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生产行为概念辨析及相关研究进展

2012-04-29 08:39毛军权汤馥萍
经济与管理 2012年7期
关键词:员工管理

毛军权 汤馥萍

摘要:随着实践的发展,反生产行为已经成为企业管理领域中一项不可忽视的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该领域至今还没有形成比较权威的概念界定,缺乏有效的概念整合,直接影响到研究的深化与共享。因此,比较系统地追踪和梳理反生产行为概念的形成与演进脉络,对各种与之相关的概念术语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反生产行为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来整合所有相似或有关的行为来界定反生产行为概念的核心内涵至关重要。

关键词:员工管理;反生产行为;员工越轨行为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7-0048-05

一、引言

随着实践的发展,反生产行为(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CWB)已经成为企业管理领域中一项不可忽视的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反生产行为的研究也随之逐渐成为西方学界的热点,相关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相比之下,国内关于此议题的研究为数尚少,但近年来有开始逐渐受到学界重视的趋势。然而,纵观现有的研究成果,目前对反生产行为的研究还是比较初步的,至今还没有形成比较权威的概念界定,以至于在究竟应该如何称谓那些与反生产行为相似或有关的行为的问题上都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缺乏有效的概念整合。这不仅不利于研究者在相同或相近的平台上开展相关研究,也不利于研究成果之间的比较和交流。因此,有必要对反生产行为的概念和相关研究进行讨论。本文试图追踪和梳理反生产行为概念的形成与演进脉络,对各种与反生产行为相似或有关的概念术语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分析,寻找它们之间共同或相近的概念平台,从而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范围和深度的拓展。

二、反生产行为概念的形成与演进脉络

反生产行为的研究最初起源于Kaplan (1975)[1]对企业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员工越轨行为的考察,他发现了这类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自发性,并且大多是由于员工缺乏遵守组织规则的意识或有意违反组织规则而产生的,是一种个别利益对共同利益的侵犯行为。之后,Mangione和Quinn(1975)[2]首次对员工反生产行为的概念进行了尝试性的描述,认为它是员工的一种不合作的行为表现,是一种与创造利润价值背道而驰的有损于企业利益的员工的负性行为,如故意损坏企业的生产工具等。

随着实践的发展,这一行为愈来愈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兴趣,其中就有不少学者专门针对反生产行为的概念内涵,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不断深入地进行了一些归纳和阐释。

Fox,Spector和Miles(2001)[3]在界定反生产行为时主要强调的是行为的意图,即蓄意损害,基于此他们将反生产行为视为一个集成的概念,认为反生产行为是在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各种消极角色外行为的总和,包括人身攻击、人际冲突、消极怠工和盗窃财物等一系列可能会损害到组织或组织成员,从而影响员工个体绩效和企业整体绩效的各种行为方式。在这个基础上,Spector和Fox(2002)[4]把反生产行为进一步概括为员工在工作场所中实施的蓄意损害组织或组织成员的各种行为。随着研究的深入,两人还将工作场所的反生产行为分解为一系列独立的行为,指出这些行为都具有故意损害或者意图损害包括顾客、同事、上级等在内的组织和组织利益相关者的共同特征(Spector&Fox,2005)[5]。随后,他们又提出反生产行为是指员工个体表现出的任何对组织或者组织利益相关者合法利益具有或者存在潜在危害的有意行为(Spector&Fox,2006)[6]。类似地,Bennett和Robinson(2000)[7]也曾指出过,反生产行为是违反组织合法规定,对组织或组织成员利益构成威胁的员工有意的自发性行为,包括偷窃公物、消极怠工、迟到旷工、散布谣言等。Gruys和Sackett (2003)[8]则直接将反生产行为概括为“员工蓄意违背组织合法利益的行为”。

