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夏鸿飞 王晓旭
摘要:为了对野生资源进行保护,同时满足人们的需求,以具生长点的皱叶酸模茎段为材料,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方法,对生长点的分化培养、分化芽生根培养、试管苗移栽、定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S+NAA0.05 mg·L-1+6-BA2.0 mg·L-1+蔗糖30 g·L-1是皱叶酸模生长点分化培养的理想培养基;诱导分化芽生根的理想培养基是MS+IAA0.2 mg·L-1+蔗糖30 g·L-1;最佳的分化模式是先生根,再加入液体形式的最适分化培养基;试管苗移栽成活率高达100%,定植的试管苗保持了野生植株的生物学性状。
关键词:皱叶酸模;组织培养;无性系
中图分类号: S336 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6.029
皱叶酸模(Rumex crispus)为蓼科(Polygonaceae)酸模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土大黄、羊蹄叶子等[1]。该植物广泛分布,多生于河流、湖泊沿岸及水溪旁。其根可入药,含大黄酚 (Chrysophanol)、大黄素(Emodin)、色素、有机酸、草酸钙、鞣质、树脂、糖类、淀粉及黏液质等。其功能为清热解毒,止血,通便,杀虫。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鼻出血,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大便秘结等;外用治外痔,急性乳腺炎,黄大疮,疖肿,皮癣等[2]。由于皱叶酸模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多年来人们都在大量地采挖药用,再加之生态环境的破坏,使该药用植物的野生资源迅速减少。为保护这种野生药用植物,研究者对其进行了无性系建立的研究。近年来,已有学者对蓼科植物愈伤组织培养进行了研究 [3-6],而对于皱叶酸模的研究多集中在皱叶酸模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分析方面[2-8],并且迄今未见皱叶酸模组织培养及试管苗培养的报道。本研究以生长旺盛的皱叶酸模嫩芽为材料,成功地探究出皱叶酸模嫩芽的理想分化及生根培养基,为皱叶酸模无性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与灭菌
采集大连郊区水库旁生长旺盛的皱叶酸模,剪取具有嫩芽的嫩苗或嫩茎,放到250 mL的磨口广口瓶中,用自来水振荡洗涤20 min左右,接着用0.05%安利洗涤剂振荡洗涤2~3 min,再用自来水漂洗至泡沫消失时转移到超净工作台上,然后加75%酒精灭菌10~20 s,迅速倒入无菌水,振荡洗涤3次,再加入0.05%HgCl2溶液振荡灭菌1 min,再加入等体积无菌水,使HgCl2灭菌液的浓度变为0.025%,继续振荡灭菌14 min,接着用无菌水振荡洗涤5次,即获得无菌材料。
1.2培养条件
1.3方法
1.3.1芽的分化培养在超净工作台上,将无菌材料剪成带芽的小段接种到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6-BA、KT和NAA的培养基上进行分化培养,每种培养基接种培养30个材料,进行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对芽分化的影响试验。将接种的材料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给予1 000 Lx的光照。培养25 d后统计,试验重复2次。
1.3.3试管苗移栽的方法从含不同生长素生根培养基中,各取出长势较好的试管苗80株,用清水洗去根部的培养基,不经过炼苗,将其中的40株试管苗直接移植到添有1/2河沙和1/2园土的花盆中,另外40株移植到室外背阴处。移栽后前7 d花盆放在没有阳光直射的环境中,7 d之后将花盆搬至太阳下。40 d后,与室外的移栽苗一起统计成活率。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对芽分化的影响
3讨论
本研究中,在添加浓度为2.0 mg·L-1的6-BA时,皱叶酸模芽的分化率最高,搭配低浓度的NAA分化芽数较多。25 d的平均分化芽数为6.3个,按照这个速度,一年能繁殖出6.314.6个试管苗。利用这种方法进行繁殖,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繁殖出大量的试管苗。满足了栽培对种苗的需求,实现了对皱叶酸模野生资源的保护。用本研究中的生根培养基培养出的皱叶酸模试管苗,基本没有无效苗,这也极大地提高了繁殖速度。
移植到花盆和室外的试管苗没有经过炼苗的过程,直接移植到土中的试管苗在一周内就能恢复正常的生长,且生长旺盛,可能由于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在选择移植的试管苗时,首先选择的是生长较旺盛,根系发达的试管苗;二是在生根和分化培养的时候加入了许多生长素,在试管苗移植之后,仍然有一部分生长素残留在植物内部或根部,这些生长素可以对植物的进一步生长发挥作用;三是无论是皱叶酸模的试管苗还是野生苗都有很强的抗性和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些都使得皱叶酸模的试管苗不用经过炼苗,直接移植就能很旺盛的生长。
参考文献:
[1] 李书心.辽宁植物志(下册)[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69.
[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草药大辞典(上册)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95-296.
[3] 郑明琼,邹小鲁.鲁梅克斯酸模的组织培养[J]. 亚热带植物科学,2001,30(2):62.
[4] 郝道合,贾文庆.欧洲大黄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2):113-115.
[5] 吉继雍.大黄组织培养研究[J]. 阴山学刊,2010,24(2):45-48.
[6] 高迎秋,孔祥慧,李肖依,等.东方蓼组织培养及无性系的建立[J].山西农业科学,2009(1):15-18.
[7] 卫兰,谢建新,李艳,等.皱叶酸模总黄酮的超声提取及含量测定[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3)252-261.
[8] 范积平,张贞良.皱叶酸模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J].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9,25(6):585-587.
[9] 姜长阳.培养基琼脂用量的商榷[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0,16(2):53-54.
[10] 安利佳,姜长阳.植物组织培养导论[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5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