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施“党内关爱”的伦理思考

2012-04-29 13:16:39邱荷
桂海论丛 2012年6期

邱荷

摘 要:实施“党内关爱”有利于弘扬我国传统的关爱伦理,推动社会的道德教化,实现党内和社会和谐。同时,实施“党内关爱”也有一定的伦理限度,主要体现在情感关爱有限、物质关爱有限、关爱的程度范围有限、关爱的内容方式有限。实施党内关爱要求在伦理上做到关爱人与尊重人的统一,党内关爱与社会关爱的统一,关爱内容与关爱方式的统一。

关键词:党内关爱;伦理意义;伦理限度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6-0043-04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内的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1]。从价值层面讲,实施“党内关爱”是一种道德诉求,具有现实的伦理意义。同时也应注意到,实施“党内关爱”有一定的伦理限度。在实施党内关爱的过程中,如何突破这种伦理限度,有效落实党内关爱,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实施“党内关爱”的伦理意义

第一,实施党内关爱有利于弘扬我国传统的关爱伦理。我国早在商汤时期就提出了“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资者振之”的关爱理念(注:《管子·轻重法》)。西周治国采取了六项安民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注:《周礼·地官司徒》)。《左传》有“恤民为德,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参和为仁”的记载,指出仁德是“恤民怜人”(注:《左传·襄公七年》)。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道家和墨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提出了关爱思想。实施党内关爱,有利于我们对传统关爱伦理思想的传承、学习。一是传承“仁爱”、“利他”的关爱理念。儒家的关爱伦理以“仁爱”为核心,“仁”就是爱人。对此,孔子主张“仁”是终极关怀。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指出人皆有“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道家主张“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多做善举。墨家把“兼相爱”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强调普遍的人类之爱。二是践行“能进取譬”的关爱方法。儒家认为“实行‘仁和‘爱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是‘能进取譬”,强调讲“仁”要注重行动,从爱身边的人和亲人做起。道家主张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济物救世。墨家强调“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注:《墨子·尚贤下》)三是借鉴“推己及人”的关爱途径。儒家主张“仁爱”的途径为“忠恕”,“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认为,一个人希望别人关爱自己的父母,必须先关爱别人的父母,然后别人才会“报我以爱利吾亲”,强调“推己及人”的关爱途径。

第二,实施党内关爱有利于推动社会的道德教化。一是发挥党的示范作用,树立道德建设的标杆。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过度强调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而忽视了自身的道德修养,爱心缺失、道德沦丧、价值虚无、金钱至上的现象较为突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迫在眉睫。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8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实施党内关爱,既能以身作则,推动其它社会团体、组织学习效法,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关爱行动,又能培养广大共产党员的关爱情怀,充分发挥党员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的道德教化。二是主张社会公平正义,引领道德建设的方向。公平正义是社会存在的基石,是最重要的道德价值和政治价值。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2000多年前就认为:“公正是为政的准绳,因为实施公正可以确定是非曲直,而这就是一个共同体秩序的基础。”[2]罗尔斯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指出正义要“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的差别原则[3]。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呈现复杂化、尖锐化的趋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贫富悬殊较大,社会救济、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关注弱势群体,彰显人本关怀理应成为我们党道德实践的重要主题。我国当前实施党内关爱与整个社会发展相适应,是实现社会普遍的善,有利于塑造以奉献精神为重要内容的时代价值观,达到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最终实现人的自由。

第三,实施党内关爱有利于实现党内和社会和谐。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应当“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4]当前,党内的阶层分布日益复杂、利益诉求日益分化、利益冲突日益频繁,“部分党员隐性化、边缘化、弱势化倾向日益明显”[5]。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为每一个党员在党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主体和先锋模范作用创造条件。要从政治上关爱党员,保障党员有效行使自己的权力;从经济上关爱党员,改善党员的生活条件;从工作上关爱党员,增强党员服务群众的水平;从思想上关爱党员,加强党员的自身道德修养。只有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党员把党组织的关怀转换成一种激励、一种责任、一种动力,更加自觉地、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我们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源于社会,又扎根于社会,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实施党内关爱“不但可以从物质上缓解某些群体的困境,还可以从心理上、情感上消除不同阶层的隔阂和对立,进而在价值上形成一定的共识。”[6]只有党内和谐发展,才能给予社会和谐以有效范本;只有党内和谐统一,才能提高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二、实施“党内关爱”的伦理限度

