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芬
摘要: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把德育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中,丰富语文社会实践,培养语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关键词:语文素养;德育渗透;实践;审美情趣;学思;知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36-02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首先凸现的是语文素养这个理念,它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第一条。按照这个理念,我们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把德育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学是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还应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但语文课程的德育教育不能只靠教师的空头说教,而是在课程过程中逐步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初中的学生对爱国这一概念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应当潜意识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逐步形成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的大好河山,随时准备报效祖国。教材中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歌颂了为保卫祖国而战斗的英雄人物;《谈骨气》歌颂了为维护国家尊严,不计个人安危,表现了坚贞不屈的节操的民族精英;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谱、爱国篇、正气歌。在讲这类篇目时,我引导学生置于课文之中,让他们感受到一种伟大的人格力量,领略到报效祖国的那种震撼的气势,在钦佩和可歌可泣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凌云壮志。讲《苏州园林》时,通过欣赏人性化了的自然景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同时让他们列举家乡的名胜古迹,让他们更加具体的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人为什么要活着,要怎样活才有价值?许多中学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如《热爱生命》一文通过颀赏小说精彩的情节,让学生感悟人生,学习主人公坚忍顽强、不畏艰难险阻的抗争精神;我特别注重在情感上渗透。如教《背影》、《散步》时让学生感悟亲情,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被他们的那种至情所感动,有的同学甚至流着泪表示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珍惜同窗共读的缘份。德育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这一切,远远胜过枯燥的说教。
二、豐富语文社会实践,强化语文能力培养
利用“大课间”进行语文学习的专项活动,教师事先向学生提供各种内容与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进行准备活动,然后提前向老师报名。教师按报名次序安排,每堂课师生问好后轮到的学生上台活动。内容和形式主要有:讲新闻、说故事、诵诗文、搞演讲、演课本剧等。这样既巩固和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更带动了课外阅读;加快培养了学生的各项能力,特别强化了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组成语言兴趣小组,开展读书、研讨、演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认识人生,陶冶情操,发展其个性。在活动中,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自然而然得以丰富和拓展;适当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自然与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运用知识和锻炼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如进行“自然知识小考察”、“社会小调查”、“环保宣传”等。要求学生向社会生活学习,学习为社会生活服务,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收集信息、知识运用、活动组织等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找们心中的那种愉悦。”语文教学的一个尤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唤起学生心中的“那种感觉”,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而人文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中心。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热情洋溢地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要求尊重人的利益、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我认为,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二要建立民主和谐生动的课堂。语文教师要致力于建立民主、和谐、生动的课堂。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为学生自学创造良好的条件。三要广泛开展阅读活动,完成标准所规定的“九年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还使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完成人文素养的自我教育和培养。
四、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教材的权威性,使得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盲目接受教材观点,这实质就是学、思、知、行没有统一的的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做到学、思、知、行的统一,对教材观点的理解和传授将别有一番天地。以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形象分析为例,一个可悲又可笑的读书人形象——迂腐麻木,自欺欺人又死要面子,既穷酸又爱摆阔气,下场悲惨却仍旧好喝,但是不失善良。(教参书),而我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孔乙己为什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为一个读书人存在的。他的价值就在于自己是一个读书人,这是他的梦想,他的精神寄托。一个从小就饱读四书五经的人,当然会具有“文字崇拜情结”或曰“文化崇拜情结”。孔乙己,实在不知道自己还可以做别的,他除了身上那点儿文化,还有什么呢?学生分析“好喝,但绝不拖欠”发现孔乙己品行比别人都好。比谁好?当然是短衣帮。关于“偷窃”一事,学生认为孔乙己偶尔做些偷窃的事情,却只限于偷书。“亲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偷而至于只知偷书,仿佛一个一贫如洗的人只知偷馊饭充饥,这是因为,“窃书不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这决不是一个临时抓到的遮羞布。孔乙己,就是这么想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是读书人,他一直在坚守着这个身份。
总而言之,在新的课程、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习方式下,需要我们教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素养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