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鹰:艺术都是从理解出发的

2012-04-29 08:42:19沈刚刘佳
经济 2012年7期
关键词:麦克白三世话剧

沈刚 刘佳

王晓鹰,安徽合肥人,生于北京。国家一级导演、文学(艺术)博士、国家话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品:《死亡与少女》、《哥本哈根》、《赵氏孤儿》等。

2012年4月28日,位于大洋彼岸的莎士比亚环球剧院中,一部由中国国家话剧院执导并演出的中文版《理查三世》如期上映。尽管演出道具因天气因素未能及时运达,以及演出对英国观众而言存在语言不通的障碍,但中文版的《理查三世》话剧依旧出色完成了演出任务,受到现场观众、专家及媒体的一致好评,为此次“伦敦奥运年之莎士比亚话剧节”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次话剧的成功上演与一人的辛勤努力密不可分,他就是国家话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中文版《理查三世》导演——王晓鹰。

具有“古怪说服力”的

《理查三世》

熟悉《理查三世》的人都知道,原著中,理查三世是个左手萎缩、瘸腿、罗锅、面相丑陋的暴君。 “天生我一副畸形陋相,不适于调情弄爱”,这是演绎过程中,理查三世曾吐露的心声。然而,在第一幕开场时,理查三世向安夫人求爱成功的情节令读者与观众都难以置信——一个外表丑陋、内心狠毒之人,又在刚刚杀害了安夫人的丈夫和公公,是如何在安夫人极度悲伤之余,俘获她芳心的?王晓鹰从读者与观众的视角出发,将以往“身残志坚”的理查三世演绎成一位“身坚志残”之人,开启了“另类”的《理查三世》话剧先河。上演过后,英国《卫报》发表长篇报道并加以评论,给出“王晓鹰版《理查三世》拥有‘古怪说服力”的评价。

在王晓鹰看来,指导《理查三世》想要塑造的并不是英国王朝更迭史上的某一位君王,而是以理查三世这个人物为代表,讲述生活在我们中间的“常态人”。在野心、欲望、权力的怂恿和逼迫下,人们常会采取卑鄙甚至杀戮的手段,以达到个人目的。这时,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理查三世”。“无论时间或是距离,理查三世生活的那个年代与环境都与今天的我们相差甚远,我们通过自己的理解、感受,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更大的文化、世界范围去看待这个人物,希望从理查三世这个人开掘出人性和野心、人性和欲望、人性和权利之间的关系。”事实证明,王晓鹰的尝试是成功的、是具开创性的。

王晓鹰认为,只有建立在个人理解和充分研究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实现话剧的成功创新。用王晓鹰自己的话来说 “艺术都是从理解出发的”。

话剧创新源于融会贯通

在此次伦敦之行中,王晓鹰导演借《理查三世》以中国方式同世界对话,大玩“中国风”。此外,还将莎翁名剧《麦克白》部分情节大胆融入其中,甚至一改前人演绎风格,将理查三世成功塑造为一个“身坚志残”之人,惊人眼球。时至今日,莎士比亚作为话剧经典在世界各地被不断翻拍。语言、文化、背景的大相径庭,使话剧创作人、话剧观众对莎翁名剧的理解众口不一。王晓鹰认为,在浩如烟海的莎士比亚话剧翻拍作品中,若想别具一格,话剧创作者必须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早年,在话剧舞台呈现艺术演绎的大环境背景下,王晓鹰曾指导一部名为《霸王歌行》的话剧,内容讲述项羽、刘邦、虞姬之间的故事。冒险精神驱使王晓鹰颠覆以往历史剧的拍摄手法,大用渲染效果,引发热议。也正是因为此次实践,王晓鹰得出“融入古老元素可能产生现代感效果”的结论。“我认为,所谓‘民族化或是‘中国化并不是单纯地将戏剧放到中国民族文化之中,而是要建立在现代舞台发展的一个世界语境中。然后,再运用我们自己的中国元素、艺术元素把话剧艺术民族化、中国化。”《霸王歌行》的成功使王晓鹰希望将这种指导心得延续下去,这也就有了《霸王歌行》的升级版——今天的《理查三世》。