此外,Vivian、Wing和Jane(2003)[9]等人认为反生产行为是指组织成员的工作绩效或组织的运行效率受到员工故意损害的一种行为,它往往与偏离行为或反社会行为等概念交叉使用。Lisa和Spector(2002)[10]指出过这些行为虽然在术语命名和理论基础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但它们一样都具有损害组织成员的工作绩效或降低组织的运行效率的共同特性。显然,反生产行为的概念范畴已从“造成的有形损失的反生产性”延伸到了“工作表现的一方面”[11]。

国内学者张建卫、刘玉新(2009)[12]从四个维度对反生产行为的概念边界进行了描述,包括:(1)在行为主体上,系组织内部成员所为;(2)在行为客体上,直接指向组织及其组织其他成员;(3)在行为性质上,表现为有意采取的显性或隐性行为,无论其是否违反组织规范,也无论是否因此而遭受惩罚;(4)在行为结果上,给组织及其成员造成了有形财产或无形资产的客观损失。邓懿萱、何贵兵(2009)[13]则更加关注反生产行为结构维度的复杂性,指出故意行为和攻击行为是它的核心维度。进一步地,他们认为反生产行为是损害组织合法利益的组织成员角色外的负面行为,由一系列非正式的破坏行为和态度构成,强调它是组织成员与工作有关的自主行为,不包括离职、停工等行为。王琛、陈维政(2009)[14]在对国内外关于反生产行为的相关概念界定进行全面梳理后,分析指出反生产行为是组织内部雇员有意识实施的、违背组织利益的一系列单独的行为,故意或者意图损害组织和组织利益相关者是其基本途径和手段,组织成员工作绩效受损与组织运行效率降低是其可能导致的结果。同样,林玲、唐汉瑛、马红宇(2010)[15]也特别强调了反生产行为对组织利益或组织其他成员利益的蓄意伤害性。

通过追踪和梳理国内外关于反生产行为概念的形成与演进脉络,毋庸置疑,研究者围绕反生产行为的概念内涵进行了不少颇有价值的归纳和总结。但现有研究至少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憾:

1. 不少学者只是单纯地将反生产行为界定为一系列单独的行为,忽略了各种不同的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利于从整体上来把握员工的行为机制。

2. 由于学者之间各自的研究出发点不尽相同,从而引致他们对反生产行为概念界定的角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有些定义只局限于指向组织的破坏行为,而忽视了指向个体的不良行为,行为的指向对象并不是十分完善。

3. 研究人员在界定反生产行为时特别强调了行为的意图(蓄意伤害),对于行为的结果(行为将会带来的破坏性程度),以及行为的方式(究竟是如何进行破坏)也有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对于行为的原因(为什么要进行破坏)却几乎没有提到。

4. 大多数定义都认为反生产行为是员工的自发行为,但事实上,组织中很多与工作相关的行为,员工其实并不能完全自主决定是否实施。在有些情况下,员工实施反生产行为可能是对组织不公的一种被迫反抗。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反生产行为都是员工自发实施的。其实,spector和fox(2002)[4]就曾指出反生产行为可分为主动性行为和被动性行为。可见,对于反生产行为的自发性还有待我们作进一步的深入考察。

5. 从总体来看,反生产行为的概念研究以国外成果偏多,国内虽然也有一些学者给出了某些相应的概念界定,但也还只是建立在借鉴国外相关定义的基础上,融合国内的文化背景还不够,忽略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反生产行为内涵的影响,即国内特有的文化背景是否会导致反生产行为在中国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更谈不上建立本土化的反生产行为概念体系。

三、反生产行为与相关概念术语的对比辨析

早在反生产行为的概念正式提出之前,工作场所中存在的一些可能侵害企业利益的员工行为就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通常被称之为“越轨行为”、“攻击行为”、“暴力行为”、“偏差行为”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不同的研究者往往从自己的研究立场出发,在对某些行为进行归类时使用不同的名词术语,进行概念的重新拟定,然而在进行具体的操作化时,却使用很多类同的项目,使得概念的内涵之间相互交叉和重叠。比如,偷窃既被包括在反生产行为之中,也被包括在员工越轨行为、偏差行为等之中。这样经常会让人产生混淆,不仅对相关研究的深入造成困扰,也不利于研究成果之间的交流。因此,有必要对反生产行为与相关概念术语加以比较和辨析,进一步厘清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这里,笔者将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分别归纳为表1和表2。

