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更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因此,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以及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了一系列适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对新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实践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障碍;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000 文献标识码:0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19-03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现在的高校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也由此更加凸显。逃学、玩游戏、悲观厌世甚至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引发的不良影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因素限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很多高校没有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既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心理上的需要,也大大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1]。因此探索如何在新时期开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并且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并且适合于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内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已经相当普遍,并且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心理学课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而且还形成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流派,掌握并创造了多种独具特色的实际操作模式。在国内,很多高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都只是注重专业技能的教育,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政治思想表现,轻视健全人格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混为一谈。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表现
1、适应性心理障碍。适应性心理障碍主要存在于大一新生中,由于大一新生刚从中学来到大学这个新的环境,因此有些学生就会产生一些不适应,比如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对于大多数新生来说,来到一个陌生的校园,崭新的面孔、生疏的群体、不同的风俗人情、甚至不同的方言都会让学生感觉不适应,感觉不知所措,常常会感到与人难以交流,从而产生寂寞孤独感。对于新生来说,还会产生一些学习上的不适应。大学的生活不像高中那么紧凑,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所以很多学生就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这些课余时间,也不知道如何学习和生活,从而觉得大学生活非常无聊、枯燥、乏味,结果会有挂科、留级、目标不明确,浑浑噩噩地度日等现象出现。
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障碍。由于大学生都是集体生活,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倘若搞不好人际关系,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都将会有不良的影响。然而,由于各人的性格、生活背景的不同又会产生一定的思想上的隔阂,所以,由人际关系而引发的困惑和苦恼就会出现。来到大学,一般都非常期望能够建立友好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种期望又过于理想化,对别人要求过高,因此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会导致大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不满,认为自己人缘不好,不会处理问题,造成错误的歸因。而这种错误的归因往往又会反过来对人际关系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他们就很容易会产生自卑怯懦、自暴自弃、嫉妒猜疑、悲观厌世、孤僻冷漠等方面的心理障碍,这对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乃至身心健康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3、学业方面的心理障碍。由于大学的学习和中学的学习不同,所以,就会有一些大学生出现学习方面的心理压力,有些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学不会,这样很容易自暴自弃甚至走极端。甚至有些学生无法正常完成学业,这对其心理造成的影响非常严重。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压力更大,一方面,他们要正常完成学习,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高校扩招,毕业生增多,找工作比较困难,要想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是难上加难。在他们就业时会遇见犹豫、彷徨、忐忑不安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就会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不仅是学业更是就业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以一种不正常的举动宣泄出来,如打架斗殴、喝酒闹事、悲观厌世等。如果不对其进行正确的疏导,将会对学校乃至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少数确实有心理问题而需要救助的学生,更是为了在大学校园推广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能够正视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同学们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正确面对和处理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挫折,更好地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体系,健康快乐地成长,进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以期达到身心健康发展。所以,要切实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构建一套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高校可以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者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并且成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并且有贡献精神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对于专职心理辅导老师来说,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心理咨询水平,并且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样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准确、高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对于兼职心理辅导老师来说,要有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并且热爱心理咨询工作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将负责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工作,并且制订每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运行工作,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
2.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高校应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设一套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在内容上,要不仅涉及到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还要着重于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挖掘潜力,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使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能在真正意义上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形式上,可以采用互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在人数不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
3.成立学生心理社团。建立承载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生心理社团,如心理协会,这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心理社团是在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管理,其宗旨是在完成大学学业的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广大同学的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因为心理社团是学生自愿参与、自主管理,这样更可以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生当中的影响。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指导下,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并且对这些心理委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建立快速反应通道,让其负责本班的心理健康工作,及时发现有问题或存在潜在危机的学生,及时上报,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中。这样,通过学生心理社团、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共同努力,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4.举办心理健康相关活动。①“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活动周,每年定期举办“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活动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心理素质拓展、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这样,可以使同学们广泛参与进来,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这一系列的活动,可以在学生中造成一定的影响,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②心理健康形象大使选拔赛,心理健康形象大使选拔赛,以选拔比赛为平台,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形象为基石,旨在更广泛地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大学生心理健康理念,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使同学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悦纳自我,关爱他人,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③心理普查,在大学生入学后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并给出统计与分析结果,建立心理档案,以便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提出教育对策,对于普查出来有重度及重度以上学生进行预约辅导和跟踪随访。防患于未然。④团体辅导,加强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团体辅导对于提高大学生团队凝聚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潜能开发、人格发展、职业精神培养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结合每年的心理普查,抽出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的学生,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组成不同的小组,选用不同的项目,定期对其进行团体辅导,可以帮助学生舒解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五、结论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各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需要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当然,全体参与,不是说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像专职心理辅导人员一样从事相应的工作,而是要求其他人员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规范自身的行为,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有意识地将心理教育原则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沈克祥,等.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元立体模式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85).
[2]彭曉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21-25.
[3]徐晓芳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J].教育科学,2006,(10):90.
[4]华东交大心理咨询中心,心理情景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式[EB/OL].
[5]孙晨红.简析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04,(3):85.
作者简介:王冰(1983-),女,河南太康县人,中原工学院,助教。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及学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