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江
情境教学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运用实物演示、角色表演、游戏活动和音乐渲染等形式,设置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典型场景和情感氛围,使英语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情境化,让学生以不同的身份和角色置身情境之中亲身体验,亲身感悟,以满足其心理需求,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情境教学的原理
1.情感驱动原理。情境教学是利用移情的作用,将学生的情感巧妙地移入所感知的对象,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英语教学中具体可感的情境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的感受,加深他们对教材的情感体验,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心理整合原理。情境教学是利用学生的心理场,形成推进教学目标的正诱发力,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语言、情感、教学内容和课堂氛围,为学生构建一个生动形象的活动场景,从而在“情境——教师——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心理场,优化学生的心理场,激起他们的学习情趣和活动欲望,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3.生活性原理。英语课的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创设与现实生活有密切内在联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优美的场景中,通过主动操作,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机智灵活、科学巧妙地运用于实际生活,从而体验生活的快乐,学习的乐趣。
4.角色转换原理。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把学生看成单纯吸收的被动角色,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强调师生的业务联系,忽视情感的交流。而情境教学则是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和他们生活相联系的角色,通过角色转换,让他们在体验角色情感的基础上,主动投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情境教学的特点
1.形象性。由于学生的思维常常与具体形象思维融合在一起,而情境教学正是利用学生的感官和经验,为他们创设生动形象、真切可感的情境,使学生对所学的动作获得深刻具体的印象,产生真实、亲切的感受,尽快地进入境界,从而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情感性。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多强调学生的生理反应和体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情感多变,在他们的认识活动中如能伴随情感,就会更丰富,更深刻,也更主动,而情境教学正是利用教师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在情感驱动下主动发展的过程。
3.启发性。学生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兴趣。英语课的情境教学正是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把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积极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和充满想象的教学情境,使他们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从而在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取得成功。
三、创设情境应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时,首先要从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目标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调动学习兴趣。其次要合理安排“角色”,使全体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轮换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合作精神、社会协作与交往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要过于追求情境教学的外在形式,而忽视课程目标的达成。
2.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让学生发挥想象,积极参与,调动学习潜能,体现主体作用;而教师则在旁边启发、指点、帮助、鼓励和引导他们,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尤其后进生,教师更要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要积极从正面鼓励和引导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主动发展和持续发展。
3.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兴趣、爱好是有差异的,因此,情境的设置还应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如低年级学生感知事物多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情境的设置上应尽可能发挥教具和道具的直观作用,以丰富课堂教学情境。而中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提高,在接受与理解能力方面比低年级学生强,则可适当增设一些带有竞争性和思想性的情境,增强趣味性,提高学习效果。
4.紧密联系生活。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越紧密,学生自觉学习知识的兴趣就越高;因此,在创设有效情境时,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以及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出发,找准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对教材中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内容进行恰当的改编,创设富有时代特征、生活气息、民族特点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体验感受,得到心理的满足。
5.利用现代手段。网络音乐视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的情境创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强大的多媒体技术集语言、文字、动画、音乐和图片等多种媒体元素于一体,增加了情境的真实性、生动性,学生置身其中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刘 红)