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跃
我决心把这次语文实践课记录下来,是因为这次几乎有些让我措手不及的语文活动对我冲击太大,我知道,它有可能改写我的教学生涯。这次的收获纯属无心插柳的方式得来的。它让我在对语文教学山重水复的困惑中,猛然“柳暗花明”,看到了一片“桃源”地带。
一、背景和来由
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是一个初秋的正午,天气依然酷热,教学楼旁建筑工地(正建办公楼)机器轰鸣,工人正挥汗如雨。教学楼门厅阴凉翳日,凉风习习。我从教室下课出来,走过门厅,发现两个建筑工人正躺在门厅里乘凉。我灵机一动,立刻觉得这是一个随笔训练的好题材,于是下节临时改为作文课,便有了这次语文实践课。
二、实践课过程
(一)作文课成了辩论会
揣着“躺在教学楼门厅里的两个建筑工人”的作文话题,我兴奋地走进教室,来不及上课起立,就问学生刚才下课是否注意到门厅里的现象。平日里,为了培养学生生活的敏感性,我常就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启发引导他们留心生活,诸如路边IC卡电话无端被砸、公共厕所随地大小便、小贩进校叫卖、“乞丐”到教室乞讨等,我都给学生提示过,而且都成了很好的“随笔”内容,今天也是出于这种目的。
果然,学生反应积极。除少部分外,大都说看到了。我又问看到后有什么反应。有的是没太在意,做自己的事去了;有的是心里一动,多看了几眼;有的是围观了一阵,感受到了许多同学的鄙夷的目光、讥讽的言辞以及建筑工人旁若无人的“坦然”姿态;有的还想了很多,正思潮澎湃。
于是,我分析了不同学生的状况,指出这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借机引导同学们留心生活,然后又问:对这两个建筑工人的做法你们怎么看待?没想竟捅了马蜂窝,学生的回答纷纭。我本意是让学生认识到那样有伤大雅,写呼吁社会公德的文章。哪想到这两位民工在大多学生眼里并非不懂礼节的人,有的同学还要把他们奉为“英雄”!高呼,“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而且不同意见的同学争论起来。有人说,这明明是违反公共秩序,素质低下。就有人说,“哥们,你也是农家子弟,怎么一点不为他们着想,这么累,这么热,在门厅凉快一下有什么过错?”有人反驳,在教学楼门厅躺就是不对,就有人说,“不让他们躺在门厅,又躺在哪里?躺在拥挤闷热的工棚里吗?”有人说,“凉快地方多着了,远处有政府大楼,学校还有校长室,怎么偏躺在这儿?”就又有人反驳,“远的不方便,近的不让进,只有这儿了,就这儿了,怎么着吧?”一个个面红耳赤,像斗架的公鸡。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这种局面只能引导,不能阻止,看来作文课是上不成了。但对着这样热烈、主动、积极,思维开放,爱憎分明,感情强烈的场面,我心底又有一种欢喜。灵机一动,我决定再改作文课为辩论会。于是把讲桌敲的山响,止住争吵,说:“看来大家对这事确有不同的看法,这样吧,咱们搞个辩论。”接着把桌子拉向两边分成了正反两方,我当起了主持,开起了辩论会。
(二)课后一景
辩论会后已是中午放学时刻,我跟在学生后面偷偷看他们的表现。这时,门厅里人流拥挤,大家忙着奔向餐厅,没有多少人顾及这躺着的一位,有些学生会被吓一跳而看几眼,但很快离去了。我们班的同学来了。他们直奔“目标”,“围观”起来,小声地交谈。我焦急地等待着一个结果。l0分钟左右,班长拉着几个同学走到一边,嘀咕了几句,又回来。原来他们要劝这个民工离开。他们对民工发话了,这让民工很吃惊,他没有想到会有人——学生,来劝他。结果他听了与民工争论了几句,大概是“你管不着,我就愿意”以及“这里你不该躺,这对你也不好,惹人讥笑”之类,最终民工让步了,走了。很快门厅没有几个人了,我也怀着一种收获的满足离开了。
三、几点思考
(一)捕捉生活情景,发展学生素质
语文,是一门很特别的学科,不能离开生活。正因为此,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应该把语文课堂变成一次次语文实践课的有机环节,使之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是情境中的教学,语文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所以必须善于捕捉生活情景,使之成为一次又一次语文实践课的情境,这次“门厅事件”引发的实践课正是因为抓住了这一生活情景。
(二)贵在因势利导,不要“苦思巧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注重“设计”,致使主观想象,一厢情愿,脱离学生实际,成了“诱导”——诱鱼上钩。这样,表面看来,水到渠成,引导有方,实际还是以教师的思维取代学生的思考。真正的课堂应当是教师永远没有办法预料下一秒钟将要发生的事和发展的方向。也不是要教师“导”,方向是要定的,但不能是教师设计的方向,应该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在当下背景下有可能指向的任一方。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引导,这里的“势”便是当下情景的可能发展方向,“利”,就是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
(三)实践课的开展对教师提出的了更高的要求
综合实践课作为一门新课程开设,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课程内容改革的重要成果,是新教育理论的体现。以旧的应试教育的观念来看待实践课,必然丧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之重新沦为一种形式和负担。所以教师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必须以新眼光新理念看待综合实践课。尤其是语文实践课,因其与课堂教学的一体性,与日常生活的一体性,更容易重回老路或流于形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更要勇于解剖自我,不断接受新思想、新理论,富于开拓精神,改革勇气。另一方面,有关部门有责任加大对教师新课程思想培训的力度,并注意讲实效。
(责任编辑 若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