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配件牟利,折射出的是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的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中国的企业,似乎对规模向来情有独钟。
钟情“规模优势”惯性
先看家电业。成立三十周年的TCL制定新目标:在三年之内迈进“千亿俱乐部”。
目前,该俱乐部成员中家电企业只有两家,分别是美的和海尔。除TCL外,已经明确千亿目标的还有格力、海信、长虹、格兰仕和志高等企业。
事实上,TCL早在2003年提出过“龙虎计划”,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但由于国际化战略受挫等一系列原因,TCL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日前,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向外界透露,日本电子企业集体大额亏损,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机会,加上电子行业向智能彩电、智能手机的转型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和创新空间,TCL将把握这些机遇,力争未来3年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
2011年初,志高控股董事局主席李兴浩就表示,2010年志高已突破100亿元产值,按此速度,今后每年将实现复式增幅超过30%,2?3年内计划将现有600万台年产能提升至1000万台,最终在5?10年时间内跻身“千亿强企”。
紧随志高之后,长虹亦表示,力争到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破1000亿元、净资产倍增至400亿元”的战略目标。到2015年,长虹集团计划整体收入突破1500亿元。
格力称,2012年,格力电器将冲刺销售收入过千亿的目标,未来5年格力电器将延续目前的扩张速度,使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
这么多家企业为何都提出千亿目标?
“在竞争早已白热化的家电领域,未来一定是寡头经济,规模是企业生存的第一道门槛,所以企业要提出自己的千亿目标。”中国家电商业协会营销委员会副理事长洪仕斌表示。
中国企业一般都是先做大再做强,拥有规模优势后,整个供应链的整合能力就会更强,无论是上游原材料采购的议价能力还是下游同大型连锁卖场的博弈能力都会增强。
但是,这种求大的思路也暗含诸多风险。如果为了完成任务,企业过度追求规模,有可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祸根。
市场培训专家严世华教授就一直批评中国企业“一味求大”。他指出,许多企业迷恋于短期爆发的机会,尤其是在高速发展时期,都雄心勃勃,发出“十年乃至二十年跻身世界500强”的豪言,以致盲目追求速度,片面扩大规模。其结果往往是投资过大,负债率过高,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灭亡或一蹶不振。他举例说,“著名的失败者”史玉柱在《我的四大失误》一文中,痛陈自己的第一大失误便是“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当年巨人集团的产值目标可谓大矣——1995年10亿元,1996年50亿元,1997年100亿元;而中国第一个导入CI的太阳神也是“吃得太多,消化不良”的标本。
1993年,太阳神处于巅峰时期,全年营业额达到创纪录的13亿元,占当年中国保健品市场份额的60%。
同年,太阳神向多元化进军,老总怀汉新改“以纵向发展为主,以横向发展为辅”的战略口号为“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齐头并进”,一年内举资3.4亿元上马了包括石油、房地产、化妆品、电脑、边贸、酒店业在内的20多个项目。结果几乎全部打了水漂,太阳神元气大伤,自此一蹶不振。
严世华提醒,一个成功的企业就是先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卖给20%的顾客,然后赚取80%的利润,再滚动投资,在品牌联想度高的领域或同一产业链上进行品牌延伸,扩大企业规模,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技术与品牌亟待提升
相对于规模的扩张,技术进步和品牌建设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更为迫切。
还是以家电业为例,专家表示,由于关键技术掌握在日韩企业手中,中国的黑电企业几乎是被外资企业牵着鼻子走,无法主导产业的方向,只能赚取微薄利润。
中国彩电产业的深层次问题在于缺乏核心技术,以及由于技术落后导致的产品竞争力不足。白色家电情况稍好,中国品牌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不过,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白色家电本质属于机电产品,技术更新换代慢。即使这样,到目前为止,中国白色家电也没有出现革命性的创新。
而在品牌方面,中国家电企业更显得柔弱。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家电出口产品中,自主品牌只有20%,剩下的80%都是贴牌代工出口。
小天鹅总经理柴新建就曾感叹,中国企业的发展瓶颈在于品牌,国内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很难得到认可。
而5月22日的全球品牌百强榜单也再次显示,科技创新是世界经济困局的最大亮点。
知名市场调研公司华通明略在北京发布的2012年度最具价值全球品牌百强榜单显示,占据主导地位的科技品牌在当下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经济环境中脱颖而出,位居榜单前三位的分别是苹果、IBM和谷歌。
据2012年度BrandZ的调查,苹果蝉联榜首,品牌价值增长19%,达到1829亿美元;IBM品牌价值增长15%,达到1159亿美元,取代谷歌成为本年度第二名;排名下滑至第三的谷歌目前的品牌价值为1078亿美元。此外,科技品牌微软排名第五位,品牌价值为766亿美元。
和国内的一些手机厂商还在依靠充电器作为利润点相比,苹果是不是最好的教材?
华通明略大中华区负责人阿德里安·冈萨雷斯认为,科技推动创新,并促进经济增长。
科技类品牌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而且具有较广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科技创新产生的影响涉及各行各业,因而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华通明略客户总监王幸没忘记强调品牌对企业成功的重要性。她说,品牌是企业投资价值的充分保证,在经济危机之后,能够率先助力企业复苏的一定是品牌。
资金管控创新不足
专家认为,“配件牟利”现象也暴露了企业在风险管理特别是资金管控上的不足。
北京九恒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高管认为,对于大型集团企业而言,加强集团管控、发挥规模优势、提升运营效率是关系到企业效益与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作为维护企业运营的血脉,资金管理在整个集团管控体系中处于极其关键的位置。
无论是从资金流通效率,还是从资金流通风险来看,其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尤其是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尚不明朗的形势下,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潜在的危机。
因此,如何提升资金管控水平成为集团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他认为,从目前来看,企业资金管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甚至不少资金躺在企业账户里“沉睡”,造成企业内部资金无法实现有效调配,企业资金流通效率低下,资金流通成本增加。
其次,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控制机制,企业决策者及管理者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资金运转信息,增加资金流通风险。
在他看来,“配件牟利”现象就是企业对资金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控制机制的一种表现。
有业界观察者认为,资金管控是企业发展的“固本强根”之道,但这是目前很多中国企业的短板,许多企业在资金管控创新方面重视不够。
实际上企业所面临的资金风险是多方面的,从风险直接诱导因素来衡量可以分为经营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类,这要求在风险管控方面有必要借助信息化手段从不同因素综合考虑进行整体管控。
而从长远来看,资金作为企业核心资源的地位日益凸显,加强资金管控不仅仅是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显性问题,也关乎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实施。不同规模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通过资金调配及风险管控从根本上提升资金管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