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2-04-29 10:58冯中声
西部资源 2012年6期
关键词:生态建设土地利用问题

冯中声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海原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海原今后组织实施生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土地利用 生态建设 问题 对策

海原县除南部半干旱山地丘陵区外,中北部绝大部分属宁夏中部干旱带,该地区是我区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极度短缺,土地荒漠化严重,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带,也是国家环保局、中科院确定的我区沙尘暴源区之一。恶劣的生态环境是制约该区乃至全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加快当地生态环境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及生态条件,事关全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整个西部乃至全国生态环境改善的全局。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海原县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一、海原县概况

海原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六盘山余脉(南华山、西华山、月亮山等)以北,东经105°09′41″~106°10′00″、北纬36°06′40″~37°04′45″,东连同心县、原州区,南接西吉县、甘肃会宁县,西邻甘肃靖远县、平川区,北靠中卫市城区。土地总面积4989.44平方公里。海原县地跨中部干旱台地丘陵区和南部黄土丘陵山地区两大地貌单元,全县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年平均年降水量389.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142.8毫米。农业资源相对丰富,属绿色农业,产品无污染、无毒害。盛产马铃薯、油料、玉米、蔬菜、瓜果、紫花苜蓿、小茴香、葱韭蒜、牛羊肉、羊绒等。全县总人口46.5万人。非农人口4.58万人,占9.8%,农业人口41.92万人,占90.2%。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16亿元。

二、海原县生态环境建设状况

(一)生态环境现状

海原县绝大部分地处中部干旱带,农业生产条件差,长期以来靠天吃饭,植被稀疏,加上人为乱垦滥挖,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和草原退化现象严重,因此加大治理难度,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迫切而艰巨的任务。西部大开发以来,全县人民在国家和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充分利用生态退耕、以工代赈、国债、“三西”扶贫资金、支援不发达资金等建设资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改善全县生态环境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取得了很大成就。先后组织实施了以园河流域综合治理、高崖李旺扬黄灌区基地开发,苋麻河流域综合治理、水源涵养林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旱作基本农田建设、病险水库加固改造、人工种草、草原围栏、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通过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生物治理措施,使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对全县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生了积极影响。为海原今后组织实施生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土地生态建设状况

1.土地生态建设的政策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作为生态建设核心内容之一的土地生态建设也开始被社会重视,并被列入优先发展领域,这为土地生态建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除了各种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外,自治区人大和政府还先后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宁夏回族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宁夏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办法》、《宁夏征收排污费暂行实施办法》等地方法规;同时《海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海原县林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海原县生态建设规划》、《海原县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等都为海原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明确了目标和措施、奠定了法律和政策基础,使海原县土地生态建设有了法律保证。

2.土地生态建设的组织基础。跨部门、跨行业的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发展计划,各部门分工负责,各司其职。海原县在土地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发改、农、林、牧、水利、城环、国土等各相关部门的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的土地生态建设的实践。

3.土地生态建设的经济措施。从财力有限、劳力资源丰富的县情出发,海原土地生态建设在资金投入上,坚持国家拨一点,银行贷一点,财政挤一点,单位拿一点,群众集一点的政策;坚持群众投工投劳、地方投入、国家补助三种方式并重的办法,在农村广泛推行义务工制度,使土地生态工程建设有一定经济保障。

三、生态建设存在问题

由于受历史、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当地人口素质以及人为等因素的制约,全县生态环境仍未得到全面恢复,与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地威胁着农业生产。以干旱为主,洪涝、晚霜、冰雹、风暴沙尘等五害频频发生,尤其旱害,据40年来的气象资料,大的干旱发生过10多次,每次都造成受灾面积少则三、四十万亩,多则百万亩以上,有时连年发生;另外风沙危害也十分严重,雹灾年年发生,霜冻频繁,制约了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水土流失严重,改造利用困难大。海原县属黄土丘陵沟壑第五副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4,006.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0.31%,水土流失一方面冲走表土,将土壤中有机质、全钾、全磷大量带走,导致土地肥力下降,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破坏土地资源,劣化土质。另一方面恶化了环境。使生态平衡失调,也使洪涝灾害加剧,影响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不少水库受到了淤积灾害。

(三)草场质量不高,载畜量低。海原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干旱、半干旱过渡地带,现有天然草原187,216.85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37.52%。草原类型以干旱为主,由于长期过度放牧等掠夺式经营利用,97%的草原已不同程度地退化,生产力逐年下降,牧草品质差。

