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
有人觉得快乐就是成功,但是实际上有很多看似成功的人并不快乐。那么,快乐到底是什么呢?
转来转去的研究生
有个重点大学的本科生马涛,全年级学习成绩第一名,因此有了个“特权”:可以随便挑选专业读研究生。他无法决定是接受老师的邀请继续留在本系读书,还是去全校最热门的实验室。后者的好处是虽然改换了专业,但是可以师从世界知名的导师。思想斗争了很久之后,在最后时刻他选择了留在本专业。因为班里还有16个排名在他后面的同学虎视眈眈地觊觎他的位置。
但仅仅过了1周,马涛就后悔了。他觉得,去新的专业,跟世界知名的导师,对自己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可能更有好处。不知道施展了什么手段和方法,马涛硬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说服了自己系里的导师和教务老师,说服了热门院系的导师和教务老师,说服了学校教务老师,甚至双方的系主任,成功地转换了专业和导师。这个成功,让很多老师惊讶,也让很多同学咬牙切齿。
一个学期结束后,马涛跟心理咨询老师说,在新的专业里,他完全不适应。原有的优势丧失了,缺失的专业基础课知识让他疲于应付。最重要的是,他发现自己并不喜欢也不适合这个专业,原来对这个热门专业的向往都是想象出来的。于是,马涛又一次发挥出他神奇的本领,以一般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和能力,在读研1年后,又转回到自己本科的院系,学习自己原来的专业,只是要比原来不及自己的同学落后了1年。
马涛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下非常成功的学生。但是,他并不快乐。因为他做事的目的非常明确,所以做决定时非常纠结。他的目的是成功,但是如何算成功呢?标准更多来自外界。比如,读排名第一的大学和专业,拿最高的学分,师从世界知名的教授,从事让别人羡慕的工作。然而这一切标准又都是复杂而充满变数的:大学和专业的排名会变化,行业的兴衰会变化……只要马涛一直关注外界的标准,他就会时时紧张、焦虑,需要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和他人的标准,还总因担心自己不能一直优秀而无法享受作为优秀学生的快乐。马涛是比较典型的更多受外部动机影响的人。
快乐的源泉是内部动机
有个广为人知的故事,讲的就是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对人的影响。有一群孩子,每天中午在一块空地上踢球,非常开心。住在旁边的一位老人总被吵闹声打扰得难以午休,但是他又不好直接轰孩子们走,于是就想了一个特别的办法来解决这个烦恼。他对这群孩子说:“你们的球踢得真好,我很高兴。我要奖励你们。”然后给每个孩子发了25美分,让他们继续踢。几天之后,他对孩子们说:“我钱不多了,所以只能每人给10美分。请你们继续踢吧!”又过了几天,他就只发给孩子们每人5美分,并请他们继续踢球。孩子们生气地说:“就给这么点钱,谁还辛辛苦苦地踢球啊?!”于是他们就不再来这里踢球了。
看,原本孩子们的快乐是踢球,但是由于落入了老人的“陷阱”,就把快乐和钱的多少联系在一起了,于是变得不再快乐。其实,人对自己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有乐趣的,这种内在乐趣会驱使人持续地投入其中,就像孩子可以一整天玩沙子,或者成人徒步旅行几个月,这种动力就是内在动机。但是,如果我们做事情更多地是为了来自外界的反馈,比如得到好成绩,得到表扬,得到奖金,那么做事情的乐趣就会逐渐减少,持续性就会降低。一旦建立了外部动机,在缺少奖赏或者降低奖励的时候,人们就不会愿意再去做同样的事情了。这个过程就是内部动机损毁的过程。也就是很多家长不愿意看到也难以理解的情况:为什么孩子原来愿意学习、愿意弹琴,而在花费了更大的精力和金钱去鼓励孩子后,孩子却表现出了厌烦的情绪,甚至中断了学习和练琴。
如何保护孩子的内部动机
每个人生来都有探索和学习的欲望,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人会体验到快乐,会享受其中。但是同时,外界也不断地给予人反馈。比如一个喜欢跳舞的孩子,会受到大人的赞美、鼓励和奖赏,会在比赛中得到喝彩、证书。如果这些外在因素过多,孩子对舞蹈的内在乐趣就会被渐渐地掩盖和削减。这就是有些孩子在得到了一大堆奖状和证书后却无论如何不想再跳舞,即便跳舞也觉得不快乐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保护好孩子的内部动机,减少外部动机对其的影响呢?具体原则如下:
如果要奖励的话,要确保孩子在达到一定标准后再给,而不是只要做了就给,达不到标准则不给。比如不是孩子只要练琴了就给小红花,而是要练习到能完整地弹好一首曲子才给。
多一些计划外的奖励,少一些计划内的奖励。比如,告诉孩子每个学期只要得前10名就有奖励,这是计划内的。而在期末,为了奖励孩子整个学期的努力,临时决定全家去旅行就是计划外的。但是计划外的奖励不要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就告诉孩子,而要在期末给他一个惊喜。
多一些不花钱的奖励,少一些有形的、物质的奖励。比如:孩子报告得到了好成绩时,紧紧地拥抱并亲吻他,比奖励钱或者给他买玩具更能保护好他的内部动机。
如果给予物质奖励,最好是有一定挑战和难度的物质,而不是简单的吃一顿大餐或糖果。比如期末考试如果能进步10名,给一个需要动手制作的大型航模。
知识百宝箱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有一些人觉得是个苦差事,只是挣钱、谋生的手段;而另有些人却总能乐在其中,甚至根本不考虑经济因素。心理学上把这种不为奖赏、没有功利性目的的行为动机称为内源性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这个时候,做事本身就是一种愉快的结果。这种内部动机与马斯洛层次学中较高层次的需要有着密切联系。相对而言,外源性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有着明显的外部驱动因素,如酬劳、分数、奖赏和赞扬等。
研究表明,过度奖赏会损害自发性兴趣,减弱内源性动机。事实上,儿童或成人都是在受到内在刺激时更容易发挥出创造性。总之,要记住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过多的外部奖赏会剥夺人们(特别是孩子)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的自发兴趣和自在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