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喆 刘志哲
摘要: 为了进一步了解庆阳市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理清发展思路,加快发展步伐,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全面、可持续发展,作者就庆阳市基础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了调研,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 基础教育问题对策
1.现状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和教育行政部门及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庆阳市基础教育稳步发展,普九进展顺利,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初具规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全市现有基础教育学校1517所,其中普通中学177所,小学1340所。全市基础教育现有在校学生404648名,7至12周岁少年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13至15周岁少年儿童普及率分别达到99.95%、99.81%、99.84%和99.7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含升入职中、中专)由“九五”末的28.9%上升到“十一五”期间的83.8%。全市基础教育现有教职工28660名,其中专任教师26540名。高级职称645名,中级职称8704名,分别占2.4%和33%;中小学特级教师37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7.9%、97.1%和80.5%。全市基础教育学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2925521平方米,其中小学1466429平方米,初中745287平方米,高中713805平方米。有危房校舍2396690平方米,占总面积的81.9%,70%以上的小学有教学楼,中学有实验楼、电教室和多媒体教学设施。2000年以来,全市累计向各类高等院校输送学生132995名。2009、2010、2011、2012录取率分别达到63.8%、71.02%、77.48%、83.68%。
2.存在的问题
2.1师资队伍明显滞后。
根据有关政策标准和现有在校中小学学生数测算,全市缺编教师4953名,加之自然减员和非正常减员因素,教师缺口高达5453名。据调查,全市教师缺额较为严重的是环县、镇原和宁县,这三县总计短缺教师达3551人,镇原县教师总数“负增长”161人。面对学生剧增而教师严重短缺的形势,学校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學活动,不得已采取三种办法应对艰难局面:(1)“拔高”使用。目前全市拔高使用教师1510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无一名教学骨干,有的边远山区小学甚至没有一名公派教师,许多课程无法正常开设。(2)教师“加压”。一人带多班,超时限、超负荷运转普遍存在。特别是高中部教师由于缺员,工作量超常规2~3倍,导致部分教师疲于应付,身心健康和教学质量都受到影响。(3)加大班额。调查了解到全市城区学校和部分高中班额均在70人左右,个别的超过百人。拥挤不堪的大额教学班,既给教师教学造成困难,又给学生听讲和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由于政策、环境等因素,全市既有大批“替岗顶位”的临带课人员,又有几千名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滞留,既埋没浪费了教育人才资源,又给全市教育用人带来许多不良影响,社会反映强烈。另外,结构失衡、素质偏低、流失现象也普遍存在。
2.2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主要表现在:⑴财政性经费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2)教育办公经费严重不足;(3)校园建设债务沉重。经费的不足严重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校管理者的办学积极性,严重制约了我市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
2.3城乡差距日趋扩大。
基础教育的失衡就我市而言,具体表现为城乡失衡、校际失衡和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失衡等。这种失衡既表现为硬件上的差距,更表现为生源、师源、环境等软件上的差距。从教育公平角度来讲,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失衡理应不断淡化,逐步缩小,而现实情形却是有增无减,日益加大。其直接后果是大量中小学生涌进城区读书,城区学校70人以上的班级比比皆是,教师苦不堪言,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4教育布局很不合理。
庆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多、分布广、自然条件差,不同地区情况复杂多样,历史遗留下来的学校布局暴露出种种弊端:布点多、容量小,区位偏、战线长,投入少、条件差,设备简、效益低,教师难配备,管理难推进,质量难保障,发展不均衡,严重影响到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不均衡、不协调、不合理的现象,充分暴露出庆阳市基础教育在布局结构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
3.对策与建议
3.1制定政策,筑巢引凤。
对全市教师缺额问题进行全面清查摸底,逐级核准编制,力争三年内配齐缺口。首先,要动态管理进出“通道”。建议对师范类本科、大专毕业生,应无“门槛”全部录用,中专毕业生通过招考择优录用。要建立新任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定期任教服务制度,协调安排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分布与投入,让城乡学生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筑牢基础教育根基。其次,要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大胆学习外地和周边地区经验,制定本地“很有力度”的招引政策。要走出去,广泛宣传纳才用人优惠条件,积极招引庆阳籍高校毕业生和外地优秀教育人才来我市干事创业,及时为教育“肌体”注入“新鲜血液”。再次,放宽职称评定限额。针对全市教师职称配额紧缺实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对教师职称划分、评定,可在配额基数上予以上浮。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优秀教师及时晋升,以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最后、严把教师准入关。认真落实教师资格证制度,凡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人员,必须具备教师资格。要依据有关教育和教师法规,逐步清退不称职教师,重点解决“在编不在岗”人员,缩小城乡差距。对一些学校占比重较大的管理、工勤人员进行“减肥”,腾出岗位,补充新人。
3.2解放思想,多方筹资。
为弥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除争取和保证政府投入主渠道外,还要解放思想,争取政策,采取多种形式筹措教育经费。一是利用勤工俭学的优惠政策,积极推动后勤社会化、校办产业规模化;二是鼓励社会、个人捐资,对捐资者予以褒奖;三是加强学校财务管理,杜绝浪费;四是积极争取减免各项税费;五是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贷款、教育储蓄和教育保险,确保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减少学校补贴等。
3.3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要坚持走“高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规模办学的路子,采取合并、迁建、扩大、建办寄宿制学校等途径,优化学校布局,促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均衡发展。农村小学应“一村建好一所完全小学,不设教学点”。对人口相对集中、自然条件较好、办学条件相对较差、规模在100人以下的塬区学校,要予以撤并,学生就近分流到规模较大的学校,条件许可的,可撤并所有村小学,建办寄宿制学校。对于庆阳市区和各县政府所在地及规模较大的镇,要充分考虑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镇的实际,科学预测生源变化趋势,有计划地新建和扩建中小学,增加教育资源,扩大招生规模,缓解城镇中小学校招生的压力。
3.4综合治理,改善环境。
教育和教师在社会上一直是一个受人尊敬的群体,但由于学校和教师的经济地位等多种原因,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组织。学校遭受职能部门无理处罚和教师被打的新闻常见报端。因此,保障中小学良好的育人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靠综合治理才能做到:(1)依法执教、依法护校,使学校在法律法规的保护下能够专心育人;(2)各级政府委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学校的各级检查,各职能部门对学校的检查或“伸手”需要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批准方可执行,以改变中小校长疲于应付的局面;(3)加强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的结合,这对改善学校周边环境、形成良好的育人社会氛围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