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随后由一位福高德重的女性长辈持伞护其走至礼车。新娘上车离开不久,女方家长会将一碗清水、白米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接亲的队伍即将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家要再次鸣炮动乐相迎。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至此礼成。随后开始喜宴,新娘新郎向各桌一一敬酒。喜宴结束后,新人要端着盛有香烟、喜糖的茶盘立于家门口送客。
中国传统婚礼中闹洞房也是一项别具特色的活动,闹洞房的亲朋好友往往使出各类新招数,让新郎新娘喧腾一番,同时也表达宾客祝福之愿。在成功闹完洞房后,新人们尽管身心乏力,但还是要热情欢送客人离去,要诚挚地感谢别人为婚礼所增添的欢乐气氛,并恳切欢迎大家日后常来做客。如此忙碌的一天结束之后,新郎终于算是抱得美人归。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地缘广阔的文明古国,其婚俗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环境中也有所差异,文中描述的仅是一些为国人普遍认可的婚礼形式。
相比之下,西方新人无须此般劳师动众。通常男女相遇之后,彼此自然地相互吸引,进而相互追求,再相互依恋,由好感到热恋,直至甘愿将自我完全地奉献给对方,在相互承诺之后组建家庭并为未来的共同理想生活而努力。恋爱是两人互动的,互动到一定阶段就结为婚姻。但他们对婚礼也同样有着种种习俗,譬如婚礼必备:旧(Something Old)、新(Something New)、借 (Something Borrowed)、蓝(Something Blue)。“旧”指新娘的母亲传下来的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着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据说从亲友家借来的金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指新娘的一些饰物和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
西式婚礼步骤也较为简洁: 首先来宾进入教堂入座等候,在《婚礼进行曲》的伴奏下,亲友点上蜡烛,牧师领唱诗班进场, 宣布婚礼开始。随后,新娘挽着父亲的手,步入大堂, 伴娘和花童尾随其后, 全体来宾起立。父亲将女儿从教堂红地毯的一端送到站在另一端的新郎手里,表示新娘的家人正式把女儿托付给新郎。牧师为新人证婚,在牧师及所有来宾的见证下,新人进行结婚宣誓,并在结婚证书上签字。最后,新郎新娘通过互戴婚戒的形式宣告礼成,于是将会上演新郎亲吻新娘的浪漫一幕。为表祝福,来宾一起在唱诗班的带领下合唱祝福歌。
与中国声势浩大的喜宴相比,西方婚礼的茶会或自助餐晚宴就略显冷清,但也温馨。蛋糕和香槟是婚礼仪式中不可或缺的,有的国家甚至盛行用石膏、硬币、巧克力做成的蛋糕作为新婚礼物,新婚夫妻同心合力敲开蛋糕,以示新生活就此开始。婚宴过程中有时也穿插一些夫妻互动小节目,例如在德国新婚夫妻要比赛剪桃心,相传剪得快的一方,将来在家中有较高的话语权。仪式通常以在场所有来宾及新人一起放飞气球作为尾声,最后众人目送新婚夫妇踏上蜜月旅程。所谓“蜜月”是指在婚后30天内,新婚夫妇单独相处,共度甜蜜时光。
(二)中式婚礼喜庆,西式婚礼庄严
中西两种婚礼氛围大相径庭。中式婚礼要求有热闹的气氛,人气越旺越好,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结婚时一定要热热闹闹,一般都选在交通方便、空间宽裕、人气旺的庭院或酒店举行。西式婚礼从始至终都充满着庄重的气息,婚礼一般是在教堂或其它较为安静的大厅举行,安排井井有条,循规蹈矩,不像中国婚礼那样热烈欢腾。
声音上,中国婚礼当天鞭炮声不绝于耳,婚礼场地常常鼓乐齐鸣,甚至穿插一些娱乐节目;而在欧洲,教堂里播放的《婚礼进行曲》庄严神圣,播放音乐时全体人员屏息静听,没有任何其它声响,仪式在非常庄重的气氛中完成。
颜色上,中式婚礼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红”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喜庆、成功、吉利、忠诚和兴旺发达的象征。在传统婚礼上张贴大红双喜字,新娘的遮脸是红盖头,穿的吉服是大红袄,新郎胸前佩戴大红花,等等。这些红色服饰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再看西式婚礼,新娘一般着白色婚纱,新郎着黑色礼服,使观者顿生庄重严肃感。新娘的捧花、周围环境的装饰都以白色为主,营造出安静祥和的气氛,白色也代表着纯洁和忠贞。
规模上,中式婚礼讲究盛大而热闹,从接亲到拜堂,一场婚宴至少需要新人及其亲友忙碌一天,某些地区甚至持续三天,男女双方往往要大宴宾客,婚礼就是一个见面会,两个大家庭中的所有人:男女双方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以及这些长辈的兄弟姐妹,还有男女双方的兄弟姐妹、表或堂兄弟姐妹及其子女等都在这天相聚;相较而言,西式婚礼通常简短许多,婚礼通常由神父或牧师主持,男女双方在上帝面前盟誓,终生相爱,然后交换戒指并相互亲吻。婚宴往往只邀请最重要的亲人和朋友来见证二人的爱情。
换言之,中式婚礼是人前的婚礼,西式婚礼是神前的婚礼。中国的婚礼就像一个各位亲友高论、畅饮、海侃的聚会,而欧洲的婚礼,大部分是基督教徒的婚礼,貌似上帝传播福音诠释婚姻的“道场”。
文化面面观——探中西文化内涵对比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西方自由恋爱观