所谓党内关爱的伦理限度,是指由于伦理的历史性和伦理价值的多元性,在实施党内关爱过程中,不能超越伦理的历史发展阶段和违背其它道德伦理标准。

实施党内关爱存在伦理限度,主要源于三个原因。一是伦理本身的限度。一方面伦理本身具有历史性。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而伦理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一定历史时期的伦理发展水平。尽管作为应然领域的伦理可以在价值层面对时代发展进行超越,但实践中的伦理则无法超越现实。因此,有限发展的伦理只能有限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伦理道德的实现手段也是有限的。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的。”伦理道德的“强制”也只能是“社会舆论的压力,群众的指责,良心的责备”[7]。因此,党内关爱的实施不能通过行政和法律的强制手段来推进。二是道德价值的多元性。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应遵循的道德价值是多样的,如平等、自由、关爱人、尊重人等,然而,这些多元价值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着道德悖论。追求社会的平等可能会损害部分人的自由,追求自由又可能加剧社会的不平等,这就是道德上的悖论。关爱人是对人的尊重,但关爱方式不当,又可能伤害被关爱人的自尊,挫伤关爱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影响他们主体性的发挥。三是中国共产党地位的特殊性。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掌握着国家大部分公共资源。执政党要代表和实现全体人民的利益,而实施党内关爱是政党内部的事情,这就涉及到一个在实施党内关爱过程中在资源利用、政策制定上的边界问题。不能使党的利益超越于社会利益之上,而要达至两者的统一。

实施党内关爱的伦理限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情感关爱有限。关爱伦理包含一种利他思想,而在当前的伦理发展水平下,人们的自私观念将与私有财产制度长期伴存,而且即使私有财产制度消失了,人们与生俱来的自我保存意识也将始终存在,因此,自利的思想将长期存在。正如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失。”[8]共产党员作为应该具备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的先进人物,他们思想的发展也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甚至在有些时候一部分共产党员的道德水平很可能受到社会道德气候的影响,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一部分共产党员生活腐败、以权谋私就是很好的例证。二是物质关爱有限。实行党内关爱,既有情感关爱,也有物质关爱。但物质关爱是与物质发展水平相关的,在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物质财富欠丰富的条件下,要对弱势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做到令其满意的物质上的关爱是不现实的。即使是整个社会物质财富比较丰富了,但由于人们拥有的初始财富、智力资源、教育水平等条件有差异,人们事实上的不平等和财富获取的不均匀状态将长期存在。通过第二次分配对这种财富分配的不平衡状态进行调整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因为这既涉及到制度设计、利益多元化的复杂问题,也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问题。三是关爱范围和程度有限。实施党内关爱,从关爱的对象看,只能是党员队伍的弱势群体,关爱的主体主要是党组织和其他党员;从关爱的方式看,只能是情感关爱为主,物质关爱为辅。对党员中的弱势群体进行关爱要尽可能的无微不至,但又不能无所不包,否则容易使一些人产生“等”、“要”、“靠”的依赖心理,导致他们丧失自我发展的动力。在实施党内关爱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关爱的度,不能干涉关爱对象的私人领域,不能影响党员的主动性的发挥和基本权利的行使。四是关爱内容和方式有限。一方面由于关爱内涵的单一化与党员需求的多元化不适应,关爱覆盖面较窄,导致党员能否得到关爱存在较多的偶然性,得到关爱的机会不均等。另一方面,在关爱机制上存在局限,即时性和临时性的关爱措施多,长效性的关爱机制缺乏,关爱持续性不强,又导致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实施党内关爱时,往往把它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没有当作一种长期的道德责任,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需求。此外,在关爱方法上,输血性措施多,造血性措施少,关爱有效性不够,导致物质付出多,情感付出少,不能充分激发关爱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对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

三、实施“党内关爱”的伦理要求

要充分发扬党内关爱的伦理意义,突破实施党内关爱的伦理限度,就需要我们在调整党内关爱的政策和机制时,做到关爱人与尊重人的统一,党内关爱与社会关爱的统一,关爱内容与关爱方式的统一,切实把党内关爱落到实处。

第一,关爱人与尊重人的统一。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作为社会性的人,具有主体的平等性。处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有受到社会关爱的权利,“只有维护了弱势群体作为人的尊严,才谈得上去关怀、同情、尊重、体贴他们。”[9]关爱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使人活得有尊严,关爱人与尊重人本质上应该是统一的,但是在实践中两者又有可能相矛盾。人们在接受社会关爱的时候,他们的其它价值,如人格尊严、主体独立、思想自由等可能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影响。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根据党章的规定,所有党员在权利和义务上是平等的。实施党内关爱,既是组织发展的需要,又是组织的一种道德义务,在实施党内关爱时要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当作手段,关爱者不能高高在上,认为自己对他人的关爱是一种施舍,而是要把关爱作为自己的一种道德责任。同时,被关爱党员在党内的权利不应受到丝毫的影响和削弱。他们在党内表达意见的权利不能被剥夺,不能在对领导人的做法提出异议甚至批评时,被称作忘恩负义的“小人”,以至于使一些关爱对象不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愿,把对党的感激转化成一种对领导的感恩戴德,从而带来道德上的负面效应。因此,关爱党员要重点围绕“党组织贴近党员、党员贴近党员、党员贴近群众”的理念,通过改善党的活动方式、选举方式、学习方式,提高党员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在党内形成相信党员、依靠党员、为了党员和凝聚党员的氛围。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党组织号召实施党内关爱,不能对个人采取强制的手段,实施党内关爱应该是一种自愿行为,要靠人的道德自觉。一个党员是否愿意在行动上实施关爱行为,特别是是否愿意进行物质上的资助,应该充分尊重他的意志自由。康德认为,尊重人的自由选择是人们行动的道德律令。他指出合法状态的公民状态应遵循如下原则:(1)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自由的;(2)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3)每一个人作为公民都是独立的[10]。总之,在实施党内关爱过程中,要从经济上关心党员、工作上关爱党员、生活上关照党员,使党员的基本民主权利得到关注,党员自身的发展得到关怀,党员自我价值的实现得到关心,切实把关爱人与尊重人统一起来。