表1综合了几乎全部与反生产行为相似或有关的概念术语,通过定义比较我们发现,除了员工越轨行为在内涵上相对丰富,可以看作是处于反生产行为同一层面的概念以外,其余所有的概念在内涵上都只是与反生产行为的某一方面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为了更深入地对这些相似或有关的概念进行辨析,在表2中,本文借助Robinson和Greenberg(1998)[16]所提出的分析框架,进一步列示和对比了它们之间的异同。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这么几个特点:

1. 在行为主体上,认为可能部分地来源于组织外部的似乎只有破坏行为,其他一些的概念术语都将其行为主体明确地表述为组织内部的成员。

2. 在行为客体上,破坏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将其指向从组织内部个体或组织本身延伸到了组织外部对象,其中反社会行为甚至扩展到组织外部所有利益相关者,其余大多数的概念术语都将其行为对象限定为组织内部的成员或组织本身。相比较而言,攻击行为、暴力行为、粗野行为和欺辱行为的对象范围较窄一些,只局限于组织内部的特定成员。

3. 在行为动机上,除了员工罪行有些可能是组织成员无意而为之以外,其他各种概念术语都一致认为其所表达的行为是行为主体有意识而采取的。

4. 在行为本质上,各种概念术语的认识基本上趋于一致,或表述为违背或抵制组织或社会规范,或表述为损害行为对象的利益。

5. 在行为结果上,除了部分学者认为有些员工越轨行为可能会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之外,其他各种概念术语所表达的行为大多都将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

综合上述的比较和分析,显而易见,无论是从各种概念术语的基本内涵进行比较,还是具体到行为的某一维度,只有员工越轨行为与反生产行为处在同一层面之上,尤其破坏性越轨行为更为接近于反生产行为,而其他概念的内涵和张力相对则要逊色得多。笔者认为,反生产行为是一个总体概念,除了员工越轨行为外,上面其他各种行为表现大都可以被看作是它的行为子集或者说是其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这样一来,组织不当行为、偏差行为、员工罪行、反社会行为和反功能性行为就是它的行为子集,而侵犯行为、报复行为、攻击行为、暴力行为、破坏行为、粗野行为、欺辱行为和消极对抗行为则是它的行为表现。这些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

进一步地,对于反生产行为和员工越轨行为这两个概念术语,究竟应该选择使用谁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来整合所有相似或有关的行为更为合适呢?笔者的观点是:反生产行为。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来看,反生产行为相对于员工越轨行为更容易确定和明晰,更有利于为推进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相同或相近的概念平台,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研究的可比性和互补性,以及促进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共享。

第二, 判定某种行为是否属于反生产行为范畴,其关键的依据就是该行为后果的危害性,判断的标准在于该行为结果最终到底有没有对组织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事实上的破坏或阻碍,相对比较客观;而对员工越轨行为判定的关键依据在于“轨”,但“轨”却有可能会随人、随时、随地而随意变化,“是”与“非”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它的现实意义是由社会建构的[17]。其实,“越轨并非由行为本身来决定其性质,而是取决于行为的施方与受方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性质”[18]。

第三,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反生产行为比员工越轨行为的针对性更强一些,能更好地指导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由于员工越轨行为的判定依据为“轨”,而根据“轨”的不同,“其结果在客观上可能会出现损人利己、损人损己、损己利人和共赢四种情形”[17];相比之下,反生产行为则更加关注“损人利己”的情形,对其行为结果的研究将会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指导价值。

因此,选择使用反生产行为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来整合所有相似或有关的行为,能够使研究对象在内容上尽可能保证其相对的完整性和可比性。除此之外,如果我们细心去领会不同学者对他们分别研究的各种负面的消极行为所作出的定义,同时进一步对照和分析其所列举的具体行为内容,同样也会发现上述判断在逻辑上的确是符合现实情况的[19],这样还可以保证逻辑上的合理性。