中式婚礼的繁琐与西式婚礼的简洁可归咎于两种文化内涵的差异。中国曾经历过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礼教束缚着人们。为了协调两性关系,统治者不得不通过“礼”来教化人民。而这种以尽礼教为归宿的夫妇相处之道,只要求两性关系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却忽略、限制了人的心理情感和生理本能。婚姻成了纯粹的宗族延续的手段。另外,由于“男女授受不亲”,在传统的婚姻活动中应运而生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媒人,贯穿于“三书六礼”的全过程。而且,在中国传统意义上,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还是两个家族及其社会关系的事。高堂(双方父母)对婚姻认可与否,决定着整个婚姻的存亡,比婚姻当事人的态度更为重要。
欧洲人认为结婚的基础是爱情和两性相悦。在他们看来: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低质量的婚姻。西式婚姻伦理源于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的交融,由此而发展到现代自由恋爱的婚姻伦理关系。欧洲人的婚姻十分重视个人意志的展现,结婚是人性自然的发展,是完全由人的自然倾向和自由选择所把握的。恋爱是两人互动的,互动到一定阶段就结为婚姻。欧洲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极强,在个人主义极为流行的社会,结婚只是两个个体的结合。结合的模式为:心爱—性爱—婚姻—生殖。先有感情,才有婚姻,这从根本上肯定了婚姻的自主性。因而欧洲人倾向于自主地选定配偶,而不能容忍其他任何人的参与。他们只听从自己的心,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婚姻的选择完全以爱情为基础,不考虑出身、门第、社会地位和其它因素。新人们喜欢独立自主,新娘的父亲只管将女儿送到新郎手里,表示正式把女儿托付给新郎。两人宣誓并相互交换信物只代表两个个体的结合。
(二)中国传统民俗思想与欧洲基督教影响
中国传统婚姻重“八字命相”,忌讳“三、六、九冲”、“龙虎斗”等。因此,人们缔结婚姻大事时,非常重视两位新人以及其与对方父母的五行八字的配合,力求五行相生,八字和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宜室宜家的美满婚姻。另外,中国文化历来讲究 “天人”和谐。中国旧时以为婚姻皆由天定,所以称人之婚姻美满为“天作之合”,一对新人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全因命中注定。又有俗语曰“五百年前结成姻”,意思是在冥冥之中有月下老人早已用红绳将这二人系在了一起。因此,新人在中式传统婚礼上,须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最后夫妻对拜。“拜天地”便是为了感谢上天或神仙促成这桩婚事。
而在欧洲社会, 基督教中亚当和夏娃的婚姻故事是西方姻缘的起源。西式的婚礼意味着新人在神的认知和庇护下求得永恒,并依照上帝的旨意尊崇教义对婚姻的规定。神圣宗教对人们心灵的掌控根深蒂固,信奉宗教的人不容易反叛和摒弃各种教义的规定,特别是对婚姻的规定,他们惟命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为不仅有教会、家庭对他们的约束,更有来自心灵深处对上帝的敬畏。虽然当今婚礼主持不再是神职人员的专利,但欧洲婚礼已深深烙上了宗教的痕迹。常见的婚礼程序如:牧师证婚、互戴婚戒并宣誓、献诗等都被赋予了特定的神学意义。
婚礼模式交融,文化差异融合
若将欧亚大陆两端民族的婚礼习俗展开对比,便会发现这些婚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差异,但纵观近二十年来中国婚礼模式的发展变化,又无处不体现出巧妙的文化交融。从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从八字匹配到情投意合,从劳师动众到简约浪漫……这些都体现了这个社会特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其实,民风民俗从来不是一成不变,婚俗变化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近年来,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婚礼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明了婚礼所具有的深刻文化内涵和重要社会意义之后,我们方能意识到,中国婚礼形式的变迁,既是中西两种文化碰撞的结果,又是婚礼文化丰富的见证。随着中式婚礼向西式婚礼的渐变,人们担心,传统的中式婚礼文化是否将湮没在西式文化中?但市场调查显示,30%的人还是愿意选择传统的中式婚礼,65%的人选择的是中西式结合的时尚婚礼,只有5%的人选择真正意义上的西式婚礼。由此可见,当下最流行的西式婚礼并不是真正西式的,往往采取的是西式的着装+中式的围餐、传统的热闹接亲+浪漫的酒店婚礼或者众人齐闹洞房+二人蜜月之旅等各种中西合璧的形式。可见当代青年虽然追求新事物,举行个性婚礼,但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婚礼文化还是代代相传,而且是在不断创新的。
无论是西式婚礼还是中式婚礼,都显示了人生将进入到一个新阶段,都体现了对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对婚礼的重视。中国婚礼的西化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从中会迸发出绚丽的火花,也会激起新的矛盾,这是当今全球环境中的真实写照。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中国灿烂而悠久的传统文化也越发引起世人的瞩目,或许若干年之后西式婚礼中式化也会在欧洲大陆掀起一股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