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爵士 诗意的华彩

2012-04-29 00:44李妍冰
人民音乐 2012年6期
关键词:协奏曲作曲家段落

12年2月19日晚,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上演了一场备受瞩目和期待的音乐会——北京交响乐团与国际钢琴大师让·伊夫·蒂博戴、指挥家谭利华的联袂演出。这是北京交响乐团2012演出季推出的百场音乐会中极具亮点的重量级演出之一,牵手大师,缔造经典,为春意初袭、乍暖还寒之时的京城观众送上融融春意。

享誉当今国际乐坛的法国钢琴家蒂博戴,以精湛的技巧、纯美的音色和诗情画意的表达闻名于世。对于中国乐迷来说,蒂博戴并不陌生,他自2004年应邀参加“北京国际音乐节”举办专场独奏音乐会以来,多次造访中国,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为乐迷们带来精彩的演出,每次都震撼全场,掀起巨大轰动。此次演出,蒂博戴将带来怎样的感动、牵手大师的北京交响乐团又将有何不凡的表现,值得人翘首期盼。

音乐会上半场是格什温《“我有了节奏”变奏曲》和李斯特《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这两首高难度的钢琴协奏曲可谓饕餮盛餐,足以让京城乐迷领略蒂博戴的风采。下半场是西贝柳斯《e小调第一交响曲》,这首充满北欧风情的交响曲也足以印证北交乐团的实力。

舞台上的蒂博戴矫健、俊朗,身着精致、靓丽的黑色礼服,气度不凡、魅力十足。当指挥给出手势,独奏单簧管率先在中音区奏出以“do re fa sol”四个音为核心构成的上行五声性主题旋律片段,经过扩展和渲染后,随着素材的发展,节奏加密、音势渐强,乐队在强力度中叠入小号响亮的上行齐奏结束序奏,引出钢琴完整主题的陈述。这主题来自格什温1930年创作的音乐剧《疯狂女孩》中的一首著名歌曲《我有了节奏》,因其旋律鲜明、节奏摇摆、和声独特而成为爵士音乐的经典曲调,得到广泛流传。蒂博戴充满活力的演奏,将全场观众带入轻松、摇摆的气氛之中。这极具动感的主题在钢琴上经过两次变化后,乐队以一个节奏复杂、色彩斑斓、风格现代的段落作为连接,音乐进入变奏部分。由主题引申出来的几次变奏,可谓精彩连连、变化无穷。时而华丽灵巧,时而宽广温柔,时而细腻精美,时而诙谐幽默,时而热烈辉煌。

这首由威廉·C.舍恩费尔德改编的乐队和钢琴版《“我有了节奏”变奏曲》,出版于1953年,在国外备受推崇,在国内却难得听到。舍恩费尔德凭借高超的技法将五声性旋律、爵士乐韵味和现代音乐语汇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变奏手法将主题的特质充分揭示出来。在配器方面也颇具匠心,中国小锣与木琴的结合带来异国情调,萨克斯、小号、爵士鼓及弦乐滑音营造出美式爵士风味,大量色彩性乐器的运用为乐队增添万花筒般的光彩。钢琴部分也极为精彩,高难的技巧、多变的节奏、复杂的织体和个性化和声,将爵士韵味和乐器性能发挥极致。

蒂博戴的演奏堪称完美,激情潇洒,韵味十足。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身为古典大师的他演绎的这版爵士更加精致,纯美的音色加之精湛的技术赋予音乐以灵动,内心涌动的浪漫情怀更为音乐注入一抹耐人寻味的感动。谭利华以独特的肢体语言解读美式节奏韵味,以精准的手势把持作品的整体与细节。乐队的表现也令人赞叹,音乐家们积极投入的演奏,声部间自然娴熟的转接,与钢琴家从容默契的配合,在近九分钟的时间里,精彩不断,让观众畅享“节奏”的乐趣。

音乐会的第二首曲目是李斯特《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这首协奏曲创作于1839年,1849至1861年间又经作曲家多次修改,最终于1863年出版。作曲家将深刻的思想融入如诗歌般简洁的陈述中,在单乐章的结构中容纳了传统多乐章协奏曲所具有的速度变化和戏剧对比,音乐抒情、华丽,富有诗意。之前我对这首协奏曲的印象并不深,仅看过布伦德尔和普雷特涅夫现场演奏的DVD版本,虽觉精美,却因作品结构过于松散而未被吸引。可当我就坐于音乐会现场,用心倾听完蒂博戴的演奏时,突然深深地喜爱上了这首作品。

蒂博戴以“法国学派”特有的轻盈、细腻之风格来演奏深受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和艺术影响的李斯特。他优雅诗意、内在含蓄的诠释,充分展现了李斯特诗人般的浪漫气质和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更为可贵的是他的演奏传达出一种音乐潜在的统一性美感,而这种美感恰恰建立在对作曲家的高度尊重和对作品的深入研究之上。这首协奏曲结构自由,包含多个段落,在以主题变形为线索进行展开的同时,作曲家的思想也随之得以升华。蒂博戴的演奏严谨而深刻,他以自如和适度去把握浪漫,段落间的内在联系被整合于完整的大结构之下?熏音乐发展的脉络被清晰、准确地呈现出来。从微观看,他声音清澈、声部清晰、乐句精美、色彩丰富;从宏观看,音乐气息绵长、紧凑流动、轮廓分明、一气呵成。

