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驰峰
数学课程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是新课程下数学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社会的进步需要学习型人才和创造型人才,而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从小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成为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 数学教学中所说的创造性思维,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 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 思考问题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 这种思维能力通过培养可以具备.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观察力是思维的起步器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 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去观察.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去指导学生观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的目的呢?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指导学生根据被观察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规律.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时,我制作了一件教具,即用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 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面的过程,并提问学生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 从学生朴素的语言中,渗透了用运动的观点来描述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和几何体(即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一规律),从而为我们讲解这一规律提供了感性材料.
二、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
想象就像思维的翅膀,能将我们的思维带入更深的层次.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第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支持. 第二,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第三,要有执著追求的情感. 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创造性地想象.
三、灵感是思维的飞跃
灵感实际上就是一种直觉,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 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应及时给予肯定. 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换位思考、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把-,-,-,-用“>”排列起来. 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算绝对值然后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烦. 为此,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 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先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
四、情境是思维发展的土壤
新课程十分注重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要求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中阐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研究材料,让学生从中自主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在课堂教学中,不急于一下子把概念公式或方法原理告诉学生,改变了以往学生在课堂上只会忙于抄写笔记却很少动脑的不良情况,而是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自我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 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解不等式:3(1 + x) < x + 15.
解 去括号,得3 + 3x < x + 15,
移项,得3x - x < 15 - 3,
合并同类项,得2x < 12,
不等式两边都除以2,得x < 6.
以往我的教学可以说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当时还感觉效果良好,学生没出现什么问题. 但是学生只做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 而现在我在教学时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
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
如何消除这些差异?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五、结论
“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善的内涵. ”数学的思维方法并不是什么高度抽象、不可捉摸的东西,而是渗透于各种具体的数学活动之中,包括问题的解决,也包括各种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 人,贵在创造,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 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