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青
要重视学生的发展,教师就应该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过程,实现高效课堂。根据哪些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本人在生物教学中,将综合分析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及学习环境等要素,再进行整合,从而确定最优化的教学方案。
1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必须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应该从认知、能力及情感三个侧面综合分析。考虑是传授知识,还是巩固知识,或是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培养个性心理品质。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任务,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如果是传授知识一般可用启发性讲解法或谈话法;如是技能训练可用操作法、实验法;如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可用比较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如是培养学生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可用引导发现法,探究法。
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这节内容的学习时,采取谈话法,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内容,同时使学生对生命系统的层次有一个初步了解。而在第2节《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实验中,由于是要培养学生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则多注重操作技能训练,采用操作法。在学习酶的知识时,首先通过学生操作完成“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并且通过这个实验,掌握对照实验的基础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并且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完成“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或“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探究实验,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这就必然要采用探究法。由此可以看出,教学目标不同,选用的教学方法有区别,当然,有时可能几种方法都有所体现,但教师应综合考虑后确定以某一方法为主。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对学习者培养的阶段性目标和学完学习内容之后所要达到的单元目标。这两个目标应是一致的,后者服务于前者,单元目标是阶段性目标实现的基础,总目标的实现又依赖于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而培养总目标则是学生的发展,学生将夹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和总需求,是否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一般是人易到难,由被动到主动,由引导学生到自主学习,由实验操作到设计实验,循序渐进地进行推进,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
2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教学方法的直接对象,也是主要考虑因素之一。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如知识的类型、性质,内容的多少、难易,前后的联系性等。如果是逻辑联系不很紧,分散的生物概念,可用讲解法或自学辅导法,如细胞学说的内容就可以采用自学辅导法;需要实验或探究才能获得的知识,可用探究法,如“物质跨膜运输实例”内容中的“渗透作用实验”及“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等内容,就要应用探究法,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来完成知识的学习;对于逻辑性较强,有规律可循的内容可以采用引导发现法,如在学习自由组合规律时,可以在分离定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并寻找其中的规律,这样就要采取引导发现法;在生物学史教学中,可以结合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某些步骤,进行发现教学,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就可以采用发现法。另外,在同课异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状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程序及教学方法系统,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学生特点
学生是教学系统的主体,教学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学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归宿和核心。学生这个因素主要指的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能结构、个性特点、能力倾向和学习前的准备情况等。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必须对学生的基本特征、已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认知结构、学习风格等有一个基本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们有哪些自主权和交互行为?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一系列的问题是要根据学生特点来研究和考虑的。
如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教学中,在实验材料选择的环节,笔者给出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唾液淀粉酶与淀粉、麦芽糖酶与麦芽糖等实验材料和必需的实验装置,然后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对于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班级,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自主选择实验材料,并分析选择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对于自学能力较差的班级则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教师给学生展示了表1所示的实验步骤。接着提出问题:①为什么这个实验不选择过氧化氢与过氧化氢酶?②实验结果能否用斐林试剂进行检验?③实验步骤2与3能否交换?④要进一步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如何对实验进行改进?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4教师特点
虽然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设计是以“学”为中心,教师已不再是处于中心位置。但也并不意味着教师和教师的“教”就可以完全抛开。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制定学习策略、学习目标、提供学习资源等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学方法的选用必须适应教师的素养条件,如教师的知识面、实验操作能力、对教材的理解深度、语言表达能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状况各不相同,各有所长。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素养条件,扬长避短,发挥个人的优势,采取与自己条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发挥作用,产生最佳效果。有的方法虽好,但教师缺乏必要的素养条件,自己驾驭不了,仍然不能在教学实践中产生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艾滋病专题”教学中,笔者设计了网络课件,利用网络课件联系社会热点,采用综合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应用动画、网络资源引出话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来分析艾滋病人易患癌症的原因、预防措施以及对待艾滋病的态度。通过讨论让学习认识切断传播途径是最好的方法,另外,让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与艾滋病人一般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对待艾滋病人应该与对待其他病人一样,要对付的是艾滋病病毒,而不是艾滋病人。另外,在“减数分裂”这节课中,应用3D动画模拟减数分裂过程,通过曲线绘制和图形辨认来应用所学的知识,也有很大收获。这些教学设计都是根据笔者善于应用多媒体技术而展开的,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
5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为顺利地学习、掌握学习内容,尽快达到学习目标而选择或创设的情形与环境。不同的地区、学校条件有差异,不学校的传统风格不同、领导的决策不同,决定了学习环境的差异性。如有的农村学校可能还没有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这样会影响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的学校长期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如果有的教师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目标,因为这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究习惯与环境。有的学校没有网络教室,就不能设计出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如果一个班级人数很多,要实施分组讨论教学也不现实。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校或班级的环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DNA复制”教学中一节课中,笔者利用网络资源设计网络课件,进行课程整合。从网络上下载了一个用Flash软件制作的“DNA复制过程”课件,用作讲解DNA复制过程。网络上查找到了美国的一个科技节上展示的一个高达12m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此模型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并引导学生计算最短的DNA分子和一般的DNA分子实际长度是多少,以此引入课题。另外,笔者还选择了有关“PCR”技术的网页,有原理介绍和扩增仪器照片,以此来将学过的DNA复制所需要的条件加以应用。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评价能力,选择了有争论的“核酸补品”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再展示网上有关专家的不同观点,最后教师阐明了自己的态度,并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对于一个新理论、一项新的成果的出现,要用辩证的观点、科学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与思考。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学校的先进资源,体现了学习情境的重要性。
总之,选择最优化教学方法时要综合考虑多种教学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教师的特点及教学环境等,在此基础上加以整合,遵照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要求,形成一种最优化的教学方法系统。它不是单一的某种教学方法,而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重视被选方法的层次搭配、主次顺序、相互补充、互相配合等方面内容。然后灵活机动地应用这种方法来完成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大的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