(四)土地沙化形势严峻。海原县沙漠化严重区域主要为西安镇和关桥乡。农业区划为北部风沙干旱丘陵农牧林区,该区以丘陵地貌为主,沟、壑、梁、塬明显,地形破碎复杂,土壤因侵蚀严重,大多为潮黄土和侵蚀灰钙土、瘠薄,自然植被差,主要以荒漠、旱生群落为主,川区仅有少量人工林分布,林业生产主要以杨树、白榆、沙枣、刺槐为主的农田防护林带,荒山以柠条为主的灌木林和库井灌区小面积庭经果林种植等。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荒地造林、防风固沙、村镇绿化、生态经济林、封山育林等项目,全县沙漠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土地沙化形势严峻。

(五)防洪安全保障程度低。海原县虽降雨稀少,但每年70%的雨量以暴雨洪水形式集中在7—9月,山洪历时短、来势猛、易成灾,加之库坝淤积严重,功能衰退,安全隐患严重,一些村庄仍未摆脱洪水威胁。固海扬水、库井灌区等傍山渠道及交通等公共设施经常受到洪水袭击。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现有防洪体系不能保障。

四、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战略的对策措施

(一)树立土地生态经济思想,促进生态建设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

土地生态建设是牵涉到自然、经济和社会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以纯生态观点指导这些重大的生态工程建设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海原县只有从生态经济系统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出发,追求综合效益最佳,才能既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又能在生态环境的改善中促进经济的发展,达到生态经济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内部的协调,又要考虑有利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效益。

(二)科学规划土地生态建设工程。

土地生态建设的总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国土综合整治,促进持续发展,参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各区域土地生态建设必须服从全国的总体利益,在总体宏观规划调节下,区域间相互协作,既有分工,又密切联系。实现总体利益最大化、长远化。土地生态建设的布局和规划必须建立在对区域有关生态和经济方面众多因素进行综合生态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依据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建设的总体规模、具体类型和空间格局,其次根据各地区的条件,因地制宜,从而形成区域最佳用地结构格局。

(三)加强制度建设,重视宣传教育,确保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要积极搞好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土地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土地利用方针、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完善。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做到“地有主、主有权、权有责、责有利”;坚持和完善“谁造谁有、合造共有,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政策,完善各种形式的责任制,通过联营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兴办绿色企业。充分调动各行业各部门的积极因素,按统一规划,协同共建的原则,实行“各负其责,各付其费,各受其益,限期完成”的政策,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实行护、造、育、用相结合,坚持多品种多功能的经营方向,给经营承包者以真正实惠。坚持和完善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坚持领导包点,以点带面;严格执行检查评比和通报制度,强化政府职能,坚持依法用地,确保土地利用生态协调发展。

(四)积极争取项目,拓宽投资渠道。

动员社会力量,广开渠道,建立土地生态建设基金制度,分级管理,专项使用,确保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一是增加国家对土地生态建设的投资比例,同时在工程建设区进行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农田和水利建设、环境保护项目中规定土地生态建设资金所占份额;二是实行配套投资,在国家专项资金基础上各级财政应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工程建设;三是坚持以地方集资和群众投工投劳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方针,坚持和健全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制度;四是实行长期无息贷款,鼓励群众投劳造林,对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等,要合理确定有偿投入比例;六是实行减缓免税的政策。

(五)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科技兴县,也是搞好土地生态建设的基本保证。在工程投入上增加科技含量,把实用技术推广纳入工程建设计划。要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稳定科技推广队伍,采取多种形式,认真抓好各层次的技术培训、科技信息传递和应用,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科技队伍。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投身生产第一线,努力提高科技兴林水平;组织多学科综合研究,组织实施土地生态建设技术研究的国家攻关项目,坚持技术标准,强化技术管理;利用生态经济技术指标指导、验收、考评工程建设成果。

(六)加快退耕还林步伐,加大封山禁牧力度,坚持坡耕地的综合治理。

要制定科学和切实可行的退耕还林规划,继续坚持封山禁牧,坚持25度以上的陡坡地要退耕还林,25度以下的坡耕地必须综合治理,从整体和全局的利益出发,尽量争取早退快退。以市场为导向,在保证不减少农民收入的情况下,退耕还林。坚持因地制宜,科技兴林,高效利用退耕土地,尽量保证退耕土地的利用效果,以减少返耕现象。同时建立有效的退耕还林组织管理制度。

猜你喜欢
生态建设土地利用问题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探讨生态堤防的现状与建设思路
克拉玛依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思考
地方高校对宿迁生态建设影响之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论低碳经济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