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唐代蹴鞠方式改变的原因

2012-04-29 21:03张武生
考试周刊 2012年63期
关键词:马球寒食蹴鞠

张武生

1.唐代以前的蹴鞠方式

蹴鞠就是踢球。古代中国是这项运动的发源地,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至于这项运动的发源时期还有待进一步论证。从文献记载来看,2500年前的战国就广泛开展蹴鞠活动,据此推测,足球可能起于战国初或春秋时期。

蹴鞠方法在战国后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游戏方式。一种是不用鞠场,以个人或几个人踢控球表演为主的游戏。表演时配上鼓乐,有单人踢一鞠、单人踢二鞠、双人边击鼓边踢鞠等形式,有足踢、后勾踢等身体不同部位的颠球技法,以此来表现球员的蹴鞠技艺。

另一种是有一定场地和比赛规则的蹴鞠竞赛。竞赛性蹴鞠,遗留下来的资料较少,很难做具体的描述,只能从零星的记载和推测来推知当时的竞赛情况。高规格的蹴鞠场地是方形封闭的,四周有围墙,称之为“鞠城”,场地两端约半人高处各设六个半月状型的球门,称之为鞠室。平民大众所用的野外蹴鞠场,比较简陋,在鞠场两端“穿地作鞠室”,也就是在地上挖洞,作为鞠室。在紧张激烈的蹴鞠对抗赛中,双方运动员动作敏捷,长传短吊,寻机破门入室,类似于现代的足球比赛。

2.唐代的蹴鞠方式

唐代的蹴鞠既有继承又有变化。唐代的娱乐蹴鞠方式传承了以前的方法,蹴鞠者一人或几人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即利用头、肩、膝、踝、大腿、脚面对球的控制,展示其高超的球技。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寒食蹴鞠”就是表演性的自踢自娱,唐代多位诗人对娱乐蹴鞠都有具体的描述。白居易的《洛阳寒食日作》:“蹴球尘不起,泼火雨初晴。”陆游的《春晚即事》:“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开元天宝遗事》:“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荡之。呼之半仙之戏。”王建的《宫词》:“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舍钱。”内人是教坊司的女艺人,在寒食这一天到宫中表演蹴鞠、得到奖赏。

而竞赛蹴鞠不是原来的直接对抗而是单球门的间接竞赛,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卷十五·乐考》提出:“唐代足球的门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否。”这种蹴鞠比赛,改直接对抗为间接对抗,降低了双方队员的肢体冲突,对队员的脚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唐代蹴鞠方式改变的原因

3.1军事战术的转变

进入阶级社会后,统治阶级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应对相互间的冲突,彼此之间的战争越来越频繁。战争的扩大,军队的增多,对军队的组成、士兵的训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战争的需要促进了体育的发展。秦汉及其之前的战争,实施作战意图的主要手段是战车和士兵。秦始皇陵墓的战车方阵和士兵方阵对古代战争场面的复原就是最好的例证。不管是战车上的士兵,还是方阵中的士兵,对身体素质都提出很高的要求。平时对士兵体能的训练成为军队战斗力中最重要的环节。蹴鞠竞赛的方式决定了其能培养士兵的奔跑、摔跤等能力,对培养军队的战斗力有极大的帮助,作为统治阶级军事训练的体育训练项目之一。刘向的《别录》:“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曰:“鞠以韦为之,实以物……故附于兵法焉。”

南北朝时军事战术发生变化,战争的主要形式是骑战和步战。骑兵的威力越来越明显,无论是它的机动性,还是杀伤力表现都更为突出。居住在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善骑射,好武勇,经常骚扰中原大地的边疆民众,对统治者的江山构成极大地威胁。一方面统治阶级竭尽全力保卫边疆的安全,另一方面积极训练骑兵的作战能力,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骑术训练受到官方的重视。打马球是训练骑术和砍杀术的最好手段。蹴鞠对于军事练武已无太大的作用,新的体育项目马球替代了蹴鞠训练军队素质的作用。马球运动受到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风靡大江南北,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军事训练手段之一。

