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
摘要: 本文对江西省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江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分析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探索将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有效发展途径,从而提升自身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综合国力与竞争力的提升。美国的大学已经成为新知识、新技术的“孵化器”,科研成果和科技发明能够通过政府、高校与产业的有效合作迅速进行产业化,真正成为经济繁荣的“发动机”。在美国高校技术转让过程中,政府从宏观上进行控制,创造宽松的法规政策环境,高校则不断调整自身,努力开拓与外界的联系,共同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过程。我国拥有大批的高科技人才和大量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是国家知识与技术原始创新的主要基地,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江西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
据教育厅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江西省高校科技队伍总人数达1.85万,各类科技平台(包括国家、省部、省教育厅各级)达102个;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4个:科技研究机构79个,研究开发基地数十个;形成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05个;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仪器设备近5O亿,实验室面积7O万平方米。同时,我省将启动“440工程”,用4年的时间建设40个“江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即从2012年到2015年,每年遴选10个协同创新中心,对每个协同创新中心,省财政将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初定2000万元),高校再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自筹配套一部分资金,4年总投入为16亿元。为更好地推进人才强省建设,充分发挥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在促进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中的作用,江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赣鄱英才555工程”。目标是从2010年开始,在10年之内,重在前3~5年,面向海内外引进500名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来赣创新创业(简称“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柔性引进500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顶尖水平的高端人才为赣发展服务(简称“高端人才柔性特聘计划”);立足本省选拔5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简称“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总体而言,江西省高校科研基础设施及科研实力从软件到硬件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为高校进行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1投入持续增长,转让收入不高。
高校每年产出的科技成果从数量上而言很多,但高校普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江西省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问题尤为突出。据教育厅近年来科技统计数据,高校科研项目投入的经费2005年为35068万元,到2010年增长到82616.71万元,年增长率达到18.7%。同期,江西省高校重大横向合作及国际合作项目经费投入总经费波动不大,总数维持在亿元左右规模,但重大横向合作及国际合作项目转让收人,却一直与其投入不符,仅相当于投入的一半左右,投入产出不均衡,具体数据详见表1。
1.2成果数量多,专利产出少。
反映投入产出的另一个指标是获得专利数据,专利反映了成果一定的创新和应用价值。据江西省高校科研统计,从2005年至2010年五年间,江西省高校科研项目总数一直维持在3000~4000项之间,但同期申报专利成功的数量与科研项目总数比长期维持在l%至2%之间,科研成果创新性和应用价值凸显不足,见表2。
2.制约科研成果转化因素探讨
通过文献研究可知,制约我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有很多,从行为主体的角度看,包括:政府、企业和高校,这是成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所必不可少的三个主体;从转化条件的角度可以分为自身要素和外部环境。要实现科研成果的诸多转化,需要三个行为主体缺一不可的支持,也需要考虑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
2.1制约科研成果自身因素。
2.1.1经费投入不足,资金筹集难。资金筹集难一是商业信贷是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二是创业风险投资缺乏退出渠道。
2.1.2高校人才的制约。长期以来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学术重于市场。
2.1.3企业与高校间信息不对称。企业和高校之间没有形成通畅的信息流通渠道,缺少快速、广泛的交流、洽谈、协商、合作的平台和机遇,这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2.2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因素。
2.2.1高校的科研体制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我省高校的科研模式导致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形成的成果缺乏实用性,很难适应市场的需要。其次,传统的科研体制重视学术水平,不重视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和中试工作,而中试基地的缺乏和中试经费的短缺已成为目前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
2.2.2利益分配不合理阻碍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从高校与企业的角度来看,转让双方往往都从对己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角度对成果价值和风险进行评价,从而导致转让无法实现。
2.2.3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和保障不健全、不完善。
2.3政府方面主要制约因素。地方政府政策对高校科研项目支持不足,相关的科研成果保护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政府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
2.4社会和企业方面主要制约因素。
社会和企业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实施者,因此他们的需求及与高校科研成果信息的匹配度决定了科研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社会对高校科研认可度不高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信任,企业与高校间信息不对称造成了科研成果转化难的现状。
2.5高校方面主要制约因素。
高校是高校科研成果的发源地,也是能从根本上改善科研成果转化难现状的关键。高校科研资金不足,高校对本校科研成果的对外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导致成果信息传递不出去,高校内部转化动力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未能充分带动科研人员科研激情和成果转化动力是高校队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
3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对策建议
3.1加强高校内部建设。
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机制,鼓励成果转化。其次,设立专门的部门及人员进行科研成果信息的共享开展科研成果论坛,加强科研成果对外宣传。同时,定期举行相关的科研成果论坛,邀请相关行业企业来参与,加强互动交流。另外,与企业社会联系,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制度。
3.2健全激励机制,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首先,转变观念,把科研成果转化融入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次,推行新型分配制度,有效激励科研人员;最后,改革并不断完善体制。
3.3加强与企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联系与合作。
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要强化科技成果交易中介组织的地位和功能。规范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为,就是要建立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以市场经济模式运作的服务体系。
3.4加强大学工业技术园区的建设。
大学科技园是大学科研机构和产业结合的载体。大学科技园可以把高校的科研成果通过孵化或其他有效形式引进企业。
参考文献:
[1]张晶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科技广场,2011(2):128-130.
[2]李枫,王冬艳.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2008(7):183-184.
[3]李润钿,林佳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主要制约因素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2(4):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