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梅
摘要: 近年来高职教育迅猛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江苏高职教育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是规模的扩张并不意味着能够真正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没有准确的职业岗位定位,缺乏就业能力,往往不尽如人意。本文以江苏省高职教育为特定的研究对象,指出高职教育定位和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为实现江苏省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高职教育定位发展
1980年全国第一所由中心城市创办的职业大学——“金陵职业大学”诞生于南京,随后全国第一所由农民创办的县域职业大学诞生于张家港——沙洲职業工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江苏省各地纷纷建立由各地方政府主管并大力兴办的职业大学。目前,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在校生人数、人才培养规模均居全国之首。现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80所,占全省普通高校124所总数的65%,大有“三分天下有其二”之势;有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7所(排名全国第一),省级示范院校13所,国家骨干建设院校8所,是全国数量最多的省份,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终身学习需要的、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
虽然江苏省高职院校的发展可以用“遍地开花”来概括,但当前江苏省高职教育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如: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运行机制还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观这些问题,主要还是在高职教育的定位和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一、江苏省高职教育定位和发展存在的问题
1.高职办学层次定位不准确。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江苏的高职教育存在对自身的定位不清楚的问题,譬如,既有专科的两年制,又有中专三年加大专两年的三加二制。在办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科性,强调专业的设置学科的配置向本科院校看齐,然而不注重技能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很少,技能实践课课时少,现有的实训基地建设严重不足,有盲目攀高升格和办学向学科型靠拢的倾向。
2.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它强调的是岗位能力的培养,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应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岗位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江苏省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模总量已经不小,但专业特色、人才规格等方面,结构性短缺,特色不鲜明,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缺乏市场导向性,与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错位”。经济管理、计算机、文秘等热门专业“遍地开花”,专业设置追求低成本、短期见效性。二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乏。在苏南地区高级技能人才的供求比是l:7,目前在苏州、无锡等经济发达地区,高级技能人才的工资报酬超过了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的工资报酬。
3.教育教学模式的定位不准确。
教学模式是培养目标的实现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当前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模式中除了存在模式单一和教学内容陈旧外,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定位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由于没有做好专业设置的准备,新建立的专业没有时间去做调研,也没有师资开展专项研究,它不可能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明确的规定,更不可能具体规定日常教学中可能涉及的所有知识点的要求,其结果就是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档次。二是实践环节的教学没有得到重视。很多高职院校没有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去组织教学,不以满足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需要为出发点设置专业,而是“粉笔+黑板”式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不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
4.高职教育发展缺乏与社会的沟通和衔接。
江苏省高职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高职教育没有与社会、社区和行业形成良性循环,存在着“脱节”、“错位”现象,缺乏一定的沟通,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由于江苏省高职教育发展还没有形成高职院校、管理部门、行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对接平台,缺乏人力资源信息及时、畅通对接的渠道,未能形成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性和适应性,使得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在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5.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
现在各个行业都在提整合资源、校企合作、发挥职教集团作用,实现校企双赢,只有这样,江苏省的高职教育发展才会有生命力,但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十分不易。目前江苏有10多个职教集团,既然是集团,成员单位之间就应有相当强的股份关系,而事实上职教集团各成员单位是松散型的民间组建模式,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究竟应担当什么角色,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鉴,又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文指导。校企合作中企业从国家得不到利益,学校又总是囿于资金的缺乏,企业和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上就处于一般层面上的对接,没要达到“深度合作”的效果,更谈不上合作的广度。
二、江苏省高职教育定位和发展对策
江苏省在“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出: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进一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及行业、企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高等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和行业的吻合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定位和发展上采取以下对策。
1.明确高职教育未来发展定位。
高职教育要想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教育市场中生存下去和成长起来,必须先找准自己的定位区间和发展空间,才能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契机。首先,高职教育属于能力为本的教育,它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准备的教育,根据其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应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这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区别。其次,高职教育应当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在专业设置上应开发适合江苏省经济发展需要的有特色的课程,在设置专业时要充分考虑到此前的专业,尽量做到既不重复而又能相通,以利于资源共享,减少浪费,提高效率。在适应市场需求以后要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主动适应,因需而变。专业应该是“宽”、“窄”并存,职业特色要鲜明并应侧重强调它对市场的适应性。
2.推动江苏省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合理配置资源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目前江苏省高职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必须整合现有资源、拓展潜在资源。面对内涵式发展的迫切要求,江苏省高职院校应把有限的人力、财力集中到改善办学条件及提高师资质量等方面,以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中心工作,这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和根本。同时政府应该加大高职教育投入,调整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适时合理地加大财政拨款中高职教育经费所占的配额比例,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公平竞争条件。
3.坚持产学研结合,扩大校企业合作。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是培养高职高专高级实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江苏省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产教双方对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有统一认识,调研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状况明确双方共同发展的内在需求。二是明确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的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的制订、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等。三是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组织机构,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教学过程的双向调适,探寻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各种实现形式。
正是在推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才可以有效地促进校企合作。针对已有的一些校企合作经验和尝试,江苏省高职教育发展中的校企结合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举办校内企业培训中心。企业依赖学校形成自己的培训机构。二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这是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实施的普遍形式,把教学延伸到企业,让学生贴紧生产第一线,着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双方通过建立“实习基地”的形式开展尽可能广泛的合作,互利共赢。三是聘请企业界专家、知名人士充任学校兼职教师是校企合作事半功倍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使得学校延揽了一大批各类型专家级人才,缩短了学院与社会的距离,接收到大量最新、最权威的信息,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
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一项教育发展任务,而且是一项长远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江苏省高职教育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教育目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满足企业的需要,这样才能获得自身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红.高职教育办学定位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02:83-85.
[2]李家瑞.论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74-79.
[3]蒋秀姣,宋伟奇.再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