3.2统治阶级的积极倡导

唐代击鞠的兴起,源于唐太宗的倡导。唐代前期,海内富实,民众安息,相继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国家正是以“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二首之二》)这样的物质基础,以及由此带来的“外户不闭”的社会环境,大力发展多样的活动,尤其是与节令相结合的娱乐性体育。唐太宗“少好弓矢”,(唐吴兢《贞观政要·征戈》)射技超人,从以隋代的灭亡中吸取教训:“不使兵士素习干戈,突厥来侵,莫能抵御,致使中国生民涂炭于寇乎(《旧唐书·太宗本纪》)。”唐太宗除了在殿前教射外,还常在重阳节组织五品以上文武百官都参加射箭比赛。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唐代骑射的发展。唐太宗令习打球,也是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直接体现。自唐太宗令习打球后,马球在宫中不胫而走,成为唐代宫廷体育的主要内容。唐代多位皇帝的参与更使马球运动蔚然成风。唐中宗是唐代马球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多次率领文武百官,亲临梨园亭球场观看马球赛。唐玄宗李隆基是对唐代马球运动起过往开来作用的皇帝。公元712年登基后,他仍打球不辍,即使到花甲年龄,还同御林军将士打球比赛。唐玄宗以后,宫廷球风,日益炽盛。

3.3多种措施的影响

唐代开创武举制度,吸纳武艺出众的人才做官任职。武考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骑射,这一点正和马球运动的骑术相吻合。武举制是一条进取仕途、抬升自身社会地位的途径,骑术的提高成为考生中举的必要条件。武举考试内容的变化,让民间想通过此条途径得到朝廷赏识的人们重视骑术的娴熟。唐太宗令习打球,主要出自于击鞠运动具有的价值认识——通过打球,能有效地提高骑马技术,有利于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唐代是一个开放兼容的社会,唐太宗令习打球,也是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直接体现。自此,唐代打球风气逐渐盛行,击鞠的运动走向兴盛。自唐太宗令习打球后,马球在宫中不胫而走,成为唐代宫廷体育的主要内容。天宝六年十月,唐玄宗李隆基以马球为“用兵之技”,诏令全国军队开展马球运动。(《全唐文》卷三七五第3811页),推动了唐代马球在全国的普及与发展。另外,在月灯阁(今西安大雁塔东)举办的马球赛会,称之为“月灯阁球会”,对马球的普及也起到极大的宣传作用,按照唐代惯例,官方要为新科进士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有一项是月灯阁球会,用球赛方式庆祝进士及第,为史所罕见。这反映了唐代马球除在宫廷、军队开展外,文人书生也投入马球运动。

3.4球的改变

汉代的鞠是“以韦为之,实以物”。就是说,在皮壳里填充毛发一类的东西。唐代的制球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由实心球变成了充气的球,仲无颇的《气球赋》:“气之为球,合而成质,……在吹嘘而取实。……假手弥缝,终使满而溢。”(《文苑英华》)这种充气足球的出现,对足球踢法的改变提供了物质基础。唐代以前的鞠是实心的,里面和外面的压强一样大,没有弹性,受到身体各部位的撞击后反弹高度过低,花样踢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而充气球的出现,气球里面的压强大大增加,受到外力的撞击而获得很大的反弹力,既可以踢高,又可以踢远,踢起花样来更是得心应手。

3.5欣赏标准的变化

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和”与“中庸”,重“文治”而轻“武功”,人们推崇谦谦君子的温文尔雅,鄙薄孔武之士的争强好胜,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蹴鞠的对抗性逐渐受到冷落、表演性逐渐得到人们的青睐。同时,进取、开拓的精神风貌,对唐代竞技体育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也对人们的审美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猜你喜欢
马球寒食蹴鞠
蹴鞠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蹴鞠有达人,一“踢”永流传
足球有一段渊源,叫蹴鞠
蹴鞠趣“史”
《宋会要辑稿》“西人最重寒食”考
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寒食帖》漫谈
新疆发现中国最早马球实物
从古今差异探析我国马球运动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