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法院:从“全国优秀”到“全国模范”

2012-04-29 00:44张倩
上海人大月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闵行调解员审判

张倩

2008年,闵行区人民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优秀法院”称号。2012年,该院又上新台阶,被最高法院评为“全国模范法院”。

法院院长:我们需要不断攀跃

闵行法院工作繁重有目共睹。法官们一天开4、5个庭较为普遍。他们习惯白天开庭、接待当事人,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制作裁判文书或补充法律知识。法官们告诉记者,在法庭上,法官就像外科医生,精神必须高度集中。“每个案件都有审限,办案节奏不能慢。利用庭审间隙泡杯咖啡,有助提神,天热的时候效果最好!”一名法官热心地向我传授他的经验。

谈起法官工作,王秋良院长十分感慨:“法官工作压力很大,案件数量不断上涨,工作要求不断提高。我们就如登山运动员,只有征服一个又一个高峰,才能取得新的胜利。无论获得何种荣誉,对闵行法院而言,都只是新的起点。”

审管办:质量是审判工作的生命线

“质量是审判工作的生命线”,这是在闵行法院时常听到的一句话。在这里,庭领导作为案件质量第一责任人,对改发案件、再审改判案件、定期抽检的已结案件进行审判质量讲评,或组织本庭审判质效业绩俱佳的法官进行经验交流,总结经验教训。该院还建立了案件质量督促整改及落实情况跟踪反馈制度,对已查实确认的审判管理短板,审管办要求有关审判庭提出整改措施,并跟踪检查其落实情况。

“质量管理必须多管齐下,要善于找到问题,更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审管办负责人这样说道。

一线法官:司法为民必须以心换心,用心暖心

“司法为民,就要求法官把心思多用在案件上,多用在纠纷的妥善处理上。”颛桥法庭彭雄辉法官在处理一起财产继承案件时,遇到一对关系不睦而对簿公堂的祖孙。老人拒绝与外孙见面,开庭也只委托代理人到庭。面对完全可以一判了之的案件,彭法官却没有这么做。他多方辗转,多次约见,力促双方沟通。在彭法官的努力下,该案最终以调解结案。外孙在法庭上终于对老人叫了一声“阿婆”。

“判决有时候对法官来说很容易,但是,亲人间的裂痕就可能再也无法弥补。”彭法官说,“对于大多数纠纷尤其是婚姻家庭类纠纷,法官们最希望当事人能握手言和。”

人民调解员:努力将纠纷化解在诉前

一对80后的年轻夫妇走进法院诉调对接中心,要求办理离婚。面对他们,张玉姝调解员没有急于说什么,而是让了座,倒了水,待他们情绪平稳后说:“孩子啊,抛开工作身份,首先我是一个母亲,自己的孩子也成家了。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我自己的孩子一样,你们有什么矛盾,闹到非要离婚不可呢?来和阿姨说说。”反复劝,细细说;讲法律,讲道理。最后,小夫妻俩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手牵着手离开了法院。看着离去的小夫妻,调解员会心地笑了。

诉调对接中心副主任薛家莺介绍说,诉调对接中心成立2年多来,成功调解近万件案件并得到司法确认,这还不包括调解成功后直接握手言和、不申请司法确认的。

普通市民:司法公开让我们更了解司法

我们采访时,正遇到法院办公室黄主任带领社区居民代表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张老伯兴奋地告诉记者,“以前觉得法院很神秘,今天走进法院,见到法官,觉得很亲和。”从黄主任处了解到,几年来,法院共组织此类活动10多次,社区居民、企业职工、中小学生、军队官兵代表等2000余人走进了法院。法院微博、“新闻发言人”制度等都已经常态化,2008年以来,该院在互联网公布文书4.7万份,庭审网络直播点击达320万人次。

猜你喜欢
闵行调解员审判
化身“人民调解员”的立法人
奇妙的蛋壳
闵行博物馆之旅
专职调解员有了自己的家
坚守团场的老调解员——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最受欢迎人民调解员孙光杰
老百姓的“帮大哥”——追记“人民满意调解员”高瑞奎
七十年前那场文明的审判
消失中的审判
未来审判
闵行的大数据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