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份关于上海市民阅读现状的报告出炉:阅读形态呈现出移动化、浅层化和碎片化的特点,“以书养心”“阅读经典”渐行渐远。
同时在一个有关当代大学生文学阅读状况的调查中,研究员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你是否阅读文学经典(比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鲁迅作品、莎士比亚戏剧等等)”问题上,48.14%的人选择的是“不喜欢读,但出于了解经典的目的会去读”,只有28.72%的人选择“喜欢读”,另有多达21.29%的人选择“不喜欢,所以不读”。大学生作为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群体,尚且缺乏主动阅读经典的意识,更何况普通民众?
一些作品之所以被称为经典,首先在于其思想的深刻与艺术的精湛,因此从图书出版方来说,首先有必要承担起“诠释经典”的重任,力争做到出版作品既严谨准确又生动活泼,方能赢得拥趸者。但是,我们也要特别警惕对经典作品的“戏说”和“歪读”,经典作品要赢得读者,但也不能一味迎合市场。任何对经典的诠释、包装乃至重新呈现,都要注意对原著的尊重,对经典的敬畏。
点击运用
这样的报告令人深思。阅读经典如何能成为读者的自觉?经典作品如何能走入大众生活,被人们所接受,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主动选择?在“全民阅读”背景之下,没有经典作品的阅读,是没有质量的“阅读”;而当经典无法吸引读者,使之产生阅读的自觉时,“全民”最终也只能成为一个空洞的字眼。适用话题:经典传承,浮躁,责任,阅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