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莹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 ”这句浅显易懂的话,其中所蕴藏的教育道理十分深刻,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概念性知识在教学中有一定难度,因为大多数概念都比较抽象,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有一定差距.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通过操作学具或者是自己所动手制作的辅助工具学数学,有利于使学生在课堂中对所学习的概念更清晰,并且理解得更加深刻. 而自主探究、自己动手,就是让每名学生根据自己在动手过程中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 相信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脑和手都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了学习,手的活动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的脑去接收和消化新的知识.
初中的学生心理还不完全成熟,他们愿意在大人面前表现自己,希望得到成人的认可.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不同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提问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设计操作活动可以让每一名儿童都有操作的机会,都有从中获得成功的机会,都有受到表扬或被认可的机会. 同时,学生在动手时会思考怎样把他手中的事做好,并且通过操作得出的结论比较真实可靠,可以引发学生们的求知欲. 让学生动手,就成了满足学生个体需要的刺激物,成了心理和动机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习动机. 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以不断引起新的需要,转化成推动学习活动的强烈动机.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用于生活.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应重视的问题.
一、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做法
1. 在学的过程中“动手”
初中的学生个个好动、爱玩,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够长,而且平稳性差. 由于学生具有这样的特点,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把一些结论通过推导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也会很容易掌握,但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 在八年级上册第三章节第一课“旋转”一课的教学中,我大胆地尝试,让学生先动手自己操作体会三角板的旋转,通过自己对于旋转这种图形变化的了解,并猜想旋转的要素,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一起齐心协力地去解决. 经过了这样的一个过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活动,一些平时课堂上不太活跃的同学也有了精彩的表现. 动手操作的教学设计不仅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增加了学生自强自信的意识,摆脱了老师和课本所限定的思维圈子,灵活多变的思维应运而生,创新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猜想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想象空间,可见动手操作是创新的“前奏曲”.所以我们要重视课堂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 在用的过程中“动手”
新课标提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我探索、体验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给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通过交流讨论得到的教师就尽量少说. 本着这一原则,在七年级的“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中,我给了这样的情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形状,出示一幢高楼模型,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学生看到的形状是各不相同的. 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家的左邻右舍是什么样的,然后把学生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让学生观察,然后拆开平铺再观察,在老师不作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去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并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发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通过学生的动手、直观演示,模型可能是一致的,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维上却是千变万化的,得到的结论也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了. 这是提供学生发展思维的极好机会,即使失败也是一种经验所得.
二、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应坚持的一些原则
1. 实践性原则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本义.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要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 在生活化原则过程中,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空讲理论,而是必须按照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使数学知识与方法在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发展中大显身手.
2.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要求数学教学走出课本的范围,巧妙地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我们进行教学,鼓励学生走出我们课堂的范围,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由实践中锻炼数学思维. 同时,开放性原则也要求给学生的思维有更大更广的活动和思考空间,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数学问题,不强求解决方法和途径的唯一性,保持学生的思维呈开放和多维的活化状态.
3. 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初中学生好动、好奇、情绪化等心理特点,我们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要多选取一些生动活泼、有意思的生活实例. 如在教学“游戏公平吗” 时,模仿生活中的转盘组织学生摇奖,采用不同的转盘与规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出学习的课题. 用这种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素材能够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可见多动手操作,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让学生们积极地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整个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 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生来说,数学是枯燥的、严肃的. 老师如果把数学知识转化成有形有色的学具操作,他们会倍感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