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太阳东升西落,这在地球人看来是一个常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也是根据日出日落方位来辨别方向。然而,严格地说,仅把太阳的升落地点作为地平面正东正西方向的判断标准,这显然是不准确的。因为在地球表面,同一纬度的不同季节,或同一季节不同纬度,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落的地点均会发生明显变化。以40°N地区为例(图1),除春秋分两日太阳在全球各地都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外,其它日期都不是在固定的正东点和正西点。如在夏至日时,太阳在东北方升起,在西北方落下,对此学生往往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太阳只能直射在回归线之间,太阳应始终位于40°N以南地区,怎么可能太阳会跑到40°N以北的地方升起?
为了解答学生的疑难,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学生熟知的光照简图,同时结合他们的日常观察实践,化难为易巧说太阳方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所谓太阳方位,指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夹角,以正南方向为0°,由南向西为正数,向东为负数,至正北方向为正负180°。而高中地理中所说的太阳方位为简化起见,不是用角度表示,而是用东西南北方向来表示的。为此,必须首先确定以观察者为中心的方向判别:经线确定南北方向,纬线确定东西方向,与地面垂直向上的方向为天顶。
一、正午太阳方位
正午时,太阳直射点与观察者位于同一条经线上,此时两者之间只存在南北方向,不存在东西方向。观察图2夏至日太阳光照图可以看出:在北回归线上,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垂直,即太阳位于观察者头顶;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太阳都位于南方;在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太阳都位于北方;在南极圈上,正午时太阳与地平面的夹角为0°,即太阳根本就没能升起,此时发生了极夜现象。由此可以推导出正午太阳方位的普遍规律。
(1)太阳直射地区,正午太阳在正上方,即头顶。
(2)太阳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太阳在南方。
(3)太阳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在北方。
由于太阳直射点只能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所以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时太阳始终在南方,而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时太阳始终在北方。
进一步观察图2还可以直观地看出,距离直射点越远,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越小,即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通过图3、图4,结合学生初中时所学的几何知识,可以准确地推导出任一纬度(ψ)正午太阳高度角(H)与直射点纬度的数量关系:即H=90°-纬距(即直射点与所求地的纬度差距)。如图3,某纬度(ψ)与直射点(δ)位于不同半球,它们的纬度差距是ψ+δ,此时H=90°-(ψ+δ);图4中,某纬度(ψ)与直射点(δ)位于相同半球,它们的纬度差距是|ψ-δ|,此时H=90°-|ψ-δ|
二、日出日落太阳方位
晨昏线上太阳的高度角为0°,可以表示日出、日落方位和时间。图5表示夏至日全球日出日落方位,从图上可以看出夏至日这一天太阳光线的方向(代表太阳升落的方向)与纬线方向(代表东西方向)并不平行,而是呈一夹角,太阳光线出现在偏北方位,即太阳升落方位不为正东、正西方位,而是在偏北的方位升落,并且与赤道的纬距越大偏北的角度越大,到南北极圈正好为正北升落,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由此也可以看出,只要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日出、日落时的太阳光线都出现在偏北方位,即太阳是从东北方向升起,在西北方向降落。出现极昼现象的地区,太阳从正北方向升起,然后太阳高度逐渐升高,至中午12点时到达正南的天空,此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然后太阳高度逐渐降低,至正北方向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出现极夜的地区太阳在中午12点时在正北方向起落,即没有出地平线就落了下去。
同样可以从冬至太阳光照图(图6)得出,太阳升落方位并不与纬线平行,即不为东西方位,而是偏南升落,同样与赤道的纬距越大偏南的角度越大,到南北极圈正好为正南升落,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由此可以看出,只要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日出日落时的太阳光线都是出现在偏南方位,即太阳是从东南方向升起,从西南方向降落;出现极昼极夜的地区,太阳从正南方向升降。
只有在春秋分日时,太阳光线与纬线平行,太阳升落在正东和正西方位。
由此可以总结得出如下规律。
(1)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太阳从东偏北升起,西偏北落下;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太阳从东偏南升起,西偏南落下。
(2)纬度越高的地区,升落越偏北或偏南,到极昼极夜处成正北或正南升落。
(3)春秋分两日,全球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