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金节
只有银行等企业与民少争利,扩大消费取得实效,经济转型才有可能完成。
3月9日,统计局发布了2月CPI数据,同比上涨3.2%,看起来似乎结束了1月份的CPI反弹势头。不过,目前依然不能盲目乐观,因为这并不代表真实的通胀风险就此消失,更多只是意味着一轮食品价格周期下行拐点的出现。应该说,目前CPI下行主要是基于近期国内食用农产品价格连续呈现回落态势。当前的CPI结构组成,早已经不能充分反映中国的真实通胀水平。
一直以来,食品价格在CPI中占据了巨大的比重,在统计局去年最新调整的CPI构成的八大类商品中,食品价格权重高达31%。所以,中国CPI的涨跌亦主要看食品价格周期的波动。
前几年的猪肉价格飙升,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蔬菜、水果等的上涨,都相继引发了2009年之后持续三年的高通胀。实际上,近些年来,食品价格由涨价到跌价,再由跌价到涨价的周期过程已明显缩短,并且涨跌幅度之巨十分罕见。以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为例,波动幅度达到一倍左右,很多时候能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之内完成。再加上气候的异常、小农经济抓不住市场趋势、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变动等因素,使得农产品价格周期会继续严重的干扰CPI的涨跌。
因此,就目前数据分析而言,CPI通胀在未来6个月到12个月内稳步下行趋势可能确立,但是并不足以结束CPI中期继续反弹。近期江西等省市出现持续的阴雨寡照低温天气,势必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若到夏季时候,南北再度被旱涝大灾考验,这一轮的食品价格下行时间就会很快结束,不排除下半年通胀就卷土重来。
实际上,现在是一个CPI虽然下行,但是真实物价一点也不低的时代。控制CPI也十分简单,只要不断打压“猪周期”、“蔬菜周期”就足够了。但和民众的整体生活现状比起来,CPI并不能充分反映真实的生活成本。
再者,持续了24个月的负利率现在虽然结束了,但就货币的购买力而言,仍然存在着不少的货币贬值危险,不断侵蚀着人民币的内在价值。温家宝总理不久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今年的广义货币增速定为14%,较之前几年已经回落不少,但是这意味着要新增将近12万亿的货币投放量,在外汇占款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新增贷款至少需要维持8万亿元。有着如此高的新增货币量的前提,纵使没有负利率问题,货币实际购买力也自然下降。
理论上说,近些年过度超发的货币,并未大量作用于CPI之上,但是这些货币仍然以各种形式游离于经济系统之内。不断上扬的房价,能源资源等要素价格的被炒作,各种资产价格泡沫的成形,无一不在变相地侵蚀着货币的价值。
显然,货币贬值的风险,并不会因为所谓的负利率结束而告结。而且持续多年的低利率环境,央行一直没能有效动用加息工具,只是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便宜钱”助涨了地方政府和国企的挥霍程度,中小企业生存艰难。
于是,伴随着货币规模的高速增长,在廉价资金时代只能进一步把勤劳善良的储户,小有成就的老板转化为投机者。为了规避货币贬值,纵使是过往那些风险厌恶者都不得不走向投机之路。这只能进一步的造成各种泡沫,对短期收益的贪婪,只会让社会氛围更为浮躁喧嚣。
因而,央行应该拿出足够的诚意,弥补长达两年储户遭受的负利率损失。这就需要不断的上调存贷款利息。这一方面出于存款保值、结束资金廉价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银行瘦身,结束本不应该存在的银行暴利。在银行日子过于美好的时候,最受伤害的自然是实体企业。是时候了,与民少争利,扩大消费,经济转型才有可能完成。不然,中国经济就会很快的再度陷入过往的轮回之中。
作者系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财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