四、结语

本文比较系统地追踪和梳理了反生产行为概念的形成与演进脉络,从概念内涵和结构维度等方面对各种与之相关的概念术语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提出了应该使用反生产行为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来整合所有相似或有关的行为这样的观点,为研究者继续深化该领域研究搭建了共同或相近的概念平台,能够进一步提升研究的可比性和互补性,促进研究成果之间的交流与共享。反生产行为概念的核心内涵主要有两点:一是其行为主体必须是有意为之;二是其行为结果必须对组织生产力直接或间接起破坏作用。

参考文献:

[1]Kaplan,H. B. Self-attitudes and deviant behavior[M].Pacific Palisades,CA:Goodyear,1975:71-72.

[2]Mangione,T W,and Quinn,R P. Job Satisfaction Counterproductive Behavior and Drug Use at Work[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75,60(1):114-116.

[3]Fox,S,and Spector,P E,and Don,M. 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CWB)In Response To Job Stressors And Organizational Justice:Some Mediator And Moderator Tests For Autonomy And Emo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1,59(3):291-309.

[4]Spector,P E,and Fox,S. An Emotion- Centered Model Of Voluntary Work Behavior Some Parallels Between 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J].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Review,2002,12(2):269-292.

[5]Spector,P E,and Fox,S. The stressor-emotion model of 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A].In Fox,S,and Spector,P E (Eds.). 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Investigations of actors and targets[C].Washington,D 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5:151-174.

[6]Spector,P E,Fox,S,Penney,L M,Bruursema,K,Goh,A,and Kessler,S. The Dimensionality of Counter productivity:Are All Counterproductive Behaviors Created Equal? [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6,68(3):446-460.

[7]Bennett,R J,and Robinson,S L.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of workplace deviance [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0,85(3):349-360.

[8]Gruys,M L,and Sackett,P R. Investigating the Dimensionality of 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2003,11(1):30-38.

[9]Vivian,C S,Wing,T A,and Jane,M C.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view of Antecedents of Counterproductive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2003,18(1):73-99.

[10]Penney,L M,and Spector,P E. Narcissism and 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Do Bigger Egos Mean Bigger Probl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2002,10(1):126-134.

[11]Sackett,P R,and Devore,C J. Counterproductive behaviors at work[A].In Anderson,N,Ones,D S,Sinangil,H K,and Viswesvaran,C(Eds.). Handbook of industrial,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personnel psychology[C].London:Sage,2001:145-163.

[12]张建卫,刘玉新.企业反生产行为:概念与结构解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1059-1066.

[13]邓懿萱,何贵兵.反生产工作行为研究进展[J].人类工效学,2009,15(2):70-72.

[14]王琛,陈维政.工作场所反生产行为的形成机制及管理策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24(20):154-156.

[15]林玲,唐汉瑛,马红宇.工作场所中的反生产行为及其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151-161.

[16]Robinson,L,and Greenberg,J. Employees behavior badly:Dimensions,determinates and dilemmas in the study of workplace deviance[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8,18(l):l-29.

[17]杨杰,凌文轮,方俐洛. 工作场所中越轨行为的定义、特性与分类体系解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3):472-479.

[18]Baxter,J C,Becker,J,and Hooks,W. Defensive style in the families of schizophrenics and controls[J].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3,66(5):512-518.

[19]刘文彬,李刚.国外员工越轨行为问题研究综述——基于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的视角[A].陈佳贵.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三十年[C].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180-188.

责任编辑、校对:关 华

猜你喜欢
员工管理
供电企业文化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探讨
对跨文化管理中员工管理的思考
浅析私营企业腐败的原因
中小企业员工流失原因的研究
企业员工管理工作探析
如何运用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管理
浅议如何搞好职工思想分析推动员工教育管理
浅谈电力工会加强企业思政建设的策略
科研设计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问题及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