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兵
一堂好的数学课不应只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更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这符合他们求知、参与的心理需要. 我认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好奇心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 低年级的学生在上课时经常会提出一些与教师的预定思路无关的问题,这时教师要运用评价手段善待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只要能把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出来,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去学习和发现问题.
二、让学生自由、多角度的思考
每名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问题每名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而建构数学概念体系应由学习者自主建构,任何其他人都无法替代. 无论哪名学生,凡是以自己的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特点学习的,都是有效的,这样学习所得的知识最牢固.
三、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自己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一要求指出了小学数学教学要能使学生学会用生活的眼光看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思考生活,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面向生活的问题情境,为他们搭设一个生活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中尽情地展示自己,不断地创造自己.
数的计算、统计活动的学习素材,可以选取玩具、文具、食品或动物的图片等. 与此同时,天真爱幻想也是学生的天性,美丽的童话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小谜语也是他们乐于接受与愿意思考的内容! 通过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拓宽了学生研究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合作,发挥团队的力量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还充裕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地、多角度地、全方位地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使每一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情感经历.
课堂上学生应唱“主角”,老师只是一个“配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也许有的同学一时想不出问题的答案,但毕竟他在参与. 教师要更多地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提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新鲜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启发学生关注问题重要方面,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五、尊重个性差异,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
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选择,没有教师的强加和指令,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通过主体的自主参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有自主的情感投入,自主的内在动力,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成功的愉悦,从而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的学习常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从而导致学生不能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得不到较快的发展. 为了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设“融洽”的问题情境,激起矛盾,促使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动力源. 学习活动的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自主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验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
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性目标:经历、体验、探索. 数学知识的理解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还包括主体参与活动经验的“主观性知识”,并且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理解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体验数学的探索过程及其与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而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