第二,党内关爱与社会关爱的统一。马克思强调:“加入协会的一切团体和个人,承认真理、正义和道德是他们彼此间和对一切人的关系的基础,而不分肤色、信仰和民族。”[11]因此,实施党内关爱,使党员除了受到社会的普遍关爱外,能够比其他非党员多得到一种组织的关爱,这是无可非议的。由于全球化和外部执政环境的变化以及长期作为执政党的影响,我们党的执政风险与日俱增,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实施党内关爱有利于凝聚党内力量,促进党内和谐,巩固党的组织基础,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实施党内关爱的最终目的是借助党内关爱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关爱,使全体党员形成关爱他人的美德,从关爱自己组织内的同志到最后关爱全社会的弱势群体,唤起国民的道德之心,营造一个扶助弱势群体的社会环境,从而推动整个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使党内关爱与社会关爱有机统一起来。当然,由于我们党掌握了大量政治、经济方面的公共资源,因此在实施党内关爱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能动用社会资源来进行组织内部的关爱,既不能制定特殊的政策对党员进行关照,也不能利用社会物质资源对党员进行救济,而只能利用党组织的自身资源,如党费、党员的捐款、党员的智力、情感等资源对党员中的弱势群体进行帮扶。否则,就会把党的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把党变成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把普通党员变成特殊公民,导致社会不公和党外群众不满,损害党的执政基础。

第三,关爱内容与关爱方式的统一。在实施党内关爱的过程中,必须把关爱内容与关爱方式统一起来。一是要充分了解党员的需要,实行对口关爱。要重点围绕“帮教育,让党员充电;帮维权,让党员长志;帮项目,让党员立业;帮解难,让党员定心”,使每一个党员的关爱需求“各得其所”。二是要整合党内各种资源,建立党内关爱的长效机制。按照“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的要求,重点建立健全社区(村)干部补贴奖励机制、农村困难党员关爱机制、城乡结对帮扶互助机制、党员政治关怀机制,探索建立基层党员干部医疗、保险、离任补偿等机制。对高龄党员实行党龄补助,对困难党员实行定额救助,对创业党员实行项目扶持,对流动党员实行维权解忧,提高关爱实效。三是要通过关爱机制的建立,培养人们的关爱情怀。党内关爱要实行“输血”与“造血”并重、“进得来”与“走得远”并举的措施,把精神关爱与物质救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性、能动性。目前,要重点加强人文关怀保障机制、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城乡一体资源整合机制等建设,把对党员的政治关怀和物质关怀延伸到友情关怀、智力关怀、精神关怀、思想关怀方面,使党内关爱让党员满意、社会认同,达到暖党员之心、聚党员之力的实际效果。

总之,关爱帮扶党员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应将改革创新贯穿于党内关爱的始终,切实以基层困难党员为落脚点,深层次做好关爱帮助工作。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2.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

[3]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5]三林世博功能区党工委.以社区为载体 构建关怀党员新机制[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7):48.

[6]戴中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第1辑[A].李芹.发展中国慈善事业 建设健康和谐社会[C].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208.

[7]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0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75.

[9]彭柏林.当代中国公益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12.

[10]章海山.西方伦理思想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436-437.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0.

责任编辑 何成学

The Ethical Thinking of Inner-Party Concern Implementation

Qiu He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eyangHunan414006)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er-party concern is benefitical to carry forward China's traditional concerned ethics, propel social moral enlightenment and accomplish the inner-party harmony and social harmony.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ome ethics limitations of inner-party concern which are mainly embodied with the limitation of emotional concern, material concern, and the extent and the degree of concern.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ite three aspects:concerning people and respecting people, inner-party concern and social concern, the content and method of concern when we implement inner-party concern.

Key words:inner-party concern ethical significance ethical limi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