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佳
摘要: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善于抓住细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作者就该怎样抓住细节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做了几点尝试:(1)把握人物,再造想象;(2)抓住意象,情感共鸣;(3)抓住结尾,延伸感悟;(4)再现情节,角色表演;(5)利用“留白”,延展精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善于抓住作品的想象点,在结尾处延伸,在空白处巧补,在精妙处着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他们就能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在语言魅力的蓝天下,感受作者的情致。
关键词: 想象点补空白共鸣
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无非是鉴赏美感,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发挥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张开想象的翅膀,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如骏马纵横驰骋,从而进入语文学习的另一个境界,得到美的熏陶,感悟美好。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善于抓住细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那么该怎样抓住细节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把握人物,再造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作者往往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方面的刻画,细致入微地展现人物性格。我认为,教师应该抓住这些方面,要学生根据生活经历或体验,在头脑中再造想象。这样就可以让文本中的人物更加鲜活,让作品中的人物更具有摄人心魄的魅力。
例如张炜月的《第一次抱母亲》,作者回忆他以为母亲“力大无穷”的原因时,我们每一个人看到都会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可“母亲”却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大的担子,而且是年复一年。我们可以抓住“母亲”年复一年翻山越岭这一处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炎炎夏日,骄阳似火,母亲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寒冬腊月,雪花纷飞,母亲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通过想象,学生自然而然充分地感受到“母亲”的坚强与艰辛,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在想象中,“母亲”含辛茹苦的形象更加丰满,带动了学生的情感。
2.抓住意象,情感共鸣
此处的意象指的是诗词中的形象,诗人的情感主要靠这个意象来触发。诗人往往运用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事物,寄托他们绵绵的情思,把具体与抽象完美地结合,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巧妙地融合于文字中,从而引发我们情感的共鸣。但是诗歌的语言比较简洁凝练,往往会给我们留下许多的空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空白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教学《江南村》《春日偶成》二诗时,让学生默读古诗,交流你仿佛看到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并且让学生把这些景物都画下来,再根据学生的画紧扣字词感悟:(1)“绿映红”:指导学生想象,绿色的、红色的还可能是哪些景物?带着这样的想象朗读。(2)“水村山郭酒旗风”: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酒旗飘扬。读着这一句,你仿佛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答:有潺潺的溪流,浓郁的酒香,酒旗被风吹动的声音。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谈谈自己仿佛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句学生很难画出来,因此可直接引导学生想象,再课件出示烟雨江南的画面。(4)“云淡风轻”:你来想象一下这风应该是怎样的风?(柔和、温暖、舒适、惬意……)(5)除了这些以外,你仿佛还能看到什么作者没有写的景致?你能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描绘吗?这种设计主要通过发挥想象将诗人塑造的形象一笔笔渲染开。通过画、说、评、读巧妙结合,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去感知画面,欣赏美景,开拓他们的思维,通过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
3.抓住结尾,延伸感悟
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一些文章的结尾意犹未尽,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课堂上,我們可以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往作者的情感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升华感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例如《最佳路径》:“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这一处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假如你是格罗培斯,你会怎样向专家、评为介绍自己的设计呢?假如你就是其中一位评委,你会怎样评价这一设计?假如你是一位游客,行走在这条小路上,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无论学生从哪方面来谈,都必须联系到这一路径的优点,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思想,从而加深学生对这八个字的认识。
4.再现情节,角色表演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这些文章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角色表演。这种表演不仅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更需要他们发挥想象力,把文中未表达的动作、神情等通过自己的想象给展现出来。
例如《三顾茅庐》:刘备三次前往隆中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教学这一课时,我指了几名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没想到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自己编排剧本,加入动作,他们惟妙惟肖的表演把人物展现得入木三分。这一学生表演的暴脾气张飞栩栩如生,语言、动作都很到位。一学生把刘备等候诸葛亮醒来的那种恭恭敬敬的神态表演得淋漓尽致。诸葛亮分析群雄纷争的形式,提出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时,学生自己查找了很多的资料,让交谈的内容非常充实。学生的这种表演让我刮目相看。
5.利用“留白”,延展精彩
顾名思义,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比如画画,画画需要留白,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例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有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同样文学作品中也有留白,这种“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的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的这种留白正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给学生一个个性化理解、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例如第八册教材的《第一朵杏花》中有这样一段话:“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是一段景色描写,一般我们只把它当做一个过渡段,只把它作为景物描写来讲解,但是仔细品读,会发现这段话大有文章可做。在这段话的前面是竺爷爷对小孩子说的一句话:“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而在这段话之后就是小孩子告诉竺爷爷杏花开了,而且是第一朵。文章只写出了时间的变化,而没有写出小孩子是如何留心观察杏花的,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想象练习来引导学生关注这段话——
春风吹绿了柳梢时,小孩子;
春风吹青了小草时,小孩子;
春风吹皱了河水时,小孩子;
春风吹鼓了杏树的花苞时,小孩子。
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通过孩子们的语言描述,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仔细观察、坚持不懈、热爱科学的孩子。利用这样一种训练形式也使教师的目光不仅停留在美好的春光上,而且看到了小孩子是通过仔细观察才有了后面的发现。这个小孩子有这样的恒心,能坚持到底的原因就在于他受到了竺爷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抓住了这些“留白”的细节,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体会竺可桢爷爷的可贵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善于抓住作品的想象点,在结尾处延伸,在空白处巧补,在精妙处着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就能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在语言魅力的蓝天下,感受作者的情致。
参考文献:
[1]潘继云.走进快乐语文课堂.
[2]赵鹤龄.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