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沉寂的新三板(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因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视察而再起波澜,业界盼望已久的扩容改革开闸在即。不仅如此,这一次的新三板携“顶层设计”而来,一个新的证券交易所呼之欲出,继沪深之后,北京有望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三极。
券商、各地高新区企业可说是见到曙光;而对上亿股民来说,却是异常纠结。
目前的新三板,只是中关村内的企业可以挂牌,由券商推荐,融资也只是通过后续的定向增发引进私募,个人投资者不能参与二级市场的交易,交易方式也是私下撮合、非连续竞价,这就决定了它的现状,交投不活跃,价格失真,基本上是死气沉沉。
但是未来,它却有可能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具体说来,在挂牌制度上就是备案制,监管层不会实质性审核挂牌企业(但可能从挂牌数量上隐形控制),由券商和交易所把控;在交易制度上则会推出做市商;此外,对投资者的门槛会放开,个人投资者进入是肯定的,资金门槛则可能是50万也可能是100万,区别不大。
这些制度设计都是有针对全国各地近百家高新区内的以十万计的所谓高科技类企业,用流行的说法,这是解决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这话是不是很耳熟?对了,二十年前中国股市的建立,正是国企脱困的重要途径之一。
到这里就清楚了,未来新三板,就是一个新的交易所,只不过交易制度除了主板的连续竞价交易外,还有做市商可以选择,当然,多一个选择是要付出代价的,那就是券商会从中获取价差收入,根据国外经验,这个钱不少;而交易标的呢,不能保证全是高科技企业,起码都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的企业,明白这一点很重要。
但接下来,还有几个问题有待明确。
首先,新三板未来的市场化努力如果不够彻底——数十万家企业的热情被点燃,而备案制却在隐形数量的控制下被架空,必然会产生寻租空间,腐败等等创业板问题重现则完全可以预期。
其次,做市商是否真的有必要?做市商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提供流动性,二是估值定价。对于第一个功能,在中国市场上而言,大量的资金无处可去让流动性缺乏的担忧没有根据;对于第二个功能,中介机构各方最大的功能在于保证一家企业是信息披露真实、完整、全面的好公司,而不能保证它是一只好股票。
中国主板市场目前的发行定价机制失效,并非没有做市商制度导致,而是新股发审和发行机制所致,这个问题不解决,后端的做市商只能是修修补补,而一二级市场的巨大价差早已锁定散户必输无疑。
我们对接的纳斯达克已是美国主流证券市场,做市商制度虽然保留,但在发达的电子化交易背景下已经没有意义。
未来的新三板,并不是场外交易市场。从改革的大方向来看,这个新的交易所会有更为宽松的制度环境,但投资标的会更加鱼龙混杂。
这对投资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敢玩吗?(文/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