这首协奏曲的创作跨越了二十多年的时间,经历了作曲家风格和观念上的转变,定稿时李斯特更加追求意境,不再过分强调技巧。所以这部作品虽也充满高难的技巧,却并未因此而遮掩音乐本身的美,作品中多处沉思性的优美插段,正是来自作曲家心灵的表述。蒂博戴的演奏是如此贴近作曲家的心灵,他拥有惊人的技巧,却不以炫技来取悦观众,技巧与音乐完美融合,炫技性段落清晰、细致、张弛有度,沉思性段落深沉、唯美、感人肺腑。这首协奏曲定稿时,李斯特已在魏玛歌剧院担任了十多年的指挥,创作完成多部重要的交响作品,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对乐队了如指掌的他,以简洁生动的手法,构成一种接近于室内乐的配器风格。这对于热衷室内乐演奏的蒂博戴来说可谓得心应手,懂得倾听、等待和配合的他,透过琴声把对音乐的理解传递给乐队,而乐队音乐家们更是带着对音乐的虔诚和对大师的崇敬全身心地投入演奏,在指挥的带领下他们相互聆听、自然交接,钢琴与乐队浑然一体,共同把这种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打动我的是乐曲中部大提琴和钢琴呼应的段落,来自俄罗斯的大提琴家奥列克·维捷尔尼科夫与蒂博戴一起演绎了一段优美、缠绵、如胶似漆的精彩对答。奥列克的琴声优雅、富有高贵的气质,奏出的变形主题真挚而感人,蒂博戴以清澈的声音为其营造梦幻般的背景,随后奏出内聚张力、略带华彩的旋律与其附和。在乐队淡淡和声的衬托下,他们浓情对答、动情诉说着内心真切的渴望。这个段落精致深刻、形简而意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最能体现这部作品的深度。蒂博戴和乐队音乐家们把这个段落演绎得精美绝伦,音乐内在、深层的美感被充分展示出来,这种美感足以让观众落泪、将心融化。大提琴的出现带给我意外的惊喜,试想这段音乐但凡大提琴稍逊色些,都会让人深感遗憾。这首协奏曲将音乐会推向高潮,当乐曲在明朗欢乐的气氛中结束时,观众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阵阵欢呼声,蒂博戴与指挥、首席亲切相拥后,分别向乐队和观众致谢。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蒂博戴多次返台谢幕后,加演一首肖邦《降E大调夜曲》结束上半场的演出。

音乐会下半场的曲目是西贝柳斯《e小调第一交响曲》。这部交响曲创作于1899年,34岁的西贝柳斯正是凭借这部作品迈出成为重要交响曲作曲家的第一步。它虽然不是西贝柳斯七部交响曲中最重要和最出色的,在风格和手法上还明显受到柴科夫斯基和瓦格纳的影响,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它的喜爱。它被认为是完全浪漫主义的,作为作曲家内心的表白,真诚地把自我呈现给听众。作品采用传统四乐章套曲的形式,结构紧凑、内容统一,音乐宽广抒情、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现场聆听,我深感这部交响曲被演绎得热情、激越,充满内在的张力。作品流露出来的柴科夫斯基式浪漫与忧郁的格调,让人备感亲切;西贝柳斯独具一格、印有鲜明“芬兰”特征的不对称旋律,悠远而具有感召力,并在展开的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西贝柳斯用音符当画笔、用音色做颜料,尽情勾勒和涂抹出充满幻想的浪漫色调,那苍茫、深邃的意境,不禁让人眼前浮现出一幅幅广阔、壮丽的北欧自然风光画卷。北交音乐家们精神饱满地演奏,发挥出最佳水平,以非凡实力展现了西贝柳斯的精神世界。谭利华胸有成竹地背谱指挥整部作品,他对西贝柳斯特有的音乐语汇和精妙的配器音响给予深刻解读,复杂的多声对位线条清晰流畅,与厚重色调相映衬的诗意片段被处理得精致而富有光泽。他对乐队整体音响平衡的把握也非常出色,弦乐动情而不流于华丽,大段铜管与定音鼓的烘托显得恰到好处。他的诠释风格到位,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之上,加强了抒情性和戏剧性特征,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被渲染得热烈而激动人心。激情的演绎点燃全场观众的热情,乐曲结束时热烈的掌声和哗然的喝彩激荡着整个音乐厅。在加演一首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一号》后,乐团又为观众献上一首比才《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No.1《前奏曲》才结束整场音乐会的演出。

这是一场浪漫诗意、激情燃烧的音乐盛会,蒂博戴以浪漫演绎精美爵士,用深沉表现诗意华彩,精湛的技术令人折服,唯美的诠释更让人震撼。北京交响乐团展现出高超的专业水准和优秀的艺术品质,以精湛的技艺和出色的演奏征服观众。我期盼蒂博戴能经常光顾北京,好让京城乐迷有更多的机会现场感受他的魅力;同时衷心祝愿生机勃勃的北京交响乐团,在谭利华的带领下、在牵手大师等系列演出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历练自我,作为首都乃至全国人民的骄傲,取得更大的成就。

李妍冰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荣英涛)

猜你喜欢
协奏曲作曲家段落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短文篇】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心理小测试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里的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