“莎士比亚戏剧中,我最喜欢《麦克白》。此次在《理查三世》中融入《麦克白》的情节,也是因为我觉得麦克白与理查三世之间有相近之处。”莎翁笔下所塑造的麦克白与理查三世,同样具有篡权、杀戮的阴谋,只是相比《理查三世》,《麦克白》更注重描写内心的挣扎与痛苦。王晓鹰认为,为更好地诠释自己对《理查三世》的理解,适当融入《麦克白》情节有助使理查三世这个人物塑造得更深刻、更鲜明。理查三世接过麦克白一双沾满鲜血的手,王晓鹰也将自己的思想植入话剧中人物的大脑,使其生动、逼真。

话剧创新与形式无关,

和表达方式相联

“我从来不为创新而创新,只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我对这个戏剧的理解。”王晓鹰认为,创新的形式多样,但在艺术创作的这个特殊语境中,创新不是一个形式的选择,而是一种表达的方式。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话剧创作者基于个人的文化底蕴、生活背景、情感经历等主客观因素对同一部话剧的理解都不尽相同。话剧创作的过程仿佛拼拼图——个人理解是框架,合理想象、语言表达、文化元素、创新尝试是拼块,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经过不断尝试、不断实践有机整合。话剧创作不是灵光一闪,也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在舞台整体性的前提下,不断推敲揣度,这是对一个话剧导演的基本要求。“话剧创作必须是有机整体,就像语法关系一样,互相连接而不是简单地展示和罗列,舞台艺术的整体性,都是对戏剧的理解和完整的表达。”王晓鹰认为,只有这样,创新才能真正有意义,创新才能真正推动戏剧艺术向前、向上发展前进。

话剧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不同于电影、电视,不可用于复制和拷贝,这造就了话剧的弥足珍贵,但同时也造成了话剧相对小众的市场表象,这是话剧的宿命。“演很多话剧或者演出很多场次,即积小胜为大胜”成为改变这种宿命的唯一出路。

在今天的这种社会语境下,话剧创作层面及评价体系给受众造成相当程度的困惑:戏剧艺术根本的价值究竟在于艺术和思想还是娱乐和票房?有些人或许会说,好的作品就意味着成功的票房。王晓鹰认为,票房和市场作为话剧评价体系中的一个因素自然必不可少,但也绝对不是唯一评价标准。并且,在文化艺术不断滋养的环境中,受众的品位也在逐渐提高。话剧观众的构成形似金字塔,有基于底部的多数观众,同时也有置于顶层的少数受众。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底蕴的加深也会逐渐将位于“金字塔”底部的话剧观众潜移默化至高处。这时,就需要一个同样形似“金字塔”的话剧构成。话剧与观众共同进步,相互扶持成长。形成这种良好的话剧氛围,需要政府机制的扶植及培育。

猜你喜欢
麦克白三世话剧
话剧《坦先生》
剧作家(2022年6期)2022-12-05 08:00:30
话剧《二月》海报
艺术评论(2019年12期)2019-01-25 06:59:42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三生三世 仙侠奇缘
谈麦克白“选择”的悲剧
文化学刊(2017年6期)2017-07-01 17:15:30
三生三世(电视连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主题曲)
青年歌声(2017年8期)2017-03-15 03:40:20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英国理查三世国王的“复活”
大众考古(2015年6期)2015-06-26 08:27:14
《解人颐》与“李家”的三世书缘
天一阁文丛(2014年1期)2014-10-13 08:00:12
麦克白夫人
——他者形象的再现
人文主义视角下对《麦克白》的解读
短篇小说(2014年3期)2014-03-11 13:4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