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三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

2012-04-29 00:44杨梅钦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函数情境数学

杨梅钦

新课标教材为每堂数学课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导入情境,而初三数学课的教学引入是高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要看教师一进入课堂能否马上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潜在的求知欲,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

笔者连续十多年接任初三毕业班数学教学工作,每学年都要重新接手新班级,不仅要认识新面孔,而且也不知道学生数学基础如何,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构建有效课堂教学,发挥最佳课堂效果,则每节课的课前教学导入就成为重中之重. 结合新课标要求,我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导入情境,取得了一些成效,具体方法如下.

一、创设以旧带新的情境导入

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导入新课,这种方法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可以为学生掌握新知识铺路搭桥,老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恰当情境,再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推测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旧的认知结构上发现新知识,让学生体验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可谓水到渠成.

在学习北师大版九年级上第2章“反比例函数”第一节课时,大多数学生本来就怕函数知识,感觉不好掌握. 我借助多媒体突破这一个难关,从最基本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开始复习到函数,再到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图像和性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由浅入深的回顾,引发了学生思维,为学好反比例函数奠定理论基础. 通过对一次函数的复习思考,从而进行类比联系,再引入反比例函数概念,使学生学起反比例函数这一难点就容易突破,这样既能复习旧知识,又能不断类比学到新知识. 到再学习初三(下)第二章二次函数时,又可以用同样方法引入,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能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强自信心,突破难点.

二、运用生活实例情境导入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运用. 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的联系实际,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中密切相关的情境导入,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把生活中鲜活题材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周围,燃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特别是学习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或性质判定时效果很好.

2011年10月19日,在“三明市初中数学科教师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在上一堂市级观摩课“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我就引入了一个“本班黄小圣同学周末搬新家,需买一幅风景画,他爸爸要求利用皮尺和量角器测量出所买的画是否符合平行四边形的标准,请大家帮帮小圣同学解决这个问题”的实例导入,并配以课件实物展示,学生们马上都兴奋起来,很快进入情景,四人一组拿起皮尺或量角器进行各种测量,得到各种不同方法. 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从中悟出“道理”,然后再从理论上推理证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几种判定方法,使不易掌握的判定加以突破,得到老师们的充分肯定.

三、设置悬念情境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悬念设疑情境导入是老师从侧面不断巧设带有启发性的悬念疑难,通过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悬念设置在技巧上应是“引而不发”,令人深思,富有余味,初三数学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老师就需要有意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心理,即“疑中生趣”.

我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三种解法——分解因式法时,因为都是新面孔,不知学生基础如何,直接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两种方法解如下方程:①x2 - 25x = 0;②x(5x + 4) - (5x + 4) = 0;③(x - 4)2 - (8 - x)(4 - x) = 0. 然后要求学生去思考这组特殊题目是否还有其他更为简便的方法. 这一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迫使学生产生急于想弄清“特殊情况如何特殊解决呢?”并联想曾经学过的因式分解方法能否在此应用. 学生们跃跃欲试,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引出了主题,而且达到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当然,因为课标对分解因式降低了要求,所以所设置的问题不宜过于复杂,避免人为制造难点(如十字相乘法).

四、设计妙趣横生的数学游戏情景引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说过“学习中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游戏是任何年龄段的学生都非常喜欢并愿意参加的一种活动,老师可以通过游戏或比赛等形式创设情境,把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趣味知识融于游戏之中,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在复习第三章证明(三)中,学生容易将矩形、菱形、等腰梯形这些抽象的概念、性质、判定混在一起,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画了一个线路图,让学生分成两组,进行逐级闯关,最后胜者给予奖励. 要求首先从大厅(比喻四边形)出发,具备什么通行证才可以过关进入一楼(平行四边形)后,再加什么条件通关进入二楼的A座(矩形)和B座(菱形),最后需要什么更特殊的条件才能到达三楼的宝藏地(正方形)拿到宝藏. 另两组则具备什么条件直升电梯进入要通过的地方拿到宝藏. 大家兴致勃勃,开动脑筋寻找条件,你追我赶,争取早日到达终点拿到宝藏. 然后学生各自将过关条件写出并在屏幕上展示出来,让大家评判是否正确. 这样一来,将原来抽象的极易混淆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探索,从而归纳出正确的结果. 正是能将知识生活化,趣味化,才使本来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格外生动,学生学起来也较轻松.

五、通过提问,质疑情境导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恰恰从疑问和好奇开始. 因此,老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问,以提出适当问题开始导入,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在讲授第一章证明(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中,我设计一幅画,画中画了△ABC,已知AB = AC,但一部分画被墨水涂抹了,只留下一底边BC和一个底角∠C. 于是我问学生:“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呢?”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抹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有的学生是先量∠C度数,再以BC为一边,B为顶点作∠B = ∠C,两边相交得顶点A;也有的是取BC中点D,过D作BC的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而这些画法是否正确要用“判定定理”来判定,而这正是本堂课要学的课题,于是我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再和学生一起用已学过的知识加以推理证明,最后由学生从问题出发去获得了判定定理.

六、联系实际运用情境导入

有许多初三数学知识都可以直接用于实际生活中,如果在教学中能以实际应用作为情境导入,我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就是学生思考过,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就更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明确的求知目标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在初三(下)函数总复习时,我设计了一道应用题:我班要搞文艺活动,需买奖品,有两家超市,甲超市买100元之内8折,超过100元打7折,乙超市全部打7.5折,请大家算一算我们要买一等奖10个、二等奖20个、三等奖30个的奖品,为节省班级开支,应到哪家超市购买更合算. 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用意不在考查学生对函数、不等式等内容的记忆和相关技能的模仿,侧重的是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它为学生构思自己的解题思路留下了空间:可用归纳的方法,通过对若干具体数据的考察获得问题的结论;也可以通过求解相应的函数表达式去解决问题;也可以采用图像的方法求解问题. 多种方法让学生去寻、去找,去发现、去分析,去比较,最终让学生发现最便捷的方法. 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很高,通过学习比较,明白了其中道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教无定法,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在实际课堂教学运用中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还有其他的导入类型或是几种类型的结合导入,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当然,所有课堂设计的导入,都应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快乐接受,真正挖掘自己的才能,积极地去探索、去学习.

猜你喜欢
函数情境数学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二次函数
第3讲 “函数”复习精讲
二次函数
函数备考精讲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